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人们能够肯定的一件事是:它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变化是我们能够预测到的唯一特质。
——奥斯卡·王尔德[10]
不论你使用哪一类体裁创作作品,都必须详尽了解你的人物。对人物的了解不能仅限于当下,还必须设想他未来的样子。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人类也不例外。一个十年前充满勇气的人,现在已经成了懦夫,这可能是年龄的增长、体力的衰弱、经济状况的改变等原因所致。
你或许会认为自己认识一些从未改变过的人,并笃信他们将来也不会改变。实际上这样的人绝不会存在。也许有人经年累月地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看似一切如故,但是倘若进一步观察你会发现,他的信念要么植根得更深了,要么变得日渐表面。他的信仰经历了许多阶段、许多冲突,只要这个人还活着,就还会持续不断地经历这些。所以,他是有变化的。
就连石头也会改变,尽管它的破裂不易被察觉。地球也经历着缓慢并持久的转变,即使太阳、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都是如此。大多国家自诞生之后,也经历了青春、壮年、衰老的过程,最终或灭亡于残酷的战争,或随着时间的消磨逐渐瓦解。
那么,凭什么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界中唯一不变的例外呢?真是荒谬!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人物会违抗自然规律保持不变,就是在糟糕的写作中。而且,正是这个人物的一成不变才使得作品变得糟糕。在一部短篇故事或戏剧中,如果人物在结尾与开头都处于同样一个状态,那么这则故事、这篇小说抑或这出戏就是糟糕的。
人物的立场需要通过冲突来体现,冲突则由人物的一个决定开始,而这一决定是根据你的前提作出的。人物的决定必然会引发对手作出相应的决定,这些决定接连不断地产生,推动着戏剧走向它的终极目标——即证明它的前提。
在经历过一系列巨大的冲突之后,没有人的生活可以保持如初。他必须改变,同时他的生活状态也将随之改变。
就算是一具尸体也处于变化之中:它在不断分解。而当一个人在与你辩论,试图证明自己的不变性时,他还是改变了:他变老了。
我们可以肯定,在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下,任何一个没有经历过改变的人物都显然塑造得不够到位。进一步说,如果一个人物没有变化,那么他所处的环境就是不真实的。
《玩偶之家》里的娜拉,一开始只是海尔茂先生的“小迷糊”和“小鸟儿”,在话剧结尾时成了一名成熟的女性。她在戏剧开始时像个孩子,但可怕的觉醒使她在一夜之间成长。起初,她对一切感到迷茫,惊讶于海尔茂的表现,而后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最终她选择了反抗。
威廉·阿契尔说过:
在所有现代戏剧中,也许还没有一个人物的“成长”,仅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能像易卜生笔下的娜拉那般惊人。
观察任意一部真正伟大的戏剧,你会发现上述观点都能得到印证。莫里哀的《伪君子》,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和《哈姆雷特》(Hamlet),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都是基于人物处于冲突之下的改变和发展。
《奥赛罗》由爱开始,由嫉妒、谋杀及自杀结束。
《熊》(The Bear)由敌意开始,由爱结束。
《海达·高布勒》(Hedda Gabler)由自我中心主义开始,由自杀结束。
《麦克白》由野心开始,由谋杀结束。
《樱桃园》(The Cherry Orchard)由不负责任开始,由财产损失结束。
《远足》(Excursion)由对梦想的憧憬开始,由对现实的觉醒结束。
