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公司的老总准备在四天之后召开一个内部会议,于是就让新来的秘书呈交一份大致的演讲稿,主要是写出一些相关的重点提示,而且公司老总一开始就决定在二十分钟内结束会议。但是看到秘书提交的演说稿后,老总顿时傻眼了: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两万多字。整个演讲稿非常拖沓冗长,让人几乎抓狂。所以他最后还是决定脱稿演说,否则这么多内容得花费一个多小时来读。会议结束之后,老总果断辞掉了这个秘书。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美国曾经推出一份详细的《健康安全法案》,结果大家都被这个多达一千三百四十二页的法案给吓住了。事实上,按照民众的理解,这个《健康安全法案》中有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要么就是一些啰唆且毫无逻辑的内容,缺乏可读性。好在各种法案的制定经历中,很少有这种内容庞杂的法案出现。
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在他的《箴言书注》中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所以他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这就是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按照这个定律的说法,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尽可能地切除那些不必要的累赘,去除那些不必要的组织或者部分。奥卡姆剃刀定律并非一种极简主义风格,但它却建议人们保持简单的风格。在沟通中也是如此,应该尽量反对啰唆的、烦琐的言谈,将沟通内容进行简化处理,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删除,将一些无价值的内容排除,确保沟通者直接谈论那些最重要的信息。
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有一次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完成之后,客户公司的董事长走进电梯,对陪同的麦肯锡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说:“你能不能和我大致谈一下结果?”面对这样仓促的问题,毫无准备的项目负责人只能支支吾吾地做出回答,而且明显不够精简。当时电梯从三十楼下到一楼,因此留给负责人的时间只有大约三十秒钟,可是在这段时间内他没有将事情讲清楚。
等到电梯到达一楼之后,董事长摇着头离开,麦肯锡公司也因此失去了一个重要客户。这一次的失败让麦肯锡备受打击,公司这才意识到高效表达以及信息总结和提炼的重要性。公司决定在内部进行整顿和培训,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自己应该表达的内容说清楚,凡事需要直奔主题和结果,删除多余的话,并将重要内容归纳在三条以内。这个要求就是著名的“麦肯锡30秒电梯理论”。
如今,这个理论风靡全球,沟通效率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描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说服他人,成为个人表达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短时间表达能力需要强大的信息压缩和简化能力,需要人们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
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对信息极度渴求的状态,而如今的世界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整个世界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人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处于大量的信息冲击之下,电脑、手机、电视、杂志,以及人们口耳相传的信息,都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这些信息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沟通方式。在沟通中,人们很有可能会夹杂很多无效信息以及价值不高的信息。社会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每个人每天接收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没有什么价值,人们可能时刻都处于信息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如此,人们也可能会将这些信息垃圾传送给其他人。
如果想要达到高效沟通的目的,就要懂得把握好信息筛选的工作,过滤那些不必要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一、对方不喜欢也不感兴趣的信息
对于任何人来说,有效信息的一个基本特点都是能够迎合需求。如果信息丝毫不能引起他人的兴趣,那么这样的信息就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有个水果供应商一直在谈论自己的香蕉,说自己的产品多么新鲜,但是听众却只想着购买芒果,这个时候供应商的话就变成了废话。水果供应商应该专注于描述自己的芒果,谈论芒果的品质和价格,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同样地,和一个着急问路的人进行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给对方指路,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谈论如今的交通状况多么糟糕,汽车和公交车哪一个更加方便。
二、没有太多价值的信息
沟通双方在谈论某个话题时,有时候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肤浅地谈论一些没什么太大价值的内容,就像人们单纯地介绍和描述某一现象,而没有针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一样。有时候双方之间的沟通会涉及大量与话题无关的事情,这样就偏离了主题,会导致无效沟通的出现。比如谈判双方原本是针对彼此之间的矛盾进行交流,可是双方大部分时间都在谈论其他无关紧要的话题,导致整个沟通活动主次不分,浪费大量时间。
在沟通中,人们需要把握“二八原则”:在整个沟通体系中,只有大约20%的信息是重要的,它们决定了80%的沟通效果,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人们应当重点关注那20%的关键信息,或者说尽可能过滤那80%的低价值信息。
过滤信息是一种有效的简化方式,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说完所有的重要内容,尽可能地表达更为完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