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别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行,是一种博大仁爱而又豁达的胸怀。我国古代的先哲非常崇尚这种德行,《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有“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说,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罢:软弱无能),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说的就是这种宽厚博爱的胸怀。
在我国东汉时期,有个饱读诗书的人,名叫陈实,由于他为人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所以口碑非常好,得到了乡邻们的爱戴和尊重。陈实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做到严于律己,而且对儿孙们的教育也毫不疏忽。他总是不失时机地抓住各种机会在适当的场合教育他们,而且他的方法得当,也总是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有一年赶上天灾,洪水泛滥,大片的田地和许多村庄都被洪水淹没,数以万计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乞讨街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盗贼四起,百姓们过得很不太平。
有一天夜里,陈实家里溜进来一个小偷,他还没来得及动手偷东西,就听见有人咳嗽的声音。小偷知道是有人来了,赶紧找地方躲藏起来,可是四下看看,却无处藏身。突然,他看见屋内的一根大梁柱,便急中生智,顺着柱子爬到大梁上。他伏下身子,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地面上的人发现他。
陈实手里提着灯笼从里屋走出来,本来是想拿点东西,却在抬头时不经意间瞥见梁上的一角衣襟。陈实马上意识到家里一定是进了贼了,但处事不惊的他并没有因此慌乱,也没有大惊小怪兴师动众地喊人来抓小偷,而是不慌不忙地把自己的儿孙们全都叫到外屋来,之后非常严肃地对着这些晚辈们说道:“孩子们,你们要知道端正的品行是我们为人的根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你们都要做到无愧于心,不要做有损于他人的事情,更不能借任何借口而放纵自己、走上邪路。每一个坏人都并非从一出娘胎就是一个天生的坏人,而是因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造成的。一时的放纵,就可能让自己从此沾染上恶习。如果慢慢发展成一种习惯,就会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不归路,那时想改都改不了了,比如咱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属于这种情况。你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贫穷而丢掉自己的志气,自甘堕落啊。”
梁上的小偷静静地听着陈实的教诲,他感到非常吃惊:原来自己早就被发现了。刚才的那一番话也让小偷很感动:陈实不但没有喊人抓住他,反而还细心教导他。小偷感到羞愧不已,他慢慢翻身爬下梁柱,向陈实请罪,并说:“您说得真有道理啊,我知道错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干这种勾当了,求您宽恕我吧!”
陈实慈祥地笑道:“我看你的相貌,并不像是个坏人啊,应该是被贫穷所迫吧?以后要好好反思一下,现在洗心革面还来得及啊!”说完,陈实又让家人拿出几匹白绢来赠给小偷。小偷大感意外,千恩万谢地离开了。从这以后,陈实所在的这一带很少再有小偷出没了。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梁上君子”的典故。故事中,处事老练、洞悉世情的陈实老人家为人心胸宽广豁达,他不动一枪一矛,也不借一兵一卒,仅凭自己一颗宽广的胸怀和几句教导的话语,就让小偷羞愧难当、浪子回头。可以说,宽恕了梁上君子的陈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梁下君子,他的这种“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宽容与大度是一种超越常人的大智慧。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人与小偷的争斗,从而保全了双方的生命与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借这个机会教训自己的儿孙,让他们牢牢记住这个别开生面的教诲,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做一个有品行有道德的人。除此之外,陈实还能够得到梁上小偷的尊敬与感激,他的这一宽容的举动等于是一举三得,这就是胸怀宽广、豁达之人的一种大智慧。
换句话说,对那些能宽容的人我们大方地施以宽容,宽容了别人,其实也就等于善待了我们自己。凡事不要太过于斤斤计较,在别人懂得知错就改的时候,要适当给别人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只要不超出大的原则底线,只要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别人是诚心改过的,何不给对方一次机会呢?一味地严惩不贷和有仇必报只会使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从而使事情更加复杂化。泰然自若、心胸豁达、平心静气地处事,既让我们少了一些无谓的烦恼与痛苦,也可以多结交一些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生在世,谁能没有过错?谁能做到永远不需要朋友的帮助呢?与其多树立一个敌人,还不如多结交一个朋友。在友谊这个光环的围绕之下,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