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除了大幅迈向服务化方向之外,各家企业也因各自实际情况而实施了不同特征的战略转型,其主要特征包括:一是放弃了传统的多元化战略;二是重点围绕某项事业进行价值开发;三是充分结合新技术,实施企业创新。以下是战略转型已取得成功的几个典型案例。
向“顶级医疗设备厂商”迈进的奥林巴斯。2011年,光学设备巨头奥林巴斯因巨额财务造假(隐瞒了过去20年的13亿美元巨亏)而濒临破产。新任社长笹宏行实施了破釜沉舟式的“瘦身计划”,在彻底“切割”信息通信事业之后,又大幅削减其传统影像业务和科学业务,最终形成了“内窥镜”为代表的医疗器械独大的局面,在总销售占比将近8成。放弃多元化战略,走向核心业务型企业,这是奥林巴斯战略转型成功的关键。
始终坚守白色家电的大金空调公司。家电曾是日本企业失败的代表,但大金却始终坚守该领域,并最终获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大金曾实施多元化战略,除空调外,还广泛涉足机器人、地暖、医疗器械以及电子设备。1994年井上礼之社长实施“选择集中战略”,砍掉了空调之外的所有业务。改革令大金在家电领域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其具体手法包括以并购手段扩大市场、深耕空调事业(销售占比近九成)、“两头在外”(生产与销售重头都在海外,二者海外占比均在七成以上)。[5]
跻身半导体装置新领军者的东京电子。东京电子原为一家小商社,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才进军半导体设备领域。走专业化路线和差异化道路,是东京电子成功的关键。它一直专注于半导体装置,始终与多元化划清界限。在公司治理机制上也独具特色,一是经营决策迅速、高效,以至“经常被外国企业视为非日本企业”;二是重视利润率而非市场份额,注重维护股东利益。2005年以来,其经常利润率一直在12%以上,远高于其他日企。
剑指“再生医疗世界第一”的富士胶片。与2012年破产的美国柯达形成鲜明对照,同为传统胶片企业,富士胶片却实现成功转型,不仅渡过难关,还成功构筑起新的竞争力。这主要归功于2003年上任的古森重隆社长,他把一家世界最大的感光材料企业,转换为服务型业务主导的制造企业。
“智能制造冠军”发那科(FANUC)。该公司更是堪称日本企业中的奇葩。它脱胎于富士通公司,1972年独立,在仅仅45年经营史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把总部从都市搬到偏僻的农村;创造了极高的营业利润率,一直在40%左右,是日本制造业平均水平的5倍;其全球份额占比极高,数控机床占全球一半,产业机器人也以20%独占鳌头,智能手机加工机床占全世界八成;一直坚持在国内生产,尽管其海外销售占比高达80%;再就是高度重视股东利益,大胆提出要把百分之八十纯利润反馈给股东。
注释
[1]小松KOMTRAX(中文也译作康查士)是通过车载传感器与卫星技术架构的远程控制系统。
[2]小松AHS系统,是其矿山车自动驾驶系统,2005年试验,2008年投入商用,迄今已有100台以上车辆纳入该系统,并导入了无人机设备。
[3]「特集コマツの強さ」,『日経ものづくり』2018.4、45—69頁。
[4]以东京大学藤本隆宏教授为代表,提出了针对模块化生产,日本企业更拥有企业内部磨合型优势,也就是构建在TPS生产方式以及日企独特培训体系等基础上的经营优势。
[5]DAIKIN『サステナビリティレポート2017』2017年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