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继承 ——越来越专制的选择(1 / 1)

在中国帝制时代,皇帝不仅是皇宫的主人,而且是国家、民族的最高象征,掌握国家最高的立法、祭祀、行政、军事和司法大权。皇帝个人的素质、才能、品德、喜好等,对于国家、民族至关重要。因此,皇帝的选择,皇位的继承,与皇朝的盛衰,关系至为紧密。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传承了唐宋传统,实行嫡长继承制,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而清朝皇帝因有东北森林文化的滋养,所以在皇位继承制度上几经变革。

让我们对清朝皇位继承演变的轨迹做个简单的历史回顾。

第一,贵族公推制。清朝皇帝的选择,清太祖、太宗时是由贵族会议推选。清朝的奠基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是当时天下之精英,是各路英雄之俊杰。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称雄。但是,各部首领不服。努尔哈赤逐步征服了建州五部,也就是苏克素浒河部、哲陈部、董鄂部、完颜部、浑河部,又征抚了长白山三部,也就是鸭绿江部、朱舍里部、讷殷部,再将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逐个部落征抚,还使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哈达、辉发、乌拉、叶赫逐个臣服。除了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还要东对朝鲜,西对蒙古,南对明朝。最后,努尔哈赤是历史的胜利者。所以,努尔哈赤黄衣称朕,是经过长期激烈较量取得胜利的结果。满洲贵族和部分蒙古贵族共同推举努尔哈赤为昆都仑汗,后称天命汗。

皇太极、顺治的登极,都是诸王贝勒大臣认真讨论、反复酝酿、彼此协调、政治平衡的结果。顺治六岁登极,真正掌握实权的是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在当时清朝统治阶层中是最突出的英杰人物。

第二,皇帝遗命制,也就是上一个皇帝临死前决定下一个皇帝的人选。从顺治开始皇位继承改为遗命制。康熙继位,由顺治帝遗命;雍正继位,由康熙帝遗命(当然其中仍有历史疑案);同治继位,由咸丰帝遗命。顺治皇帝临终时,孝庄皇太后同己的意见。可见这时的皇位继承还有一定的透明度,有一丁点民主味儿。

第三,秘密立储制,也就是皇帝生前就秘密决定接班人。雍正朝实行秘密立储制,就是皇帝生前确定皇位继承人,但不宣布,秘密立储。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避免被指定的皇太子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二是避免皇太子周围结党,威胁皇权;三是避免其他皇子之间争斗厮杀,以夺取皇太子的地位;四是激发皇子们严以律己,争取向上。这项制度促生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实际上只有乾隆、道光、咸丰三朝,因为嘉庆帝继位是乾隆帝禅让。秘密立储制最大的缺陷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完全由皇帝一个人暗箱操作。如道光秘密立后来的咸丰帝奕詝为太子,选人不当。

第四,懿旨定储制,即皇帝死后由太后决定接班人。同治帝身后,光绪帝载湉、大阿哥溥儁、宣统帝溥仪,都是由慈禧皇太后懿旨决定。皇帝并不参与,朝廷大臣不予议论,而由慈禧皇太后独断专行。载湉和溥仪两任皇帝继承皇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形式,更不是秘密立储,而是由慈禧皇太后“一言而定”。其选择标准,一是幼童,便于太后垂帘;二是处在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个家族的交叉点,以维持这两个家族的统治。这在明清是没有先例的。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贵族参与程度愈来愈低,直至一人独断;从皇帝独断,又到皇太后独断。这同当时世界发展的民主潮流是完全相悖的。

嘉庆、道光以后,清朝不自觉地或被迫地参与世界范围近代社会的竞争。然而,皇帝却一代不如一代——嘉庆帝为庸君,道光帝为愚君,咸丰帝为懦君,同治帝为顽君,光绪帝为哀君,宣统帝则为幼君。特别是慈禧皇太后,不懂军事,不懂政治,不懂文化,不懂工农商学兵,不会弓马骑射,更不懂近代科技,凭一点小聪明、小权术,却成为中华四万万民众的“女皇”,怎能不败于世界列强!清朝皇位继承制度选出的最后三位皇帝,是六岁的同治帝、四岁的光绪帝、三岁的宣统帝,而他们面对的国际对手都是谁呢?

美国:林肯(1809—1865),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恰与咸丰、同治同时,以反对蓄奴的政治纲领赢得大选,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发表《解放宣言》,平定南方叛乱,进一步扫**了奴隶制度,捍卫了国家统一。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英国女王,与慈禧太后大体同时。英国工商业快速发展,号称“日不没国”。英国有女王,也有国会。维多利亚女王在任期间严格遵守宪法原则,决不逾越法定权限。

法国:拿破仑一世(1769—1821),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在位时间相当于乾隆、嘉庆时期。1799 年通过“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804 年加冕为皇帝。在任期间建立欧洲霸权,进兵俄国,数次打败反法同盟,后兵败被囚于圣赫勒拿岛。

德国:俾斯麦(1815—1898),普鲁士和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与咸丰、同治、光绪同时。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对内推行高压政策,被称为“铁血宰相”。

日本: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首相,执政时间大体与同治、光绪同时,曾在英国学习海军。在任期间,起草《明治宪法》,在废除日本封建制度、建立现代国家中起过重大作用;发动甲午战争,并取得胜利,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俄国皇帝,大体与同治、光绪同时,于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即位,之后废除农奴制度,并进行财政、文化、司法、军事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其任期被誉为“大改革时代”。通过与清朝签订《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强占中国约一百五十万平方千米土地。

慈禧太后及其傀儡皇帝同治、光绪、宣统,恰与美国林肯、法国拿破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德国俾斯麦、日本伊藤博文、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等同时代,这些孤儿寡母,怎么可能与之相匹敌呢?

司马迁有句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晚清,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实现工业化、民主制,清朝还是家天下、君主制。清末同、光、宣三朝,慈禧太后通过“听政—训政—亲政”实行统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逆天时,怫民意,不鉴古,拒通变。因此,清朝的覆亡,民国的兴起,既是历史的必然逻辑,也是民意的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