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里没有“平凡人”(1 / 1)

信心是一种态度,常使“不可能”消失于无形!

一直以来,美国都流传着“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的口号,虽然哈佛大学与美国相比是个“小不点儿”,但是这拼的可不是大小,而是内涵。哈佛人才济济,且不说它培养了多少名人,单诺贝尔奖这一项,它就能把其他名校给比下去!

不仅如此,哈佛商学院的人多是华尔街的“抢手货”,当他们还在学校时,就早已将聘书收入了囊中;美国那些著名的大律师和大法官,大多来自哈佛的法学院;哈佛还有一批对美国价值和人文精神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巨擘,如爱默森、威廉·詹姆斯、桑塔亚那、梭罗等。可以说,哈佛缔造了美国的辉煌,哈佛的精英们主宰着美国的成长,这亦是人们挤破了头、拼了命也想进哈佛的原因。

在哈佛,没有“平凡人”!

今天对比尔来说,是个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的日子,因为他即将踏上开往哈佛的列车,开启自己美好的求学之旅。这个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青涩少年,是镇上唯一考入哈佛大学的男孩。他的亲友们,尤其是他的同学,都为他能到哈佛深造而感到无比自豪,他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并庆幸能有这样一个好机遇。

可到了哈佛后,比尔的兴奋劲还没过去,就开始对自己不那么自信了,并有种越来越糟糕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哈佛过得一点都不快乐,甚至可以说是很辛苦: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事他却一无所知,甚至有时候上的课都听不懂,又碍于面子不敢请教;听着别人纯正的美式英语,说话带土音的他只能尽量不开口……

长相一般、身材瘦小的比尔,多年以来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出色的学习成绩。可眼下,他面对的不再是小镇上的普通人,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手和精英”,这帮人个个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尔所在的班级就有马术表演的冠军、橄榄球队的队长、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以及出版过专著的作家等多才多艺的学生。

比尔感觉自己曾拥有的光环一下子消失了,他已再无优势可言。这彻底打破了他多年的心理平衡,他陷入了空前的自卑和焦虑中,他甚至开始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比尔的改变被另一个同样来自小镇的女孩看在眼里,这位女同学刚来哈佛时也跟比尔一样,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但她很快就走了出来。

也许是都来自小镇的缘故,比尔和女孩很快就成了朋友,在女孩的感染下,他渐渐摆脱了那些负面的情绪,并很快为自己再次树立了信心:“我相信,哈佛招收的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它既然录取了我,那证明我也是个人才,至于优不优秀,得靠自己去努力。连哈佛都对我充满了信心,我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呢!我有能力让哈佛录取我,就一定有能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找回自信后的比尔,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仅跟上了教授们的步伐,还和同学们都打成一片,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终于,他又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只不过,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成绩了,还有他热爱的音乐、绘画、橄榄球……

人们常会下意识地将自己放在所处的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评价。哈佛学子亦是如此,尤其是刚进门的新人,从头戴光环的骄子到毫无优势的隐形人,面对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难免会出现落差,以致让自卑钻了个空子。但哈佛人可不是“吃素”的,即便处于不占优势的下风,也能绝地反击,将自卑的压力化作战胜自我的动力!

走进哈佛,你就会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比所有人优秀,因为每个人的优势、兴趣、目标皆不同,努力、成长的方向也各不相同。对此,当普通人还沉浸在比较的泥潭里无法自拔时,哈佛人却早已将“如何在比较中胜出”这类问题抛诸脑后,思考着“怎样认清自己、找回自己、独立地发展自己”等问题。是的,这就是哈佛人,眼里只有“不平凡”的自己。

有时,信心就像一种能力催化剂,可以调动身体里的一切潜能,将各部分的功能都推动到最佳状态。若潜能始终在高水平的位置上不断反复,久而久之,便会成为身体里的固定成分,届时能力便如大浪来袭,势必会一浪高过一浪。试想,如果成长的路线沿着这种模式累积,就算想做一个平凡的人,都不太可能!

学习日志

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一种感觉,虽然它不能通过背书的方法“学习”到,但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这种能力。每天多念一念下面这些话,对提升自己的信心十分有效:

·我拥有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我在不断增长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无论什么时候,我都相信自己的能力。

·只要我想做,谁都阻止不了我。

·我乐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

·我设立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我的存在非常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