《哈姆雷特》由怀疑开始,由谋杀结束。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由幻想开始,由痛苦的真相结束。
《死角》由贫穷开始,由犯罪结束。
《银索》(The Silver Cord)由统治开始,由解放结束。
《克雷格的妻子》(Craig’s Wife)由过度谨慎开始,由孤独结束。
《等待老左》(Waiting for Lefty)由疑惑开始,由坚定的信念结束。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Cat on a Hot Tin Roof)由沮丧开始,由希望结束。
《送冰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由充满希望开始,在绝望中结束。
《生涯》(Career)由绝望开始,在胜利与凯旋中结束。
《阳光下的葡萄干》(Raisin in the Sun)由绝望开始,在理解与新的价值中结束。
所有人物的思想状态都在持续地变化着。他们被迫作出改变、成长、发展,因为人物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前提。
一个人一旦犯下一个错之后,就会容易继续犯错。通常来说,第二个错误都是由第一个错误所引发的,而第三个又是由第二个导致的。《伪君子》中的奥尔恭犯下的第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将答尔丢夫领进家门,并相信他是个圣人。第二个错误就是把那个小盒子交给了答尔丢夫,盒子里的纸条上写着“据我所知,一旦被揭露,就会使我的朋友倾家**产,甚至如果他被捕,则会丢了脑袋。”
奥尔恭一直对答尔丢夫深信不疑,但将这个盒子交由他保管,却是将一个人的生死也交付给了他。奥尔恭从信任到仰慕的转变是很明显的,随着每一句台词不断地加深。
答尔丢夫 都藏好了。(指盒子)这样,你应该松了一口气吧。
奥尔恭 我最好的朋友啊!你的所作所为我千言万语都无法表示感谢。它将我们联结得比以往更加紧密。
答尔丢夫 没有别的事能使我们更加亲密了。
奥尔恭 我刚想起来,还有一件事。如果此事办成,我们就会更加信任彼此。
答尔丢夫 多么生分的语言啊,兄弟。说出来吧,我为你祈祷。
奥尔恭 您前段时间说,我的女儿需要一位丈夫,以防她误入歧途。
答尔丢夫 我是这么说了。我也不认为像瓦赖尔这样的俗人可以……
奥尔恭 我也这么想。而我近来也愈加确信,她在人生的困境中可能再也找不到比您更可靠、更合适的导师了,我亲爱的朋友。
答尔丢夫 [这时,他确确实实大吃了一惊。]比我更好?哦不,不。
奥尔恭 什么?您拒绝做我的女婿吗?
答尔丢夫 这真是个我从未奢求过的荣耀。而且,而且我确信在玛丽亚娜的眼中看不到任何爱意。
奥尔恭 那不重要,只要她在您眼中能看见爱意。
答尔丢夫 我的兄弟,这些凝视着天堂的眼睛,是不会注意那些落入凡间的美丽的。
奥尔恭 是啊,兄弟,确实是这样。但您会用这样的说辞去拒绝一位不失清秀的新娘吗?
答尔丢夫 [他不确定与玛丽亚娜的婚姻是否会有助于他想要得到欧米尔的计谋。]我不会这么说。许多圣洁的人都与秀丽的少女结婚,也并不会犯下罪过。但是,跟你直说了吧,我认为与你女儿的婚姻或许不会令奥尔恭夫人开心。
奥尔恭 万一情况并非如此呢?她只是她的继母,我们并不需要她的准许。我还想补充一点,玛丽亚娜会给她的丈夫带去不菲的嫁妆,虽然我知道那对您来说不值一提。
答尔丢夫 为什么要在意这个呢?
奥尔恭 但我希望,有一件事会使您在意,如果您拒绝了这门亲事,我会感到失望透顶。
答尔丢夫 兄弟,如果我曾想过……
奥尔恭 不仅如此,我还会觉得你认为这样的结盟对你来说毫无价值。
答尔丢夫 我才是那个毫无价值的人。[他决定冒这个风险。]但是,承蒙错爱,我将……是的,我将试着打消我的顾虑。
奥尔恭 这么说你同意成为我的女婿了?
答尔丢夫 既然你如此渴望,我又有什么资格拒绝你呢?
奥尔恭 您又使我变得快乐了起来。(他摇了摇手铃)我会把我女儿叫来,向她诉说我的安排。
答尔丢夫 (走向右边的门)那么,我就向您告辞了。(在门边)如果我能进言一句的话,那么您向玛丽亚娜告知这件事时,在您作为父亲向她传达祝福时,请尽可能少地提及我那不值说起的长处吧。
奥尔恭 (自言自语)多么谦逊的人啊!
