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割据胜地巴蜀遇到流民枭雄(1 / 1)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地区自古有天险可恃,群山峻岭将富庶的天府之国与中原和江南隔绝开来,是个割据立国的好地方。每逢天下大乱,朝廷权威衰微之时,野心家和枭雄们便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地区。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当李特从汉中经过剑阁进入四川,看到悬崖夹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形势时,大为惊叹,叹息道:“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

在李特身边,十余万流民正衣衫褴褛,扶老携幼,缓缓行进在川北的栈道山路之间。之前,关中爆发氐族暴动,混战一场,又赶上饥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老百姓纷纷逃亡汉中躲避并乞食。这些老百姓中有氐人、羌人,也有汉人。氐族出身的李特和哥哥李庠、弟弟李流、李骧一起加入了逃难的大军。老百姓逃到汉中后,发现本地的情况也不太好,就进一步南下四川,寻找生机。李特曾在州县当过军官,胸怀谋略,所以看到剑阁的雄浑险要后大发感慨。他的一声感慨,得到了兄弟和周边青壮年的附和。大家都惋惜蜀汉亡于曹魏。

随着十多万流民和隐藏起来的豪杰的涌入,西晋在四川的统治变得岌岌可危。

益州官员最好的对策就是对流民进行疏导,将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免得扰乱社会。可当时的益州刺史赵廞却不这么做,而是琢磨着怎么利用流民实现自己的割据梦想。赵廞看到西晋内乱,而四川偏远,就起了割据之心。刚好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废杀皇后贾南风,召赵廞去洛阳担任大长秋,派耿腾取代他。赵廞是贾南风的亲戚,接到通知后心中恐惧,干脆正式起兵造反。他依靠的生力军就是关中流民。流民因为生活无着,常常为了生存而扛枪当兵。赵廞开仓放粮,接济流民的同时将他们编组为军队,任命李庠、李特兄弟为部将,杀死了接任的耿腾。这是永康二年(301)初的事情。

李庠率领的流民武装,没有旗帜和烦琐的纪律,行军打仗全靠李庠的表率作用,令行禁止,阵势严正。赵廞看了心中忌惮,找了个机会将李庠抓住并杀害了。杀了李庠后,赵廞竟然还想利用流民武装,前去笼络李特、李流等人。哥哥死后,李特在绵竹聚集七千余人的流民武装,向赵廞的政府军发动进攻,消灭了其十分之八九的战力,一路攻进首府成都。赵廞众叛亲离,带着家眷乘船逃跑,途中为人所杀。四川大乱的时候,朝廷已经任命罗尚为新的益州刺史查办赵廞。李特刚刚和赵廞大战一场,急需休整,而此时罗尚已经带兵七千进入了四川。李特无力抵抗,不得不扮演西晋的忠臣,派弟弟李骧奉迎政府军,并献给罗尚珍玩财宝。罗尚也就默认了李特起兵杀戮赵廞的行为。

罗尚有心安定四川,但也找不出处理流民问题的好方法。他想出了“遣送回籍”的馊主意。先不说关中饥荒战乱,流民回去后衣食无着,就说经过几年的流浪后,流民已经四散到巴蜀各地充当劳力或当兵打仗,因此遣送一事不具备可操作性。然而罗尚依然在七月下达了强制流民返乡的命令。十数万流民闻讯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益州官员又沿途设关卡,掠夺流民的财物,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李特三番两次为流民求情,要求罗尚宽限时日,先是要求等待秋收以后再遣返,后来又因为当年“水雨将降,年谷未登,流人无以为行资”,乞求再宽限些时日。流民们都非常感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李特为首领,唯他马首是瞻。

