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经营已是日本企业的显著特征。截至2014年,日企海外生产比率已超过24%(图13-5),而汽车产业海外生产比率更高达47%。日企在海外设立公司已达24011家,对外直接投资余额12015亿美元。从投资区域来看,北美、亚洲和欧洲是三大重点地区,投资占比超过86%。其中,对美国投资余额最高,达3836亿美元(32%);其次是欧盟各国,投资余额2743亿美元;亚洲则主要是东盟和中国,对东投资达1594亿美元,对华投资也超过千亿美元。
图13-5 日本企业海外生产比率(2005—2014年)
资料来源:日本経済産業省。『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査』。
日本企业走向海外起步于50年代,当时主要为响应政府确保资源稳定的国家战略。1961—1964年出现了以石油煤炭为重点的投资热潮。70年代,转移产能成为对外投资目标,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大举向台湾地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转移。大规模向海外进军出现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有两大主因:一是日元大幅升值,二是日本与美欧国家掀起了贸易战。日企以直接投资为主,开始进军美欧。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追求低成本成为日企核心目标,大举进入东南亚和东亚等新兴市场。中国加入WTO,成为日企对华投资契机,但最初仍是以构建新生产据点为目标。但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日企实施了战略大调整:一是全球化经营成为日企普遍目标;二是中小企业也走向海外,实施全球化战略;三是投资方式多样化,并购成重要手段;四是“现产现销”的现地化战略更倾向于因地制宜。
最近,海外并购成为日企进军海外的重要手段。一是并购资金不断上涨。2011年日企海外并购资金规模创下670亿美元新纪录,2012年回落之后2013年又恢复增长,2015年创下878亿美元新纪录。二是大宗并购案件不断涌现。2009年以来每年10亿美元规模海外并购5件以上,超大宗并购案也不罕见,如2011年武田药品斥资136亿美元收购瑞士企业、2013年软银斥资216亿美元收购美国电信公司。三是中小企业也把并购作为核心战略。包括国内并购在内,2006年日企并购案件数创下2800件纪录,大量中小企业参与其中。四是并购对象呈全球化趋势。如2015年,美国仍是日企瞄准的核心目标,并购金额占比超过45%,接下来是亚太和欧洲。
政府支持也是日企全球化经营的有力后盾。但为了规避干预市场的批评,日本政府在支持领域和手段上仍是非常慎重的。它主要以能源资源安全为借口,为该领域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向,然后通过国际协力银行或产业革新机构等政府外围机构给予融资支持,或是通过石油天然气及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提供相关技术或服务等支援。“安倍经济学”将基础设施出口也作为支持对象,对相关企业进入亚洲及中南美市场提供融资和担保资金。
在日企大举实施全球化战略背景下,日本银行业海外融资规模也不断创新高。截至2015年6月,其海外融资余额已越过3.5万亿美元,赶超了英美金融大国。
诚然,日本企业国际化道路也并非一马平川,海外失利的例子比比皆是。据《东洋经济新报社》统计,截至2012年,日企海外设立现地法人36000家中,已有12000家因各种原因而撤废。特别是2001年以来,撤废率一直在40%以上,最高年份甚至接近80%(2009年)。去年能源资源价格暴跌也重击了日本综合商社,其盈利严重依赖能源资源的弱点也暴露无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施全球化经营,日本企业这种战略选择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