奥尔恭的第三个错误就是试图强迫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无赖。第四个错误是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交由答尔丢夫来管理。他真诚地相信答尔丢夫会将自己的财产从自己家人手里拯救出来,因为他认为他的家人们正在挥霍钱财。这是他犯下的最为致命的错误,此时他已在劫难逃。但这一行为的荒谬之处恰恰都是从他第一次犯下的错误开始,循序渐进发展而来的。是的,很明显,奥尔恭的盲目信任最终幻灭了。作者成功地将人物一步一步引向最初设定的戏剧目标。
当你种下一颗种子后,它看起来会休眠一段时间。但事实上,水汽正将它缓慢浸湿,软化它的外壳,这颗种子自身包含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从土壤里吸收的养料会最终促使其发芽。
但覆盖在种子上的土壤十分坚硬,难以突破。那么种子除了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力量外,还能从哪里获得力量呢?除了与表层土壤进行抗争,种子还能通过伸出娇嫩的根茎来吸收更多的养分。于是,最终嫩芽破土而出,迎向阳光。
根据科学的说法,一支蓟条需要一万英尺的根来支持三十或四十英尺长的梗。你就可以理解一个剧作家需要在背后挖掘多少大量的材料,才能支撑起一个人物。
同时,将人比喻成土壤,我们需要在他心中种下一颗能够引发冲突的种子,例如他的野心。种子在他心中成长,尽管他可能会压制它,但随着来自内心和外界压力的共同增强,这颗冲突的种子还是会不断壮大,最后攻破他理性的防线,迫使他作出决定,现在,他就要为此行动了。
内心的矛盾与外界的压迫共同催生了这个人作出的决定和引发的冲突。这也连带着使他即刻又置身于下一个新的冲突与决定中。
人们在作出一个简单的决定前需要许许多多的推动力,但主要的动力都来自生理、社会、心理这三个方面,基于它们,你可以创造出不计其数的人物动机。
如果你种下一颗橡子,它会从种子长成橡树苗,最终长成橡树。人物也是一样。每个类型的人物都会随着自己的命运发展,走向属于他的结局。只有在糟糕的写作中,人物才会做出不合乎自己特性的改变。正如当我们种下一颗橡子,它却长成了一棵苹果树,我们一定会为之哑然。
剧作家呈现的每个人物特质中都必须蕴含着他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一个在剧本结尾会走向犯罪的男生身上一定会隐藏着一些犯罪的苗头。
尽管《玩偶之家》[11]中的娜拉是充满爱意且顺从的,但她的内心也拥有独立、反叛和顽强的精神,这就是人物必将成长的信号。
让我们看看她的性格。我们知道在这出戏的结尾,她不但打算离开自己的丈夫,还会离开自己的孩子们。1879年,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举动,在她之前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那么在戏的开头,她的内心就必须蕴含着某些东西,能够在剧的结尾发展成为独立精神。让我们来看看这具体是什么。
这出戏的开头,娜拉哼着小曲儿入场。一个搬运工搬着圣诞树,提着一个篮子紧随其后。
搬运工 50个欧尔。
娜拉 这是一克朗。不用找钱了。
她正努力存下每一分钱来偿还她的秘密债务,但她依然很大方。同时,她还吃了马卡龙,这也是她本不该做的。它们对她没有好处,她也向海尔茂先生保证过她不再吃甜食了。于是,她说的第一句话显示了她花钱并不谨慎,而她做的第一件事也表明她违背了诺言,就像个小孩似的。
[海尔茂进门了。]
海尔茂 我的乱花钱的孩子又糟蹋钱了?
娜拉 嗯,托伐,现在咱们花钱可以松点儿了。
海尔茂警告她,他还有一个季度才能领到工资呢。娜拉像个不耐烦的孩子般大喊:
娜拉 那没关系,咱们可以先借点钱花花。
海尔茂 娜拉![他被她的轻率吓得不轻。他憎恨这种“借钱”的行为。]你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要是今天我借了1000克朗,圣诞节一个礼拜你随随便便把钱都花完,万一除夕那天房上一块瓦片把我砸死了──
海尔茂就是这样的。就算在坟墓里,只要还记得有一笔未偿还的债务,都会难以安息。他对于体面这件事有点过于执著了。你敢想象他一旦知道了娜拉伪造签名之后的反应吗?