罗尚认定李特等人是在拖延时间,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政策逼走流民。官府张贴公告,悬赏缉拿李特兄弟。李特早有异心,想借机把事情闹大,便派弟弟李骧暗改布告为:“能斩获六郡首领李、任、阎、赵、上官及氐、叟酋长首级的,赏布一百匹。”这一改,把罗尚的打击面从李特兄弟扩大到了各大流民首领,甚至连氐、叟等这样四川本地的少数民族的首领也在打击范围内。矛盾一下子被激化了,所有流民武装和少数民族都簇拥在李特兄弟周围,决心与罗尚为敌而自保。李特在短短一个月内招募了两万人,开始修缮甲胄训练士卒,磨刀霍霍。

罗尚也不是庸庸碌碌之人,入蜀后已将部队扩充到了数万人。他见流民武装不断增长,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出精锐步骑三万人,偷袭流民大营。李特事先得到情报,设下埋伏严阵以待。晋军冲入流民大营后,发现营寨中空无一人,罗尚心知中计,可大军已经进营一半,冲在前面的人要后撤,后面的人不知虚实还一个劲往前冲,乱作一团。李特率伏兵从四面包抄,晋军死伤惨重,狼狈逃跑。大胜后,六郡流民共推李特为镇北大将军,假借西晋皇帝的名义封官拜爵,正式建立独立的武装,浩浩****占据广汉,造起反来。罗尚无力回天,只能固守成都,同时向朝廷求援。罗尚为人贪婪腐败,为政苛刻,而李特施舍赈济,提拔贤才,主政肃然有序,很快得到了四川百姓的认可。民谚说:“李特尚可,罗尚杀我。”302年,李特打败了河间王司马颙派来的援军。303年,李特亲自领兵进攻成都。罗尚部队一触即溃。蜀郡太守投降,献出了成都外城,罗尚只守着内城,遣使求和。

胜利在望,李特不合时宜地骄傲轻敌起来。因为战乱和收成不好,四川本地百姓也结村筑堡,自卫自保。李特大军人数众多,本地武装纷纷表示归附。李特因为军粮不足,就分派流民到各个本地村垒里“就食”,这就分散了自身力量,埋下了流民和土著的矛盾隐患。弟弟李流提醒李特,土著未必真心归附,应该让本地的大姓豪族派遣人质过来,作为约束。李特不以为然。益州从事任睿趁机建议罗尚:“李特侵暴百姓,又分散流民到诸村堡,骄怠无备,老天也不想他活了。我们可以暗中与各村约定时间,内外偷袭李特,必定一击即中。”罗尚欣然答应。任睿又假装投降李特,李特问他城中虚实,任睿谎称:“城里米谷快吃完了,只剩货帛。”李特信以为真,警惕之心更加松懈。任睿请求回家省亲,李特也答应了。任睿转身就去游说各土著武装一起偷袭李特。恰好西晋朝廷为挽救益州局势,从荆州调水军三万逆江而上救援罗尚。各土著武装原本首鼠两端,见罗尚援兵到达,纷纷同意出兵偷袭李特。而李特为了阻挡荆州的援兵,又不得不分兵抵挡,力量再次被削弱。罗尚趁机猛攻李特大营,各处土著居民联合出兵,流民武装大败溃散,李特阵亡。四川形势为之一变。

李特的弟弟李流收拢残余力量,继续与罗尚对抗。他率李特的儿子李**、李雄与罗尚军队死战,扭转了败退的局面,把罗尚军队逼回成都闭门自守。不幸的是,李特的长子李**在驰马追击过程中重伤而死。李流见兄长、侄子相继战死,而荆州援军节节逼近,对前途丧失信心。部下李含劝李流投降,李流竟然心动了。侄子李雄见叔叔要投降,自告奋勇要去迎战荆州援军。李流被年轻人的勇气所激励,决定放手一搏,对李雄说:“你如果能打败晋军,三年后我让位给你。”李流把军权交给李雄,让他节制各部奋勇作战。李雄抖擞精神,先集中军队猛攻晋军,遏制住敌人的气焰,使罗尚龟缩在成都不敢外出,再攻占郫(pí)城作为大兵营。但是流民武装的处境依然不妙。四川连年战乱,百姓筑垒自保,城邑皆空,流民武装既没有持续的后勤供给,又和土著百姓隔膜很深,始终处于半饥半饱的流动作战状态。只有争取到四川百姓的支持,李流、李雄叔侄才能站稳脚跟。

怎么才能争取四川的民心呢?

