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标准和两翼(1 / 1)

我主要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讲,可能有偏颇之处,希望大家能理解。人们对知识经济的解释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怎样解释,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按托夫勒的说法,人类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经济时代,那个时候的资源和财富表现方式,用中国古话来说就是“广土众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是农业文明的经济状况。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即商品经济时代,主要指以西方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时代,衡量经济实力的标准是制造业。而到了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有的人从信息爆炸的角度去谈它,有的人从高新科技的角度去谈它,有的人从IT行业即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角度去揭示它,这都没错。但有一点,即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标志究竟是什么?我想它的一个简单标志是,知识从经济的配角变成了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此即知识经济最典型的一个表现方式。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通过自身若干年的感受和实践,深深地感觉到,知识经济时代为知识分子事业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天地。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我们讲到知识经济、信息革命、高新科技,已谈得比较热闹了,但在这个热闹过程中,有一个偏差,即要么视知识经济为高新科技,要么视知识经济即为数字化经济,即网络经济,比如深圳市即将举行的这个高新科技交易会。这没错,但有缺陷。

最近有很多高新科技公司来找我,他们所从事的是IT业、网络开发、软件开发或者是网络建设,他们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却都成了迷途的羔羊。

就有这么一位博士找到我,他是中国第一代电脑方面的博士,参加了中国中经网的开发。他经过十余年的开拓之后,可以说在网络与软件开发方面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东西,但也有很多困惑,极不愿碰到的,但碰到了,有时他必须像建筑建材行业的商人一样去求爹爹告奶奶,去敲开一个个大门。因为尽管他是高科技人才,开发了许多软件,但这些软件作为产品同样面临一个市场推广的问题。这时,不管他愿意与否,他都必须成为推销者。他不得不被今天的社会现实所左右、所改造:他不愿与老板们洗桑拿,他也必须去;他不愿请吃请喝搞勾兑,他也得搞;他不愿同流合污也得同流合污,而且还得为人家站岗放哨。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大的困惑。

他们从事的是高新科技开发工作,他们的聪明才智应保留在高新科技里面,但现在却不得不做很多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既然是知识经济时代,既然是以IT行业为代表的网络为王、数字化生存时代,首先进入这些领域、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常常都是理工科出身的、从事电脑研究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他们有非常高的天赋、非常敏捷的反应,率先进入这一行业。今天的中国与美国相比,在IT行业,在技术层面上,基本上可以说没有落后,不管是平台设计,还是软、硬件开发,起点都不低。

但是,一旦这些开发工作完成以后,摆在所有开发者面前的问题,就像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指出的那样,产品就要面临那惊险的一跳,即怎么实现市场的问题。马克思曾经讲过,商品经济最根本的一个东西就是产品价值实现的问题。如果这惊险的一跳不能跨越,摔坏的不仅是商品本身,还有商品生产者。

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们如要不被摔坏,他们就必须面对市场;要面对市场,他们就面临诸多困惑和尴尬,这些困惑和尴尬是怎么造成的呢?

我认为,任何一个市场化过程,包括我们讲的以IT行业和网络经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都必须有两翼。知识经济是中心;两翼,一翼是科学技术开发问题,一翼是市场化过程。只有两翼平衡,知识经济这只大鸟才会飞得更高、更远。但我们现在所缺的就是市场化这一翼。

现在网络业的情况,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用奔驰车拉土豆:车是好车,路也不错,但没好东西可拉,网络的尴尬就在于缺乏信息增值服务。如果能使我们的信息更具含金量,能使信息高速公路和一流的硬件设备与信息本身相匹配,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知识经济就会更上一个新台阶,而这恰是网络目前最大的困惑。

许多人把比尔·盖茨当成知识经济时代的典范,也有的人骂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暴发户。我看,不应是简单的赞与骂。我觉得对比尔?盖茨的评论有一点偏差,人们一般都认为他是个网络天才,也就是所谓“软件之神”。我认为他其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商业魔鬼、商业之神,并不是开发之神。包括他来中国推销的所谓“维纳斯计划”,我相信绝非盖茨的创意,也不是他亲手开发的,说不定出自聪明的中国人的脑袋,但只有盖茨能把它变成商业行为,变成一种旋风行动,所以说盖茨最强的是其商业头脑,同时这可能与美国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巨无霸企业。

从这点上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哈佛大学的肄业生,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超级巨无霸。其原因不在于他有开发头脑,而在于他能看出市场的潮流,有一流的市场整合手段与整合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目前所缺乏的。如果这个不能解决,再好的东西也只能束之高阁,我们知识分子还是免不了摧眉折腰事权贵,免不了同流合污,像许多包工头一样地通过勾兑、通过人格的降低去获取订单。

这位博士企业家找我时,我们长谈了一个晚上。我说市场的过程是一个点、线、面的过程,点、线都做好了,产品开发得不错、相应的行业关系也理顺了,但你就缺面——没有自己的市场网络,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你就永远得去做那些你极不愿做的事情。这位博士脑袋很灵,回去以后把企业做了个大的战略调整,要来参加高交会。这样的企业有很多,我们已经开始接触了,这个接触的过程,说实话,也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在帮人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国的许多困惑。这又与今天的主题相关,即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使知识市场化的问题。

推动市场化过程有很多手段与方法,表述方法也不同,比如说整合营销、广告运动、CI导入、包装推广、品牌塑造,可以说有很多层面和要素。这些重不重要?都重要。但是,缺少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是什么呢?用中国文化所表述出来,概括性较强的就是策划这个行业。

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无论策划、广告、营销、资本运营,包括各种各样的顾问咨询,这些用智力服务于企业、进行市场运作的公司和机构,虽然不是高科技,但也应该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因为这些社会科学知识作为添加剂、催化剂,运用于市场和企业的整合、运营,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确实产生了相当大的市场效益。如果做得好,对中国的知识经济,对中国的MBA课程将会是个积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