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当中,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父母对孩子说话时总是充满了命令式的语气。相信在不少家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去,给我马上进屋写作业!”
“不准说话,赶紧吃饭!”
“今天必须去辅导班上课!”
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发号施令是做父母的权利,这样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调能体现自己的威严,能让孩子更听话。其实不然。慢慢长大的孩子,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对父母命令的口气很反感,认为父母不尊重自己,内心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父母。
田宇今年5岁了,这一天他正在跟隔壁的晓彤在小区的花园里吹泡泡。突然田宇妈妈急急忙忙地拉着他往小区外面走,原来妈妈有急事要出差,准备把田宇送到姥姥家去,爸爸已经在小区外面等着他们了。
妈妈没有对田宇说明原因,只是拉着田宇打算离开。
田宇说:“我要吹泡泡。”
“我叫你快点走,你听见了没有?爸爸就在外面等着我们呢,快点!”妈妈边说边拉着田宇往外面走。
结果田宇就是不走,不一会儿就大哭了起来。
这时爸爸走进了小区。
“这孩子太不懂事了,死活要吹泡泡。”妈妈生气地说。
“田宇,妈妈今天有急事,要把你送到姥姥家。等从姥姥家回来,再和晓彤一起吹泡泡,好不好?”爸爸蹲下来对哭着的田宇说。
田宇抹了抹眼泪,点了点头。爸爸抱起田宇往外走,妈妈向爸爸伸出了大拇指。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会忽略一点,那就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强烈的自尊。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更喜欢处于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直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指令。强迫责令,以成人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动,收不到好效果;而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才是成功的教育方法。
两个人站在变绿的信号灯下,却不过马路,在旁人看来可能显得奇怪。靖子想领着3岁的儿子过马路,可是儿子不愿意牵手,而那条马路上车来车往,甚至还有大卡车。
“这里很危险,拉住我的手!”靖子说了很多遍,可儿子每次都说“不”,就是不牵手。看来儿子不想被当成小孩子对待,尽管他明明就是个小孩子……
信号灯又变绿了,可两个人仍旧站在原地。靖子望着再度变绿的信号灯犯愁。突然,她想换一种说话方式会不会有效呢?
“我一个人很害怕,你能不能拉着我的手一起过马路?”她反过来把儿子当作大人对待了。结果,儿子很开心地牵住了她的手。靖子如愿地牵起儿子的小手,放心地过了马路。
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你有、我有、大家有——每一个人都有,哪怕是只有3岁的小孩子!差别只在多或少而已。
不知道父母有没有发现,自己在权威心理的支配下命令孩子的时候,说话的态度往往是简单而生硬的;而在尊重的基础上和孩子平等沟通时,说话的口气往往平和了不少。温和的态度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粗暴的态度却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抗。
所以,温和的沟通比生硬的命令往往有效得多。孩子在接受命令时,是被动的,而在和父母沟通时,孩子的接受是主动的。比起被动的指派,主动的接受就多了一种愉悦的心情,这也是孩子为什么讨厌父母直接命令的原因。
通过沟通,很容易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还容易让孩子养成理解他人的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当下次父母命令孩子,而孩子依旧无动于衷时,不妨换个方式,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沟通,这样就能够让孩子愿意接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