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这样你才能不走弯路,并且发挥最大的潜能!
通常,刚进哈佛的新生是不分科系的,办好入学手续后,他们便会开始学习7大类“核心教程”:历史、科学、文化、道德伦理、数理论理、社会分析、文学与艺术等。大一修完了这些课程,大二他们就会面临选课的难题了,他们必须从40多种不同的课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学科来进行“主攻”!
千万别觉得哈佛的选课很容易,那可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为它不但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还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否则一旦选错了学科,往往需要费时、费力地重新来过。所以不少哈佛学子常会抱怨:“在哈佛,最难的并不是考试,而是选课!”实际上,他们之所以觉得选课难,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以致在大二做决定时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哈佛的“诺贝尔奖”得主毕晓普,就曾经因没找准兴趣而遭遇诸多挫折!
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小村庄的毕晓普,童年是伴随着钢琴、风琴和唱诗班过度的,他所读的学校只有两间教室,而且直到初中毕业,他都没上过科学课。他的高中也是在一所规模很小的学校念的,60多个学生里考上大学的人寥寥无几,谁都没想到,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高中,竟能走出一名科学家来!
说起毕晓普的兴趣爱好,简直可以用“随便”这两个字来形容。由于长期受琴声熏陶的缘故,他从小就想当一名音乐家,可随着学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他渐渐放弃了这个梦想;到了大学时期,他受教授的感染,立志要做一名历史学家,但不久,却又因喜欢看小说而想当作家……总之,他的兴趣在不停地更换,可能今天还是哲学家,没准明天就变成了医生,奇怪的是,他从没想过做科学家!
为什么呢?因为毕晓普压根不知道科学家是个什么“东东”!而他之所以会去哈佛,也是经过了班主任的提点。那天,他与班主任闲聊,无意中提及自己想从事学术研究,于是班主任建议他上哈佛。对此,孤陋寡闻的毕晓普竟问道:“哈佛在哪儿啊?”班主任只好无奈地告诉他:“就在波士顿的某个地方!”
带着班主任的建议,毕晓普找到了哈佛的具体地址,并申请加入医学院。谁知,他刚提交完申请,就开始犹豫该不该去那么远的地方读大学,为此,他还给哈佛大学写了封信,说想再考虑一下同样录取自己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收到信时,已经给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院长一气之下,竟把这封信贴在了办公室的门上供大家取乐。怕被人笑话的毕晓普,最后还是选择了哈佛的医学院。
尽管如此,当时的毕晓普却对医学丝毫不感兴趣,迫于无奈,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学习,每天面对枯燥无味的医学名词和病理,他过得一点儿都不开心。
第二年,毕晓普去了麻省总医院病理学实验室实习,才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这门学科。在对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那些细微的“小颗粒”引发了他浓厚的兴趣,开始主动学习的他,通过不断地读书和思考发现,凭自己有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无法从事其核心领域的研究,只能在外围寻找新的突破。
于是在第三年,毕晓普上了一门选修课,并向院长申请跟授课老师做实验。院长同意了他的研究计划,从而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做实验。
第四年,虽然哈佛规定学生必须修八门课,但毕晓普却被允许只修一门。
找准了兴趣的毕晓普,像“开了挂”似的一路畅通无阻。
1989年,他和H.E.瓦尔默斯一起阐明癌症起源的机理、发现癌基因,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不难发现,毕晓普的前半生都碌碌无为,直到他找准了兴趣后,才渐渐开始有了成绩。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首先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爱好。一个不知道自己兴趣的人,往往很容易走上错误的人生路,浪费大好的青春年华,唯有找准了兴趣,才能使梦想更加清晰,才能投入最大的热情和力量!
在哈佛,教授们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爱好,那就去找”;“一个人不能没有爱好,否则将一事无成”;“学问必须要合乎自己的兴趣,这样你才能不走弯路,并且发挥最大的潜能”……的确,那些不清楚自己兴趣的人,在学习、生活、理想的道路上,就像只无头的苍蝇般到处乱撞,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再怎么拼命,都飞不出关住自己的那间房,因为他们走的一直是弯路。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谁都不愿意走弯路,哈佛人也是一样,所以他们入学之初便开始寻找兴趣。不过真正的兴趣往往被埋得太深,并非随便想一想就能够找到,我们一定要问清楚自己的内心,绝不能把什么都当作兴趣,因为除了你自己之外,没人能明白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亲爱的同学们,你找到自己的兴趣了吗?你现在做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事吗?请静下心来想一想吧!
学习日志
很多人都像毕晓普一样,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其实找兴趣并不难,难就难在得找准。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就必须开阔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才能尝试,而唯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对于正处求学阶段的同学来说,学校就是一个能让我们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绝佳场所。我们可以利用学校资源,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校外交流等不同的方式,来接触更多的领域、学科和专家学者,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