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建议,完善相关的信息,有时候会采取团队沟通模式,这时候沟通者应该跳出双人沟通的基础模式,打造一个团队式的开放式的讨论模式。在这类团队沟通模式中,最常见的就是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最初是对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的一种描述,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由不受拘束的联想和表达方式,说明了精神病患者错乱无序、毫无规则的行为表现和思考模式。随着管理学的兴起,头脑风暴法渐渐成为自由讨论、自由表达的代名词,变成了一种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的方式,并被千千万万的企业和团队组织当成内部交流的重要形式,成为群体沟通中的一种重要法则。
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奥斯本是头脑风暴法的首创者。他在讨论某个价值工程的时候,发现一直以来都是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而由于负责人的能力有限、知识范围有限,加上个人容易出现一些不易察觉的错误,因此很多决策都不够合理。正因为如此,奥斯本决定进行革新,他打破了过去管理者一言堂的局面,让更多的小组成员参与到话题讨论当中来,并且相关的讨论基本不受限制,大家就像知心朋友一样在正常融洽的氛围中沟通。整个沟通形式可以是会议、座谈会或者单纯的讨论。在头脑风暴中,所有参与者会畅所欲言,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称反头脑风暴法)。直接头脑风暴法可以有效激发大家的创造性,产生更多的方法和点子。反头脑风暴法在于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
比如很多管理者在提出一个课题后,会让参与者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大家各抒己见,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个课题的内容。最后,管理者会对大家的观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制订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这样的头脑风暴法就是直接头脑风暴法。在整个沟通和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都会围绕着课题进行讨论,不断丰富相关的内容。
有的管理者给出一个具体的执行方案,然后让参与者讨论这个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执行。参与者会针对固有的方案进行分析,提出质疑,对一些看起来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如果方案不可执行的话,参与者就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沟通方式就是反头脑风暴法。整个沟通和讨论的过程是一种提出质疑、提出批判、寻找漏洞的过程,目的是确保该方案真实可行。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头脑风暴法都存在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人数众多,大家可以提出很多看法和意见。在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时候,任何与之有关的参与者都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所有人都应该获得参与讨论的权利,都可以针对话题进行自由畅想,提出各种奇怪的观点,而且负责发起讨论的人应当鼓励其他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既要注重对质量的把握,也要注重对数量的把握。只有相关人员参与其中,提出更多的看法和观点,整个讨论互动才有可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是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大家的想法虽然不一样,但是可以用作补充和参考。管理者或者主持者提出明确的话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并且努力创造一个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他们一般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氛围。大家可以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作为一种多人参与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模式,整个沟通对话都在一个很好的沟通氛围中进行。大家可以自由探讨,相互辩论,但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所有人都应该保持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即不以打压他人观点为自己正名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评判他人的观点时,一定要看重他人的优势,想办法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正因为如此,头脑风暴法能够有效扩展话题,丰富话题的内涵。
在谷歌公司内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起一场头脑风暴,部门的负责人会让所有工程项目的参与者聚集在一起开会。会议有时候是以茶话会的形式展开,大家就在办公室里围成一圈,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华为公司也有类似的沟通方式,管理者经常聚在一起喝茶,然后讨论公司的发展项目。所有人都围绕主题进行充分的开放式的讨论,彼此之间也会进行争论和辩解。
欧洲某些企业则将头脑风暴法和反头脑风暴法结合起来。公司内部的管理者会召开十一人会议,然后让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公司唯一的要求就是这十一个人当中,至少有一个人必须提出反对意见,即便前面十个人都表示同意,或者拥有统一的观点,第十一个人也必须给出反对的意见以及反对的理由。对于公司来说,任何一个方案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总会有一些缺陷存在,因此需要有人提出质疑。这样才能确保方案的制订更加合理、高效。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头脑风暴法的参与者也会存在滥竽充数的行为。他们通常会展示出积极的参与态度和沟通讨论的责任心,但往往更像是形式上的作秀。他们会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观点,或者对他人的观点做一些无价值的点评,根本不会进行实质的探讨。从根本来说,他们并不在乎别人说了什么,也不关心他人的立场是什么,他们只是单纯地敷衍几句,为的就是不让自己看起来无所事事。这种形式主义的态度通常会引起他人的不满,破坏整个团队的沟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