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振兴中华之毕生求索(1 / 1)

吴廷璆(1910.7—2003.12),又名默健、曼泉。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杭州一公务员家庭。

少时多不幸,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不满1岁时,父亲撒手人寰,母子寄居姑母家。9岁慈母病故后,为叔父收养。13岁考入两浙盐务中学。坎坷的身世和教育背景,是他从小励志自强报国的动因。

1927年7月,吴廷璆中学毕业,在对国共反目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毅然加入北伐军,先是在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先遣军司令部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后转至长江要塞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10月至翌年6月,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处任书记官。然而,旧军队腐败透顶的恶行让他心灰意冷,遂在部队转移途中逃逸,只身潜往上海。

吴廷璆投军报国无望,遂决意再入学门。1929年7月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在傅斯年、陈受颐、蒋廷黼、钱穆等大师云集的史学系,其史学功力日进,而听取法学院教授许德珩[2]、陈启修讲授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更让他**勃发无以自制。他研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两个策略”等马列著作,在《北平晨报》副刊发表高尔基、契诃夫等进步小说的翻译作品,结识进步同学,初步树立了改造社会必须打倒整个剥削阶级的世界观。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举国群情激愤。反帝大同盟成立后,吴廷璆积极参加北大支部的活动,成为中共北京市委秘密领导的“抗日救国十人团”成员。当时,北平各高校学生发起敦促南京政府抗日的“请愿”活动,北大学生为了排除国民党对北大学生会及北平市学联的控制,于1931年12月1日召开全校大会,推翻校学生会,成立“非常学生会”,吴廷璆被推举为副主席。次日,北大学生南下示威团首批人员强行登上闷罐列车南下,抵达南京后,吴廷璆和千家驹[3]作为学生代表举行发布会,申明了抗日主张。第二批北大学生抵宁后,国民政府南京卫戍司令部下达了禁止游行示威命令,北大示威团400余学生遂公推吴廷璆与张勃川[4]前往司令部交涉。吴、张二人到司令部后立即被捕,于是被扣押在孝陵卫的北大学生集体绝食与当局抗争。北大示威团被强制押返北平后,非常学生会控制的《北大新闻》(三日刊)出版了“北大一二五示威运动”专辑,其中《卫戍司令部之夜》一文系吴廷璆手笔,这一斗争经历后来被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选作素材。

南京示威斗争结束后,校内进步学生与托派学生间的斗争趋于白热化,进步学生接连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932年9月,身处险境的吴廷璆在旧友帮助下到西安躲避,其间曾为省立一中讲授国语和英文。

1932年底,吴廷璆因参加迎接红四方面军北上运动,被国民党西安当局列入逮捕黑名单,所幸事前得到友人通知,遂匆匆逃回北大。当时北大学生“反蒋驱胡”(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长胡适)斗争正酣,吴立即投入斗争,并与多名进步学生闯入校长室,要求校长下台。事后,7名学生被校当局开除,国民党宪兵三团亦开始抓捕激进分子,吴处境危险。1933年1月,吴得到同乡师长范文澜[5]提供的旅费资助,泪别北大,乘船亡命东瀛。

1933年春,吴廷璆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史学科,潜心专研学问。在东洋史学者羽田亨[6]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汉代西域的商业贸易关系》的毕业学位论文。1936年春回国,同年8月受聘山东大学(青岛)国文系讲师,教授历史。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八一三事变”后,全面抗战展开。已经获得河南大学副教授聘书的吴廷璆毅然放下教鞭,在叶剑英的介绍下直奔五台山东茹村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敌工部,从事翻译敌军文件、审讯和教育俘虏、瓦解敌军等政治宣传工作。那是个让他真切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生活愉快”“工作也积极”[7]的时光。1939年11月,经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将军批准,吴绕道西安前往豫西协助中共党员范文澜工作,途中得知范所在区域沦陷,范则在向延安转移途中被国民党胡宗南部逮捕,遂决意留在西安展开营救。

1942年8月至1944年7月,吴廷璆应聘担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燕京大学(成都)历史系教授。1944年8月至1949年10月,担任武汉大学(四川乐山,1946年迁回武昌)历史系教授,此间积极参加反蒋反独裁的民主运动,是杜斌丞[8]、李相符[9]、马哲民[10]等领导的“唯民社”(民盟的前身)骨干成员,并与许德珩等共同发起成立民主与科学社(后改称“九三学社”),参加中共武汉地下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协会。武汉解放后,担任了武大校务委员、生产管理委员会主席等职。

1949年10月,因范文澜力荐,吴廷璆由武大调任南开大学。1995年以85岁高龄离休。

在南开大学工作的46年时间里,他除了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大量社会工作。校内职务为学校总务长2年,《南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首任主编11年,历史系主任及副主任17年,历史研究所所长6年;校外学术兼职有,《历史教学》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亚洲史卷负责人,河北省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组),中国日本史学会首任会长;社会兼职有,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