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智业的关系(1 / 1)

那么,在我们这一行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国的智业与国外的顾问咨询业。关于这个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我只简单地把它概括一下。关于智业,我把它概括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创造性的见解加之市场化的整合运营,最终获得市场效益的一种商业化的智慧力量。依据这一尺度,我们可以看出智业由浅入深的过程:广告、CI、品牌培育和品牌管理,市场调查、营销代理,企业战略、管理、投资、资本运营等顾问咨询,无论战略策划、战术监理,都将大有所为。国外主要以顾问咨询为代表,即管理顾问。这就是今天在中国MBA如此热闹的根源。在西方,MBA学成出来很大一批人从事顾问咨询业,另一些则成为企业高级经理人员。随着中国市场化步伐的深入、中国市场对外脑需求的越来越高,今天,国外大批的顾问咨询公司也纷纷抢滩中国,麦肯锡、安达信、罗兰贝格,至于诸多广告公司就不说了。在这过程中就产生许多新闻,其中一个新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国内某家保险公司号称花了一个多亿去请麦肯锡,这自然是天价,但据说这价在国外算低的,算给中国人面子。大家想想,一个顾问咨询策划,能够收一个多亿,这是个什么概念?不管我们对此事服不服气,起码它能说明一点,那就是知识的价值。在社会转型时期,顾问咨询行业作为智业的代表,它必定值这个钱。

我接触过这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我也见过麦肯锡的顾问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台湾过来的,还有很多中国的留学生,就是学完工商管理硕士回来的。当时我曾经同这家公司的高层人士进行过沟通,当他们在报纸上大肆宣传花一个多亿请麦肯锡的时候,我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可钦可佩,你们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用这么多钱来请这么一个外脑机构,说明你们承认知识的价值、智业的价值。第二句话,你们肯定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80%以上的钱是打水漂的,其作用与你们的期望值相比能达到20%就不错了。第三句话,你们现在拼命对外宣传和张扬,是想“堤外损失堤内补”,花了一亿多以后觉得很亏,但又不能吭声,如何弥补呢?于是就通过报纸进行炒作,第一显示自己的实力,第二展示自己的形象。我说这话可能难听了一点,但是我想问问你们是不是这样的。

后来有一个当事人说我讲得完全正确。他问,你为什么看得这么清楚呢?我说很简单。中国正处于一个千年难遇的转型时期,巨变所引发的矛盾冲突、所面对问题的复杂纷呈是前所未有的。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商品经济时代,再到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一个继起的过程,尽管这个节奏在不断加快。而我们中国可以说是三个时代叠加在一起,正在进行一种前所未有的转型和跨越。很多带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不是大鼻子洋人能说清楚的。他们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很浅,解决问题的方式用他们以往的经验公式来量化,显然有些也是不适用的。比如说,这家保险公司的老总只是一个驾驶员出身的人,却能在短短时间内呼风唤雨,做出一个令全世界都很看好的百亿规模的企业,这在西方简直是不可思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离开了中国这个特殊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是很难认清这些问题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能解决20%的问题呢?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是他们的长项。他们有上百年的经验,就相当于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说,上坡的时候要想不摔跤,重心得往前;下坡时要想不摔跤,重心得往后。这是一个老人根据他的经验就可以提供给孩子的,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人才培训、财务制度、分配制度以及股份化、资本运营等,我相信在这些方面他们都能做得很好,但是前面的70%~80%问题是他们无法解决的。后来他们承认,确实是这样的。

经过百余年发展历程的西方顾问咨询业的成熟程度与优势所在是显而易见、不容否定的。与之相比,中国智业才十几年的历史,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其稚嫩可知;但正如沧海朝阳,其辉煌可待。一味崇洋是不足取的,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三个时代叠加在一起的中国,其国情的复杂与微妙是西方人士难以解读明白的,他们至多能解决20%的问题。破译中国国情密码,主要还是要依靠中国智业界。

所以就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正因有庞大的智业需求,以至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国外大量的顾问咨询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就反映了这么个大前提。但是仅凭这个力量是有限的,那么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宗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毛泽东有句话叫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想,在将来中国的顾问咨询业、智业中,肯定也是这么个结构,也就是中西合璧。中国的智业公司通过对中国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在揭示出它的特性的同时,一定要虚心地、以开放的眼光和意识,借助西方成功的东西,通过有效的嫁接,也许我们就会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智业发展之路。从这点来讲,我认为中国的智业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