娜拉 要是真有这种倒霉事,我欠债不欠债还不是一样。[她对财务方面一贯是没有概念的,因此反应也十分傲慢。海尔茂对她一向很宽容,但还是忍不住开始说教。]
海尔茂 一借钱,一欠债,家庭生活马上就会不自由,不美满。[娜拉对此感到十分沮丧,看起来海尔茂是不可能理解她了。]
此时,对这两个人物的刻画已经十分鲜明。他们彼此之间已经有了分歧,尽管目前还没有引发更激烈的冲突,但它终将到来。
[虽然海尔茂是如此爱她,但现在他已经转变为像她父亲般的角色了。]
海尔茂 你真是个小怪东西!活像你父亲……一天到晚睁大了眼睛到处找钱。可是钱一到手,不知怎么又从手指头缝里漏出去了。你自己都不知道钱到哪儿去了。你天生就这副性格,我也没办法。这是骨子里的脾气。真的,娜拉,这种事情都是会遗传的。
[这是易卜生在娜拉的身世里留下的精妙伏笔。他比娜拉自己还要更了解她的祖先。但她爱她的父亲,并很快回复。]
娜拉 我但愿能像爸爸,有他那样的好性格、好脾气。
紧接着,她毫无悔意地对自己偷吃马卡龙这件事撒了谎,就像小孩感觉大人们对他下的禁令都是无理的。撒这种谎无伤大雅,但这也显示了娜拉的某些品性。
娜拉 你不赞成的事情我决不做。
海尔茂 这话我信,并且你还答应过我……
生活和工作教会了海尔茂,所做的一切承诺都是神圣的。这个无足轻重的小事显示了海尔茂缺乏想象力,以至于完全无法意识到娜拉所表现出来的与真实的自己完全不一样。他并不知道在他背后,家里都发生了什么。娜拉向他哄骗来的每一分钱都进到了放债者的手里,以偿还她背负的债务。
娜拉在本剧的开始就过着还债的生活。伪造签名的事情早在话剧开始前就已经发生了,娜拉一直冷静地保守着秘密,因为她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挽救海尔茂的生命所作出的英勇牺牲。
娜拉 (对她学生时期的好友林丹太太说道)可是一让他知道这件事,他的命就保不住。你明白不明白?不用说把这件事告诉他,连他自己病到什么地步都不能让他知道。那些大夫偷偷地跟我说,他的病很危险,除了到南边去过个冬,没有别的办法能救他的命。你以为一开头我没使过手段吗?我假意告诉他,像别人的年轻老婆一样,我很想出门玩一趟。他不答应,我就一边哭一边央告他为我的身体想一想,不要拒绝我。而且我的话里还暗示着要是没有钱,可以跟人借。克里斯蒂纳,谁知道他听了我的话非常不高兴,几乎发脾气。他埋怨我不懂事,还说他做丈夫的不应该由着我这么任性胡闹。他尽管那么说,我自己心里想:“好吧,反正我一定得想法子救你的命。”后来我就想出办法来了。
易卜生花了不少时间来建立主要冲突,却只用了很小的篇幅来描写娜拉向林丹太太坦白自己对海尔茂先生所做的事。林丹太太恰恰在这个准确无误的时间登门造访,似乎有点过于巧合,柯洛克斯泰的造访也是一样。但我们此时并不是在讨论易卜生剧作的缺点,而是在完整地追溯娜拉的发展。让我们来看看还能了解她的哪些情况。
林丹太太 你是不是永远不打算告诉他?[关于伪造签名的事。]
娜拉 (若有所思,半笑半不笑地)嗯,也许有一天会告诉他,到好多好多年之后,到我不像现在这么……这么漂亮的时候。[这就使娜拉的动机变得有趣起来。她希望海尔茂对她的行为感到感激。]你别笑!我的意思是说等托伐不像现在这么爱我,不像现在这么喜欢看我跳舞、化装演戏的时候。到那时候我手里留着点东西也许稳当些。
现在我们可以猜测,当海尔茂没有赞美她,而是指责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时,娜拉所受到的打击有多重。那么,这就会成为她生命中的转折点。她也会在惊恐中迅速成长,第一次体会到这个世界对她的敌意。她为了让海尔茂活下去,重新开心起来,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而当她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在反对她。娜拉具备了朝某个方向成长的必要元素。海尔茂也是一样,他的反应与易卜生设定的性格特质完全一致。听听他在得知伪造事件后所爆发出的无力的怒火吧。
海尔茂 好像做了一场噩梦醒过来!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娜拉不作声,只用眼睛盯着他)[这是易卜生的舞台提示。娜拉惊恐地看着海尔茂,她看到了一个陌生的男人,这个男人忘记了她做这件事的初衷,只想着自己。]其实我早就该知道。我早该料到这一步。你父亲的坏德行……(娜拉正要说话)少说话!