罗尚也在琢磨这个问题。参军徐舒向罗尚推荐了一个人——范长生,建议罗尚委任范长生为汶山太守。范长生是谁呢?

范长生是魏晋时期的奇人,据说活了一百岁。他本是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家族是当地大族。蜀汉初期,涪陵百姓叛乱,诸葛亮讨平后,迁徙百姓充实成都。汉末,张道陵在四川地区开创了“天师道”,蜀汉时期在成都一带盛极一时。天师道是原始道教,讲求与世无争,提倡个人修行,能够给饱受战乱与生活之苦的百姓们以精神慰藉,在乱世的土壤中滋长蔓延。不仅是汉族百姓,就连氐族和羌族百姓也纷纷入教信奉。范长生年轻时就加入了天师道,并逐渐成为魏晋时期的宗教领袖。他长期住在成都青城山,聚集千余家信众百姓独立生活和修行。其他没有上山的百姓也尊重范长生的说教和博学,像敬服神一样地敬服他。

罗尚对范长生没有兴趣,也许是他不愿意和范长生分享权力,所以拒绝了参军徐舒的建议,后者愤愤不平,觉得罗尚缺乏眼光,胜利无望,跑去投降了李流。作为见面礼,徐舒向李流推荐了范长生,说如果争取到范长生的支持,流民武装的军粮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李流果断决定重礼交好范长生,派徐舒去青城山请范长生站出来说说话,支持一下自己。

范长生同情流民,不仅答应倾向流民武装,还亲自出山,以天师道首领的身份号召四川百姓支持李流。流民和四川百姓之间的矛盾顿时缓解,范长生又亲自为流民武装筹集粮秣,招募兵马。流民武装力量大增,声威复振。

李流对李雄之前的反降劝告开始信服了,觉得这个侄子稳重,有勇有谋,有长者之德,逢人便说:“兴吾家者,必此人也。”他要求儿子们尊奉李雄,还公开立李雄为继承人。李流的身体很不好,局面改观不久就病逝了。李雄继任为主。

李雄是李特的第三子。母亲罗氏,曾经梦见双虹自门升天,一虹中断,而后生下了长子李**。后来罗氏在汲水的时候突然打瞌睡,梦见大蛇绕身,醒后竟然怀孕了,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李雄。相士曾预言,罗氏的两个儿子如果有一个先死,那么剩下的那个儿子必能大贵。李**之前战死了,这个预言就应在了李雄的身上。李雄身材魁梧,容貌出众,乡里都很看重他。道士刘化预言:“关陇之士皆当南移,李雄有奇表,终为人主。”这句大逆不道的话,足以要了刘化和李雄的命,但终因西晋统治衰微,也就没有人去追究了。

话说李雄即位后,罗尚以为他年轻好欺负,趁机出兵攻打。李雄正好扬威,大败晋军。叔叔李骧又攻犍为,断绝了罗尚的粮道,晋军士气大减。李雄乘胜急攻成都。如今的流民武装已今非昔比,既有斗志高昂的流民,又有土著百姓的支持,罗尚连战连败,在一天夜里偷偷逃往四川东部,留下牙门将罗特固守。罗尚前脚刚走,罗特就开门投降,李雄攻克成都。

李雄占领成都,标志着西晋的益州地方政权被推翻。李雄又主动造访青城山,来到范长生居住的地方,表示要迎立范长生为君。范长生坚持推辞,再一次申明了对李雄的支持。

永兴元年(304),李雄称成都王,正式建立割据政权。范长生下青城山到成都表示祝贺,李雄出城门迎接,拜他为丞相,尊称范贤。范长生劝李雄称帝。两年后,也就是306年,李雄称帝,定国号为成,史称成汉政权。李雄进一步尊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成汉政权可以看作氐族贵族统治并得到当地百姓支持的割据王朝,在十六国中享国最长。

成汉建立后,向北驱逐西晋的梁州刺史,占领汉中;坚守四川东部巴郡的西晋益州刺史罗尚不久病逝,土地被李骧攻占;西晋宁州刺史投降成汉,南中之地也成了成汉领土。至此,成汉疆域占有益州、梁州、宁州大部地区,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南部、四川大部和云贵部分地区。

成汉地区在李雄统治的三十年间成了世外桃源,在乱世中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可谓是一个奇迹。

李雄是怎么做的呢?

