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北的“航海强国”(1 / 1)

1.渤海国叫板大唐

明朝群星灿烂的小说家里,冯梦龙堪称“脑洞”开得极大的一位。他的代表作“三言”里,虽然不如《西游记》那般天马行空,但篇篇精短小说中常见新奇的“国际视野”。比如他笔下的南朝梁武帝,就遭到了“东罗马海军入侵中国”的雷事儿,在他的《警世通言》第九卷里,一代诗仙李白也撞上了一桩奇葩事件:渤海国叫板大唐。

在这卷小说里,文坛上享誉天下的李白还是盛唐年间一个不得志的秀才,在翰林贺知章家里栖身。偏巧此时的大唐撞上了一件大难题:渤海国出使大唐,送来的国书却满篇古怪文字。各位朝中重臣看了以后,个个大眼瞪小眼,根本看不懂人家说的是什么。唐玄宗因此气得不行:连人家的国书都看不明白,我大唐颜面何在?

关键时刻,李白在危难时显身手,经贺知章推荐,在朝堂上轻松地翻译出这封“古怪”国书竟是渤海国的“战书”。渤海国国王在国书中叫板“俺们渤海国兵强马壮,你大唐如果不肯割地,咱们就来个刀兵相见”,瞬间把大唐文武官员们吓得不轻。幸好又是李白挺身而出,来了场“醉草吓蛮书”,硬是以渤海语写了封火力十足的回信,把渤海国王骂得狗血淋头,这才令渤海国连惊带怕,乖乖向大唐低头。

当然,比起真实历史来,这小说的虚构成分很明显。但这段故事也将渤海国的幅员辽阔、物产富饶描绘得淋漓尽致,虽然小说的情节可能是虚构的,也足以说明在明朝人眼中,一千二百年前东北大地上的渤海国,依旧让他们印象深刻。渤海国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这个东北大地上的渤海国,究竟有什么特殊呢?为何直到明代依然令人难以遗忘呢?

2.海东盛国

渤海国的前身是东北大地上一支以靺鞨族各部为主的边疆民族政权。大唐的周圣历元年(698),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筑城以居,建立震国,这便是渤海国的雏形。

开元元年(713),唐玄宗遣使至东北,册命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左晓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对这个册封大祚荣本人很重视,于是他毅然决定从此废弃靺鞨旧号,将自己的政权改为“渤海”,这才有了我们此文的主角——渤海国。

渤海国虽然是地方政权,但它的疆域很辽阔。据史料记载,其版图北抵现小兴安岭南麓和三江平原西南角,南达朝鲜半岛北部,西部和中部为松嫩平原,东为锡霍特山地,濒临日本海。

渤海国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雄踞东北,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那么,如此幅员辽阔的渤海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3.航海强国

由于渤海国地处东北,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一个游牧政权或是渔猎政权的国度。事实上,渤海国中的畜牧业和渔猎业也确实十分发达。这是因为渤海境内有许多山区,养殖了大量的牛、马、羊,这其中又以马匹最为有名,渤海当地的马匹还曾一度作为贡马进献大唐。同时,由于渤海境内有江有河,气候湿润,为渔猎业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光是史书上记载的鱼类就有鲫鱼、文昌鱼、鳇鱼、鲻鱼等,兽类更是多达十余种,物产之富饶,举世无双。

然而,渤海国的亮点还远不止这些。作为长城以北的政权,渤海国一改以往其他政权只有游牧渔猎的刻板印象,独树一帜成为一个强大的航海国家,真可谓“不走寻常路”的典型代表。

在渤海境内,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再加上东部、南部临海的优越条件,使渤海国的水上交通和造船业十分发达。

其实,早在渤海国被唐朝册封前,作为渤海国主体民族的靺鞨族就已有了极高的航海智慧。《通典》和《新唐书》记载,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靺鞨人就开通了从库页岛经鄂霍次克海至堪察加半岛的航线,靺鞨商人常乘船经这条航线来到堪察加半岛,商贸十分热闹。

待到靺鞨首领大祚荣被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后,作为大唐治下的重要羁縻政权,获得和平发展环境的渤海国,航海业更是呈“井喷”趋势。据统计,渤海两百多年来赴中原唐朝觐见了一百四十三次,朝觐队伍有时多达一百多人。这样频繁的次数和庞大的队伍都是通过鸭绿江出海后沿水路抵达的,由此可见渤海国强大的航海能力。

除了沿内陆河道入朝觐见,渤海国还具备远航的能力。靠着强大的航海能力,渤海国远渡重洋,和日本展开经贸往来。渤海国将药材和皮毛等土特产出口日本,又从日本进口丝绸等必需品。在渤海国和日本开展贸易期间,渤海国聘日本三十四次,日本聘渤海十三次,双方共交聘四十七次。

随着双方交流日趋频繁,渤海国不仅直接与日本接触,还充当了唐朝和日本交流中介的角色。比如渤海国就曾经凭借自身强大的航海能力帮助过日本遣唐使以及旅唐日本人的出国和归国。

这些记录表明,渤海国已经能够熟练对抗洋流季风等自然条件。同时,渤海国多次驾船横渡日本海的经历,也说明其已经具备了组织远航船队的能力,这在以游牧为主的北方政权中,实在是一股清新的画风。

高超的航海能力当然离不开高超的造船业。据史料记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渤海国派遣使者去日本时,就已经拥有了可以乘坐六七十人远航的大船,到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再次遣使远航时,渤海国已经可以造出乘坐百人以上的大船了。

4.以繁荣的经济贸易求发展

浩渺的海洋成了渤海国的机遇,依托强大的航海能力,渤海国一度与唐朝、新罗、日本等国都有政治和经贸往来,一条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此产生。

比如中唐年间,作为唐朝强藩之一的淄青藩镇,就与渤海国实现了年年火热的骏马贸易。淄青藩镇不但借此组建了强大的骑兵,更赚取了大量金钱,一度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淄青藩镇被平定后,这条“贸易纽带”仍然持续火热,作为贸易口岸的登州火速崛起。为了获得渤海国的物资,登州港又开辟了与东南大地的海上贸易航线,江南的纺织品经渤海商人做媒介,源源不断地输往东亚各国。

可以说,在渤海国的二百二十八年历史里,新型海上贸易不但促进了东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对唐宋时代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里,无论是繁荣的大唐,还是大唐册封的渤海国,那时中国人的视野早已投向了浩瀚的海洋。以繁荣的经济贸易求发展,在一千二百年前就是中国人认同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