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苏东坡曾写过一篇《留侯论》,文章提到了一个观点:那些被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在遭受屈辱之后只会拔剑而起,这种人并不是真正的勇士。天底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向来遇事不慌,遭受屈辱也不会轻易愤怒,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接下来,苏东坡举了一个例子,张良早年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识,却想要像荆轲那样去刺杀秦王(安排大力士刺杀秦王),这是不理智的下下策。后来张良在桥上遇到了黄石老人,老人认为他的锐气太盛,于是故意刁难他:把鞋丢掉,然后让张良捡回来给自己穿上。经过考验的张良很快从老人这里习得《太公兵法》。

苏东坡认为郑襄公脱去上衣**身体、牵羊迎接准备攻打郑国的楚庄王,这种低姿态挽救了郑国;越王勾践甘愿成为吴王阖闾的奴仆,从而为自己的复仇奠定了基础,张良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这同样为他的成功做了铺垫,而汉高祖刘邦也正是因为张良给了他容人的气度才能够登上王位,反观不能忍耐的项羽,随随便便就展示自己的强势,最终失去了争霸的优势。

司马迁原本猜测张良是一个身形魁梧的人,却不料对方只是一个貌如妇人的小个子,所以苏东坡感慨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就是因为具备忍耐的气度,这比那些外表刚强勇猛的人强千倍万倍。

这篇文章阐述了“忍”这一核心理念,而这几乎成了过去中国几千年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即便是如今,也有很多人会借鉴苏东坡的文章来进行自我反省,并总结出了现代社交法则——尽可能保持好脾气。

多数人接受的是一种更加平和的教育,他们从小接受的理念就是“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的爆发会导致良好的判断力受到蒙蔽,会招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诸如“一条狗如果咬了你,难不成你还要咬回来?”之类的道理的确会让我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几乎所有的教育都在倡导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倡导人们和自己对话,这种自我认知对话是敏感的,它涉及的话题很多:我是谁,我该如何看待自己,发生的事情是如何影响到我的情绪、个人形象与自我认知的等。

当自我认知逐渐发生作用的时候,人们会提醒自己: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邻居,做一个好同事,做一个好下属。对他们而言,维护个人形象变得至关重要,一旦自己变得富有攻击性,成为了麻烦制造者,或者表现出了坏脾气,就可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情绪也许是生活中最平常但却最让人头痛的东西,是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想要让情绪安安稳稳地待在那儿,想要让它们保持人畜无害是困难的,人们总是希望情绪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不会使自己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与此同时还要确保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很多时候人们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应该保持忍让的姿态,应该压抑住那些不好的情绪,这样才能真正减少麻烦。

可事实表明,人们对于情绪的克制往往会出现问题,人们反而会因为过度沉溺于“示弱”“善忍”的理念中而失去应有的进取心。社会学家认为一个真正健康正常的人应该主动去影响整个世界,应该主动释放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承受所有的外力,而更加主动的表现就要求人们必须想办法去争取利益,去展示自我,去影响他人。

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在千百年来一直都被奉为人际交往的圭臬,意思是:与人交往要以和为贵,不过很多人只记得这一句话,却没有注意到孔子后面的一句话:“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如果将所有的话连在一起,那么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就是不要为了“和”而“和”,而应该有原则地进行调和,必须适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动,不能一味地以和为贵。可以说,孔子所提倡的以和为贵是有原则的,一旦打破了这些原则,那么以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也就不成立了。

以此类推,保持一个好脾气也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在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改变一贯的“好人”形象,在必要的时候要更加强硬一些。有时候,可以表现得更具攻击性,也可以适当发脾气。而且真正聪明的人并不是一味迎合环境,而是善于根据实际情形和需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他们并不会刻板地坚持某一种道德观念,也不会将“好心”当作道德的唯一标准。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适当发脾气对于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加强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提高记忆力,同时强化个人的说服力。这些负面情绪能够让人更加直观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中,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表现得更加专注、细致,需要拥有更为敏锐的思维,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书分析了片面追求好脾气而带来的一些危害,并且从人际相处、团队管理、自我强化、商业竞争、职场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论证了“坏脾气”的一些合理性和必要性。书中对与“脾气”有关的元素都进行了深入挖掘,很好地衬托了主题。此外本书语言平实,内容充实,与一般的说教以及励志鸡汤不同,本书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因此非常便于阅读,书中所提到的例子也生动而丰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