史称李雄“为国无威仪,官无禄秩,班序不别,君子小人服章不殊”。简单地说,就是李雄执政遵守了一条原则:清静无为,与民便利。西晋末期造成天怒人怨的主要原因就是官府统治残暴,苛捐杂税太多,李雄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能安定民心,富国强民。所以李雄废黜西晋复杂而残暴的政令,奉行简单方便的原则。

成汉政权是流民建立的,李雄最清楚百姓田园荒芜、流离失所的痛苦,于是十分注意农业生产。四川本来就是天府之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只要政府能保境安民,当政者与民方便,农业生产就会迅速恢复,几年后就呈现出繁荣景象。范长生的涉世思路是“清心寡欲,敬天爱民”,劝告李雄“休养生息,薄赋兴教,切莫穷兵黩武”。李雄把这个执政思想奉行了三十年。范长生活了一百多岁,青城山建立长生宫为其专祠。此山因范长生的缘故开始显赫,道观林立,成了四川名山。

李雄的善政,源于他个人宽容和善的性格。苻成、隗文两人曾是李雄的部将,后来叛变投降了罗尚,在流民武装最艰难的时刻来攻打李雄,曾经伤害了李雄的生母罗氏。四川平定后,苻成、隗文二人又来求降,李雄准许了,并没有因为过去种种罪责二人,而是加以厚待。成汉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国库空虚,李雄一度允许卖官鬻爵,进贡金银珍宝多的人就能得官。丞相杨褒进谏:“陛下为天下主,当网罗四海,何有以官买金邪!”李雄立即采纳,断然停止卖官。李雄曾醉酒,责罚了中书令和太官令。杨褒又劝谏:“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安有天子酗酒逞凶的!”他也虚心接受了。李雄喜欢出去走走,没什么事也出去逛逛,杨褒就骑马持矛跟着。李雄好奇地问他干什么,杨丞相说:“陛下要以天下为重,不能像我这样乘马持矛,跑快了跑慢了都可能出差错。”李雄虚心纳谏,马上勒马回宫,不再轻易外出。

在外交上,李雄处置的也很得当。成汉外交的基本原则是:和平相处,不出头,不折腾。割据西北凉州的张骏以东晋藩镇自居,可和江南没有领土相接,要借道成汉政权和建康进行公文和人员的往来。李雄与人方便,从不阻拦凉州和东晋朝廷的往来。张骏借道的同时,顺便对李雄展开“统战”,劝李雄去尊号,向东晋称藩。李雄回信说:“我被士大夫所推为帝,本无心于帝位。我的志向是:‘进思为晋室元功之臣,退思共为守藩之将,扫除氛埃,以康帝宇’。可惜啊,‘晋室陵迟,德声不振,引领东望,有年月矣’。如果晋室能够复兴、一统天下,我一定奉土称臣。”

一次,巴郡告急,说东晋在集结大军企图进攻成汉。李雄竟然高兴地说:“我还担心石勒跋扈,司马睿难以对抗,想不到还能对我用兵,令人高兴。”当然了,李雄没有与东晋兵戎相见,始终向东晋示好。对于中原、西北各个割据政权也一样,李雄都谨守天险,与世无争。

有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加之农业逐渐恢复,在草长莺飞的二月天,四川的孩子们又可以去读书了。李雄办学兴文教,文治和武功一样可圈可点。

《晋书》评价李雄治下的成汉政权“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事少役稀,百姓富贵,闾门不闭,无相侵盗”。这是相当高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