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朋友一块儿去武汉的高铁上,我旁边坐着一个拿着一本中文地理旅游杂志的欧美帅哥,眼蓝肤白,身材有型。朋友朝我微笑,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她主动向他搭讪,两个人用英语聊得不亦乐乎,我这个不懂英语的门外汉听得云山雾绕。一路上朋友把我“晾”在一边,就像我俩是陌生人一样。后来才知道,他俩聊的是中国的文化,那位欧美帅哥对中国饮食情有独钟,是个典型的外国吃货友人,这次就是来中国开拓美食版图的。
中途,这位外国友人下了车,让我意外的是,平时跟长得稍微帅点的男生说话都会脸红的朋友,竟然要到了那位外国友人的联系方式。
我对她说:“可以啊,看你用英语交流的那股流利劲儿,坐在咱座位后面的那两位小姐姐估计羡慕得都快要跳脚了。”
朋友说:“英语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和气质,甚至可以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我感觉说得有点道理,但还是不太信。
接下来,这段高铁上的旅程,她给我讲了她实习的教育公司中英语大咖凯拉老师的故事。凯拉老师是刚刚来到上海工作的,在一个月之前她还在北京工作,年薪是让很多人羡慕的百万出头。然而对于这样一份工作,她说辞就辞。国外十年的留学生活,雅思和托福都几近满分,含金量这么高的招牌,走到任何一个城市的顶级公司都会有人抢着的,要而且薪资不菲。最主要的是,凯拉老师才刚刚29岁,工作十分认真,课又上得好,再加上一身优雅的气质,对身边的同事很有礼貌,自然而然地成为很多人的女神和榜样。
由于以前做过校园记者,专访人物的时候总喜欢“刨根问底”式地把采访对象问得透明、清晰、无死角。下了高铁,和朋友一块儿去餐厅吃饭时,我又问了她一连串关于凯拉老师的问题,以至于朋友被我炮弹式喋喋不休的发问搞得好几次被饭噎到。
于是,我知道了更多关于凯拉老师的事情。她是从五岁就开始学习英语的,即使现在有了一番事业,但仍坚持每天四点半起床去晨跑,看英语周刊,练习发音。本来我还想继续问一些关于她是怎么做到早起、具体怎么做的等问题,然而,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我想,每个有能力的人,都有一段不张扬、不显露的日子。喜欢一件事,从不会暗自自欺,不用刻意地谈自控力、自律,就算三点半也能起得来。
后来,我问朋友:“你知道‘一万小时法则’吗?”
她摇了摇头。
发现这么优秀的朋友难得有知识盲区,我心里不免嘚瑟了一小会儿。我让她拿出手机,打开计算器,给她出了一道算数题。如果一天8个小时,10000小时需要多少天?“1250天,不间断的话,大概三年半。”她很快就说出了结果,还开玩笑说,“别卖关子了,王老师,学生的求知欲这么强,你怎么一点也不着急呢?”
我缓缓道来:“这个法则是我在格拉德威尔的《异类》里看到的。一万小时法则说的大意就是想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一万小时。如果一天八个小时,一周五天,要想成为专家至少需要五年。然而,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坚持一天只做一件事而长达八个小时。”接着我又让她继续算,一天用两小时,一周按五天算,需要多少年。
她说:“大概十八年。”
我说:“一天两个小时,有个双休,这件事不难吧。”
如果从10岁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每天只需要坚持两个小时,30岁之前是肯定能有所作为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在这么小的年纪有这么长远的眼光和格局,甚至连大部分父母的教育观里都从来没有想过要这样培养孩子。
朋友说她很后悔,我说我也是。
于是,整个晚上,我俩坐在草坪上,看着满天的星空一直都在感慨如果十几岁我开始做这件事就好了,如果高中的时候我把这件事坚持下来现在会怎么样了。其实我俩都知道,对于已经过去的遗憾,现在的抱怨已于事无补。
她突然说道:“没关系,以后培养儿子或者女儿,可以这么办,算是生活的教训。”这个话题转得让我一愣,觉得很搞笑,没忍住“噗”地笑了一声,把正在认真思考人生的朋友吓了一跳。当时的我还在二十五六岁的读书的年纪,怎么也没有想过还有养儿育女的责任,也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支撑起一个家庭。但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同龄人已经做到了。
从那次笑完以后,每当有人谈起这个话题,我都没有再笑过,反而会认真地说:“身上有责任,我确实该努力了。”
她说:“那你有想过研究生毕业以后,该怎么工作,怎么挣钱吗?”
这个问题直到那次我离开武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没能回答她。
前段时间,我通过简书加了一位写作人的微信,他在读文艺学研究生,喜欢读书、写作和健身,现在在学校上课,每个月的收入至少五位数,已经完全实现了经济独立。研一的时候他坚持日更文章,整整一年,最初只有几个人阅读,现在全平台的阅读量达到10亿,粉丝10多万,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转载,今年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这几天,看他朋友圈发动态说,他要去当当总部签售500本书,又在网易蜗牛读书认证为领读人,开始忙着写书评了。
我把他的事讲给我在武汉的那位朋友,她问我:“你也打算这样做吗?”
我说:“不。”
我忘记了当时我在电话里跟朋友说这句话的语气,反正只要有人跟我说“你打算成为像谁一样的人”的时候,我的心里多少都会有些反感。反感的是为什么非得要照着别人的模子做人,而不是自己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想怎么干就去大胆地尝试。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每个人生下来一定是有能够让其生存的天赋和本领,所谓术业专攻,其实就是当你把一件事做到能够惊艳全场的时候,你就有了生存的保障。
记得在大二的时候,我买了一本北大教授张颐武解读人生的警语书《年轻时》。书中在谈到怎么把文学专业研究好的时候,他说一定要有自己的看家书。看家书,也就是说要把书研究得透彻,反复看,每天读一遍,日复一日,就会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工作也一样,要有自己看家的一技之长,当你被选择的时候,就会成为别人无可替代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