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 由前代的连歌发展为俳谐的诗体。[188]德川初期,松永贞德(1571—1653)将和歌、连歌中不用的“徘言”(俗语、汉语)纳入俳句,他和大阪歌人西山宗因(1605—1682)的歌风一样,都很自由阔达,博得市民的赞赏。到元禄时代,由武士成为市民的松尾芭蕉(1644—1694)开创了蕉风俳谐,从语言到内容都打破传统的制约,把俳谐推向高雅的艺术境界,而且让发句单独使用,成了由17字音组成的短歌,广泛流传市民中。芭蕉为了创作俳谐,曾游历各地,深入体验生活,出现了像《古池蛙跃入水声》那样有名的诗句。他写下《奥州小路》等俳文(带俳句味的散文)纪行和《猿蓑》等大量俳句集。
(2)小说 出现称为“浮世草子”(当代风俗写实小说)的一种现实主义民众文学。它由“御伽草子”[189]和“假名草子”[190]发展而来,大阪商人平山藤五自号井原西鹤(1642—1693),开创了这一新形式。正像这种小说以“浮世”(当代社会生活)命名一样,它以町人社会为主题。西鹤站在商人立场刻画市民的心理,嘲笑武士的道德。他认为人的创意与努力,比传统的权威重要;肯定人的欲望和爱情,着眼于商人享乐、营利和蓄财的活动。他以“好色”为名,大胆描绘人们对物欲和性欲的追求。如《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日本永代藏》《世间胸算用》等,就是反映当时市民社会生活的所谓“町人文学”。
(3)戏剧 创造和发展了“人形净瑠璃”(木偶说唱戏)。日本民间古来就有木偶剧这种艺术,后来由于新的乐器“三味线”(三弦)的使用,产生了木偶剧与说唱故事——净瑠璃[191]相结合的“人形净瑠璃”。这种民间艺术形成于16世纪元禄以后,由于大阪农民出身的说唱艺人竹本义大夫(1651—1714)做出了表现力非凡的乐曲“义大夫小调”,又由于当代戏曲作家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说唱脚本,如《国姓爷合战》[192]《曾根崎心中》[193]等,使这种艺术达到极盛。后因歌舞伎发展,趋于衰落。18世纪末,大坂植村文乐轩复兴了用义大夫小调演唱净瑠璃的木偶剧,他的弟子在1872年创办了“文乐座”。从此,净瑠璃木偶剧这一古典艺术以“文乐”之名流传至今。
“歌舞伎”(舞蹈戏剧)[194],在元禄年间已从原来以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发展成歌舞剧。同时出现了轰动一时的名演员,如京都的坂田藤十郎(1647—1709)和江户的市川团十郎(1660—1704)。近松门左卫门常为他们写脚本,以后配上了“净瑠璃”“长呗”等乐曲,成为融合舞蹈、音乐、戏剧、绘画的综合艺术。剧场也从原来简易的舞台,发展为设有楼座包厢的大型剧场,成为都市市民最大的文化娱乐场所。
(4)工艺美术 产生了一种色彩鲜艳、图案抽象的新风格。当时为幕府和宫廷服务的狩野、土佐两派御用画,已失去它的生命力,由京都商人出身的俵屋宗达(?—1643)和下一代的尾形光琳(1658—1716)开创了深受商人喜爱的色彩华丽的风俗装饰画,如光琳的代表作《燕子花图屏风》和《红白梅图屏风》等。1681年江户刺绣工人家庭出身的菱川师宣(1618—1694)开创了“浮世绘”(流行风俗画),以妇女、演员、力士为题材,而美人画最为著称。这种画通过木版刻印,广泛普及于民间。此外,尾形光琳及其弟尾形乾山合创的彩瓷;柿右卫门(1590—1660)学习中国的“红绘法”,创造一种名“伊万里烧”的彩色瓷器;京都商人阿弥光悦(1558—1637)始作、尾形光琳加以完成的优美的泥金画漆器;京都宫崎友禅创始的绚丽多彩的友禅印花绸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工艺美术品。
(5)建筑 还具有桃山时代豪华的遗物,如日光的东照宫(德川家康的庙)就是壮丽庙式建筑的典型。京都的桂离宫和修学院离宫属于幽雅的茶室建筑,为上层武士和豪商所欣赏。民间则流行武家书斋型的旧建筑样式,并出现了歌舞伎剧场等大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