很显然,娜拉的社会背景和生理条件对易卜生描绘她的想法有所帮助。她知道自己的美貌,也提到过好几次。她知道自己有很多仰慕者,但在她决心离开之前,他们对她毫无意义。
海尔茂 你父亲的坏德行,你全都沾上了……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
所发生的这些事从一开始就能在娜拉身上得以预见。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都需要归咎其自身,她的性格特质必然导致了她一系列的行为。娜拉的成长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不负责任发展成了焦虑,焦虑形成恐惧,恐惧变成了绝望。在戏剧的**,她首先是麻木的,随后她渐渐理解了自己的处境,于是做出了那不可撤回的决定。这个决定就像花朵的绽放那般合情合理,是在稳健持久的进化下的结果。成长就是进化,**就是变革。
让我们追踪另一个人物——罗密欧,挖掘在罗密欧身上的潜力种子,观察他是否拥有独特的性格特点,能够将其自身引向不可避免的命运结局。
罗密欧,彼时还爱着罗瑟琳,在街上茫然地徘徊时,遇到了自己的亲戚班伏里奥。班伏里奥上前搭话。
班伏里奥 早安,兄弟。
罗密欧 天还是这样早吗?
班伏里奥 刚才敲过九点钟。
罗密欧 唉!在悲哀里度过的时间似乎是格外长的。急忙忙地走过去的那个人,不就是我的父亲吗?
班伏里奥 正是。什么悲哀使罗密欧的时间过得这样长?
罗密欧 正因为我缺少了可以使时间变为短促的东西。
班伏里奥 你跌进恋爱的网里了吗?
罗密欧 我徘徊在恋爱的门外,因为我不能得到我意中人的欢心。
[罗密欧痛苦地抱怨着自己的爱人没有被丘比特之箭射中。]
罗密欧 她是个太美丽、太聪明的人儿,不应该剥夺她自身的幸福,使我抱恨终天。她已经立誓割舍爱情,我现在活着也就等于死去一般。
[班伏里奥建议他去“结识一些别的美人”,但罗密欧并没有感到安慰。]
罗密欧 突然盲目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存留在他消失了的视觉中的宝贵的影像。……再见,你不能教我怎样忘记。
但那之后,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发现亲爱的罗瑟琳将会去自己家族的死对头凯普莱特家里做客。他决定拼死前往,偷偷看一眼自己的爱人。而在那里,在所有的宾客中,他看到了一位女士,她是如此迷人,使他无法移开眼再去看罗瑟琳。他几乎窒息地问仆人:
罗密欧 搀着那名武士的手的那位小姐是谁?
