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倾听(1 / 1)

高效沟通 王鹏 993 字 4个月前

《鬼谷子》有这样一段话:“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这段话的大意是,一个人在与人对话时,应该先默默地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别人。通过他人的谈话,可以了解对方背后的想法。如果听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就要想办法询问清楚,从对方那儿获得更精确的答案。这种反反复复的问答形式有助于深入沟通和交流。按照《鬼谷子》中的说法,有效倾听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要认真倾听,听出别人话里的意思;第二要善于发现话里的矛盾,善于探求。

其中,探求的最佳形式就是提问。很显然,按照《鬼谷子》的说法,在沟通中应该注意倾听,并在倾听的时候采取提问的方式强化和深化沟通。倾听中有一种“乒乓效应”,是指人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出一些有水平的问题,或者针对他人的表达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来响应这些谈话。这种效应往往可以进一步推动彼此之间的对话。

其实,提问是一种有效的语言组织方式,可以达到信息交换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改进自己的沟通技巧。通常情况下,当人们进行提问时,可以对信息进行精准分类,有效去除那些普遍化、删减以及扭曲的语言,从而以创造性、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沟通。

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一旦现实信息刺激到个人的感官系统,大脑就会对感官系统接收到的刺激进行编码、分类和整理,这时人们会依靠个人经验来理解现实,并直接导致现实问题发生各种各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并不都是良性的,有可能出现信息的普遍化、扭曲以及删减现象。

比如很多人会说“这些天我很担心”,这句话其实并不完整,有很多重要信息被隐藏起来了——“担心什么”“为谁担心”。人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提问——“你究竟在担心什么?”“看你这么忧心忡忡,你是在担心某个人吗?”

某个人说:“我今天问过几个人,没有人支持我。”这句话可能就是一种普遍化的现象。事实上,他只问了两三个人,而其他人并没有给予任何表态。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在于他希望获得某个人的支持,而这个人并未表态。因此人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提问:“你希望获得谁的支持?”

有人会说:“看看我现在所做的事情,看看他们的表情,他们都认同我的做法。”但问题在于这只是他主观上的想法,只是他扭曲了他人的想法,其他人并未进行支持。因此提问者可以这样做出回应:“据我所知,那些人都在背后议论这件事,你觉得他们都会支持你吗?有没有具体的表现?”

在倾听之时,采取积极的提问能够有效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升沟通的效率。除了能够消除普遍化、删减以及扭曲的语言,提问的功效还在于提升谈话者沟通的兴趣,刺激对方产生更为强烈的沟通欲望。因为在倾听中提问本身就代表了倾听得认真,代表了倾听者对谈话内容的关注。这是互动的一种重要表现,能够让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和谐。

那么该如何进行提问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示自己的好奇心。作为提问的一种常见表现形态,提问的方式可以有效借助一个非常实用的对话载体——采访。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以采访的形式进行提问,主动挖掘谈话深度,引导对方透露更多的细节和有价值的内容。

比如当某人谈论自己的创业经历时,倾听者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提问:“您刚才谈到了创业的艰辛,那么作为过来人,您现在会给后辈提供一些什么建议?”“您刚才说到了三次创业,那么第二次创业是什么时候,当时有什么经历和感触?”

当某人描述自己做出的正确决定时,倾听者可以这样提问:“你当时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你会不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是不是有过动摇?”“当初是不是有很多人反对你,你是如何应对的呢?”

倾听中的提问往往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它更多时候展示了倾听者强烈的交流意愿以及专注的态度,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是高效沟通中一个非常实用的方式。

当然,提问的作用远不止于此。美国学者曾经针对心理学中“问题—行为效应”进行了一项联合研究。他们发现在沟通尤其是倾听中进行提问,往往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帮助人们制定政策、做出决定、辅助市场营销等。

当时,研究人员对一百多项关于“问题—行为效应”的试验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提问更容易产生心理反应。一个医生在谈论健身的好处时,患者可能并不会认真倾听,其他人也觉得这是一个无聊的话题。可是当医生询问患者“你平时会健身吗?”很多患者都在“问题—行为效应”的作用下产生了健身的想法。面对他人的提问时,他们更容易产生不安的心理,而缓解和消除这种不安情绪的方法就是积极健身。

毫无疑问,提问往往比单纯的陈述或者描述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可以影响谈话者的行为。“问题—行为效应”在倾听中同样会产生。通过提问,可以影响对方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如果倾听者有意将话题引导到自己的思维方向上,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对方做出改变,引导对方采取配合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