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识人方法(1 / 1)

看人心理学 赵育宁 1206 字 4个月前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他去世之后,孔子非常伤心,接连大呼“天丧予”。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孔子的其他学生去世时,从来没有见孔子这样伤心,为什么会为颜回这样的人悲伤呢?孔子非常不满地回答说:“不为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要为谁悲痛呢?”

事实上,颜回是孔子最在意的学生之一,他认为颜回是一个很有修养、很有内涵的人,别人生气动怒时会将怨气发到他人身上,但是颜回从不如此;别人都向往着富贵生活,无法忍受贫苦日子,但颜回却甘居陋室,自在享受一竹筐饭,一瓢清水的苦日子。所以他认为颜回是最贤能的人。

在这里,孔子判定颜回为人的依据就是观察他的日常行为,通过颜回对贫困生活的态度,对情绪的控制来评判和了解他的个性。这是孔子识人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

有关识人的方法自古以来就存在了,所以它并不是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可以说,当人类出现之后,当人与人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社会联系之后,人们为了更好地维持人际关系的顺畅与和谐,就会想方设法观察他人的一举一动,会注意他人的言辞,并从言行举止中窥测对方的情绪变化与心理波动。

在经年历久的观察和实践中,人们慢慢掌握了一些规律和技巧,他们意识到不同的行为表现,不同的言语,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些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

比如战国时期的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居视其所亲”指的是一个人平时接触哪些人,接触的人是什么层次,他就属于什么层次;“富视其所与”指的是一个人的财富观,一个人富裕时如何支配金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行和性格;“达视其所举”指的是当一个人掌握权力时,如何举贤任能,如何带领团队,这反映出了一个人的权力观;“穷视其所不为”指的是考验人的心性,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是否还能坚守自己的信念;“贫视其所不取”指的是当一个人处于贫困境地时能否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道德。

秦相吕不韦提出了“六验法”: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持,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喜之以验其守”指的是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不会得意忘形,导致言行举止缺乏自律;“乐之以验其僻”指的是一个人玩乐的时候,都有什么习惯和癖好,会不会存在什么不良嗜好;“怒之以验其节”指的是一个人动怒的时候,是否可以自如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是自控力的一种表现;“惧之以验其持”指的是当一个人遭遇恐惧的情况时,信心是否会受到影响和摧残,是否具备挑战的勇气;“哀之以验其人”指的是当一个人遭遇悲伤失落的事情时,是否会产生消极自卑的想法;“苦之以验其志”指的是一个人在艰苦环境下有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

“六验法”是观察人在各种情绪下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的人品,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六验法主要就是考验人的自律和情绪控制能力。

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通过询问是非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志气;通过言语上的刺激和不断的追问来判断一个人的应变能力;通过咨询谋略和方法来观察一个人的见识;通过祸患灾难的提醒来明确一个人勇敢与否;通过酒精的迷惑来试探一个人的本性;通过利益的诱导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廉洁;通过对方答应之事来考验对方是否信守诺言。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通过言语和测试来窥测一个人的方法,也是比较正规的一种识别人心的方式。

姜子牙在《六韬》一文中提到了“识人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问之以言,以观其辞”,指的是故意提出问题来考察他人理解的程度;“穷之以辞,以观其变”,指的是通过详尽的追问来考察他人在对话中的应变能力;“与之间谍,以观其诚”,指的是通过间接的打探来观察他人是否忠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指的是通过坦率的交谈来考察个人的德行;“使之以财,以观其廉”,指的是通过钱财的**来考验对方是否廉洁;“试之以色,以观其贞”,指的是通过女色的**来试探他人的道德操守;“告之以难,以观其勇”,指的是通过告知困难来考验他人的勇气;“醉之以酒,以观其态”,指的是用喝醉酒的方式来考察他人的神态和自律意识。

以上几种方法是古人识人最常见的法则,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常用的识人方法。其中“识人七法”和“识人八征”有许多共同之处,而除了这几种方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庄子·列御寇》有“九徵”:“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唐朝的著名谏臣魏征给李世民提过一个基本用人识人的建议:“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才而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这些识人方法实际上是对前人识人用人观点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几乎所有的识人方法都大同小异,它们的出现代表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关于识人的基本态度,即通过对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从而推测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并且积极预测当事人的未来行动。

到了近代,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认为观察一个人可以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和气色等方面入手,他觉得任何人的心理活动都逃不开这七个方面的表现,因此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并创作了《冰鉴》一书,这本书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识人体系,是对古代识人方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