仆人 我不知道,先生。
罗密欧 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
她皎然照耀在暮天颊上,
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
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
像鸦群中一头白鸽翩跹。
我要等舞阑后追随左右,
握一握她那纤纤的素手。
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
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
而这一决定就掷下了他命运的骰子。
罗密欧的性格傲慢且鲁莽。发现自己的真爱是凯普莱斯的女儿之后,他毫不犹豫地闯进了那座仇恨的城堡,在那里,杀意直指他与他的家族。此时,他迫不及待,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他对美丽的朱丽叶的爱使他愈加兴奋,为了他的挚爱,他愿意放下身段。为了朱丽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在所不惜。
如果我们考虑到他以往的风流韵事,例如不惜搭上性命只为看一眼罗瑟琳,那么我们也能预见到他能够为朱丽叶——他的一生挚爱,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其他任何类型的男人都无法在面对诸多危险时还毫不退缩。他的合理发展根植于自身的性格,而这一性格在戏剧开头就有所体现。
很有趣的一点是,有一位威廉·马金[12],在他的《莎士比亚论》(Shakespeare Papers)中提到,罗密欧一生中的厄运都归咎于他的“不幸运”,于是,即便罗密欧抱有其他的热情或追求,他也会像在爱情里一样不幸。
然而,马金先生忘记了,罗密欧与其他人一样,行为受到自己意志的支配。他的颓势是由他内在性格所致的命中注定,而不是因为“不幸”。罗密欧鲁莽的性情犹如脱缰野马,驱使着他做出一些其他人或许能够避免的事情。
他的性情及背景,归结起来就是他的特质,即那颗种子,它保证了人物必将向着“证明前提”的目标不断发展。
我们希望读者能记住一件重要的事:是他的性格因子(例如冲动)使罗密欧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驱使着他做出那些自杀及意图谋杀的举动。这些性格特点在他的第一句台词里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一个优秀的人物成长案例可见尤金·奥尼尔[13]的《悲悼》(Mourning Becomes Electra)。莱维妮亚是陆军准将艾斯拉·孟南和妻子克莉斯丁的女儿。戏的开始,莱维妮亚在一个爱慕她的年轻人向她求爱时这么说道:
莱维妮亚 (僵硬地、唐突地)我对爱情一无所知,我不想知道关于它的任何事情。(激烈地)我讨厌爱情!
莱维妮亚是剧中的主使人物,并且她在全剧中的表现完全符合这一宣言。她的母亲不正当的婚外情造就了她的性格极度固执,报复心强。
我们无意阻止任何一个人写出联欢晚会似的剧目,或者模仿萨洛扬不懈地歌颂欢乐祥和的生活。这些剧本可以很感人,可以很美好。我们也不会将格特鲁德·斯坦[14]排除出拥挤的文学舞台,原因很简单,我们非常享受她的奇思和文风(尽管我们也承认常常不明白她在说什么)。新生源于腐朽,这些难以被定义的状态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失衡就没有平衡,没有失调,和谐也就不复存在。但有些剧作家在描写人物时,生硬地为他们套上一个精妙的故事结构,其结果往往矫揉造作、不尽人意,作家们却坚持要求我们把他的作品当作戏剧来对待。这可做不到,不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将一个儿童的智力与爱因斯坦相比较。
罗伯特·E·舍伍德[15]的《傻瓜喜事》(Idiot’s Delight)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尽管它获得了普利策奖,它也远远不能算是一出结构精妙的戏剧。
哈里·凡和艾琳本该是这出戏的主要人物,但我们在他们身上却看不到任何成长。艾琳是个骗子,而哈里是随遇而安的善良小伙。只有在戏剧即将收尾时,观众才看到了人物的一些成长,但在那之后这出戏就戛然而止了。
莱维妮亚、哈姆雷特、娜拉和罗密欧,即使没有耗资巨大的戏剧制作,他们一个个仍然都是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的鲜活人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但可怜的哈里和艾琳只是在四处游**,眼下没有一个可以追求的目标。
问与答
问:当您在说“成长”的时候,具体是指什么呢?
