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魂归处(1 / 1)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屹立着一座蒙古包似的宫殿,它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园——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是宋代末年到元代年间的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原名铁木真,“成吉思汗”是对他的尊称,是“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的意思。他一路征战,统一蒙古,建立了蒙古汗国。此后他还多次发动对外的征服战争,一度将版图扩大到了中亚和东欧地区,曾被西方一些人称为“全人类的帝王”。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时死于军中,时年65岁。

传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时路过鄂尔多斯,看到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嘱咐部下等他去世后将他葬在这里。成吉思汗去世后,运送其灵柩的灵车走到鄂尔多斯时,车轮突然陷进沼泽里,怎么都拽不出来,因此人们将他的毡包和衣物安放在这里进行供奉。由于这只是传说,而且蒙古族因为频于迁徙和为了躲避战乱而盛行“密葬”,所以成吉思汗真正被埋葬在哪里,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只是一座衣冠冢,而且成吉思汗的衣冠还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

成吉思汗陵占地约5.5万平方米,虽然规模不算大,但颇具特色,加上陵园位于广阔的草原上,所以更显得雄伟而神秘。成吉思汗陵整体的造型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具有典型的蒙古民族的艺术风格。陵内的主体建筑是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组成,它们之间由廊房相连,因此整座陵园可以分为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和西廊六部分。

进入大门后,首先是一座成吉思汗骑马的雕像,这一雕像高21米,高高的白色底座上是铜质的雕像,成吉思汗骑在一匹骏马上,手持“苏勒定”,凝望着前方。“苏勒定”是蒙古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生前在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千军万马。整座雕像展现了成吉思汗征战沙场时的风姿。雕像后面向北延展的是一条长长的有多层台阶的路,这是成吉思汗圣道,由它可以到达陵宫。

正殿高26米,平面是八角形的,白墙朱门,重檐蒙古包式殿顶,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穹庐顶上则是黄色琉璃瓦,蓝、黄搭配,避免了单调。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显得十分高贵华丽。穹顶上部雕砌成云头花,这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图案。正殿内正中摆放着成吉思汗雕像,雕像高5米,成吉思汗身上穿着盔甲战袍,腰中佩戴着宝剑,端坐在大殿中央,英明神武。雕像背后是一幅“四大汗国”的疆图,显示着当年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征战中原、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后殿则是寝宫,在这里安放着成吉思汗三位夫人的灵柩及成吉思汗的衣冠。它们供奉在四个用黄缎罩着的灵包中。灵包前摆放着一个大供台,台上除了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等祭奠之物,还有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和一些珍贵的文物。

东、西两殿在正殿左右,高23米,比正殿稍矮,平面是不等边的八角形,也是白墙朱门,与正殿的重檐穹庐顶不同,配殿是单檐穹庐顶,顶上也铺有黄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供奉着对蒙古族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四儿子拖雷及其夫人的灵柩,拖雷生前曾继承了父亲成吉思汗的大部分军队,也曾做过监国,在君主外出或不能亲政时代理朝政。而且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父亲,蒙古族后代的皇帝基本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他地位极为显赫;西殿供奉九面旗帜和“苏勒定”,九面旗帜象征着九员大将,“苏勒定”之所以被供奉起来,是因为它在蒙古人民心目中是十分神圣的,成吉思汗生前用它来指挥千军万马,传说成吉思汗死后,灵魂就附在了它的上面。

现在的成吉思汗陵不仅供游人参观,还是蒙古族人祭祀的场地。祭祀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庄严、隆重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在忽必烈时就已成为惯例。现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也最隆重,人们准备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

元代民居

元代是蒙古贵族建立的。在入主中原之前,他们一直过着落后的游牧生活,因此民风彪悍,文明程度较低。蒙古军入侵中原时,每占领一座城池都会对城里的百姓和俘虏展开大规模屠杀,大量掳掠农民和手工业者为奴,使农业和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凋零在建筑上也得到了体现。因为木材不足,建筑方面不得不用尽各种办法减少木料的使用,比如,用料粗糙草率,简化木构件,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架;取消连接立柱和横梁的室内斗栱,或减小斗拱的用料;在大型的建筑中采用减柱法,也就是大量减少起支撑作用的柱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