答:举个例子,李尔王准备将自己的王国传给女儿们。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出戏也必须向观众证明这是一个愚蠢的举动。作者通过展现李尔王的所作所为对自身造成的后果,也就是他的结局来证明这种愚蠢。从李尔王行为的开始到结局这个过程就是“成长”,或者说人物的合理发展。起初,他只是疑心自己赋予孩子们的权力或许被滥用。随后,他推测事实应该如此。最后,他确认了这一事实,义愤填膺。他暴怒了,紧接着转变为狂怒。但随之而来的是他被女儿们剥夺了所有的权力,受尽羞辱,甚至企图自杀,最终尊严丧尽,在悲愤之下癫狂地死去。
他种下了一颗种子,日渐生长,结出相应的果实。他从未想过果实会那样苦涩,但这就是他的性格所导致的,也正是他的性格使得他犯下最初的那个错误,并最终付出了代价。
问:如果他选择了对的人,也就是他最值得信任的小女儿,他的结局会是一样的吗?
答:自然不会。每一个错误的发生,以及对人物的影响,都是由之前的错误发展而来的。如果李尔王在最开始就作出了正确的决定,他就没有动机做出后面的行为。他的第一个严重错误就在于决定将他的权力下放给孩子们。他知道这份权力之重大,还包含着最高的荣耀。他也从没质疑过女儿们向他做出的保证,她们说自己爱他,尊敬他。只有他的小女儿考狄莉娅在相比之下显得过于冷漠了,于是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当时,他所需要的只是谄媚的话语而不是切实的行动,在那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从这个根源的错误开始发展的。
问:他的错误难道不就是愚蠢吗?
答:是的,但别忘了,所有人,包括你我,往往都是在犯下重大错误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当时,那些错误的发生也许是源于后悔、慷慨、同情或理解。也许在我们犯下这些愚蠢的错误时,甚至是出于一种善意。
“成长”是人物自身在面对来自内心或外部的冲突时所作出的应对。一个人物可以通过做出正确或错误的举动来实现成长,但只要他有一个真实的性格,他必定将有所成长。
举个例子吧。一对情侣相爱了,随着他们感情的不断发酵,戏剧所需的元素也不断产生。也许他们会因为二人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而分手,也许他们会由于外界的阻力而彼此越发深爱。如果你提出疑问“真爱会在逆境中加深吗?”,或者提出陈述“再伟大的爱在逆境中也会被消磨”,就是为你的人物定下了发展目标,他们需要通过成长去验证前提,而前提的得证也表明人物的某一部分得到了成长。
每一出好戏都具有从一极发展至另一极的张力。让我们通过一部老电影来检验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马姆洛克教授》◆◆◆
Professor Mamlock
他会从孤立的状态,也就是一极,转向集体行动,也就是另一极。
第一步:孤立。他对纳粹的暴政丝毫没有感到忧虑。他是个杰出的人才,但是对政治漠不关心。他从没想过有人会伤害他,尽管他已经看到身边充斥着暴行。
第二步:纳粹的势力伸向了他的阶级。他的同事受到了折磨,这终于使他开始产生忧虑,但依然不相信自己会碰上什么坏事,也赶走了那些劝他逃跑的朋友。
第三步:最后,他感觉悲惨的命运很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就像身边的人们所遭遇的那样。他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们,却意外意识到自己成为一名孤立主义者并非毫无道理。但他还不愿放下偏执。
第四步:恐惧笼罩了他,他终于意识到此前的立场完全是盲目的。
第五步:他希望逃离,却不知能逃去哪里,也不知该如何行动。
第六步:他绝望了。
第七步:他加入了反对纳粹的共同斗争。
第八步:他成了地下组织的一员。
第九步:反抗暴政。
第十步:集体行动,最终殉亡。
让我们看看《玩偶之家》里的娜拉和海尔茂的转变:
娜拉:
从最初的顺从、随遇而安、天真、有依赖心,发展至愤世嫉俗、独立、成熟、愤怒、幻想破灭。
海尔茂:
从最初的偏执、专横跋扈、自信满满、实用主义、严谨、屈尊俯就、保守、无情,发展至困惑、不自信、幻想破灭、有依赖心、顺从、软弱、包容、体贴、迷惑。
在爱与恨的转变中会有以下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