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查理大帝与西部帝国复兴(1 / 1)

94.概述

前面章节追溯了萨拉森人的权力兴衰,看到东闪米特人被宗教狂热奇迹般地唤起巨大能量的时刻,然后又迅速地陷入了无所作为与虚弱的状态,辜负了先前所有的期许。大道不从麦加传出,是显而易见的。闪米特人不再引领世界文明。

但再次回到西方,日耳曼蛮族身上也展现出了这种青春活力的迹象,让人立即相信他们才是未来时代和世界的主宰。在同盟者的帮助下,法兰克人于图尔战役中挡住了萨拉森人的进攻,让欧洲免于《古兰经》(详见第88条)的统治。其中有一个人,是东哥特的狄奥多里克之后,首次努力尝试恢复社会的和平与秩序,并重建文明,他就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曼,或称查理大帝。他的堂堂身影出现在此时的所有历史事件当中;实际上,是他制造了这些事件,使其所处的时代成为了世界史的新纪元。

这个时代的故事为许多后来的西欧历史提供了答案。仅仅列举一些值得注意的事件来说明这个时期的重要意义与萌芽特征。比如,墨洛温王朝国王的宫相如何成为了法兰克实际上的国王;教皇如何通过法兰克国王的帮助,奠定了自己的权力基础;查理大帝如何成为复兴的西部帝国君主,并在其统治时期内奠定了近代文明的基础。

正是法兰克国王与天主教会早期幸运的联盟,为他们带来了难以置信的好运及在西欧的最终优势(详见第28条)。

95.丕平公爵成为法兰克国王(751)查理·马特指挥了著名的图尔战役(详见第20条),尽管他是当时最杰出的人物,但在名义上只是法兰克宫廷的一名官员。他的职位是宫相,以墨洛温王朝一系列软弱无能君主的名义执政。他扶植了一任又一任的国王,并在傀儡君主之间留下了很长的空位期。强大的公爵要攫取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由于政策动机的约束,他从未僭用国王的称号。

但其子丕平1 ,渴望得到王室的头衔与荣耀。他达到目的的方式立即证明了国王称号所蕴含的威望,以及教会在这些野蛮时代的影响。得到了域内贵族的认可,丕平向罗马教皇撒迦利亚(Pope Zacharias)派出特使暗示废黜墨洛温国王是法兰克人的共同愿望,而公爵本人功勋卓著,其父德高望重,父子均为法兰克王国与基督教世界鞠躬尽瘁,行使着王室的所有权力,公爵本人理应被赋予王权的标志和称号。

撒迦利亚急于结交丕平这个朋友,因为他在与伦巴第人的斗争中需要帮助,于是回答说拥有国王权力的人拥有国王的名号似乎完全合理,以此默许了这一计划。

这就够了。墨洛温国王希尔德里克(Childeric)立即被废黜,作为墨洛温王权象征的长发和胡须被剪断,然后被关进了修道院。在修道院的高墙内,法兰克王国的最后一位长发国王消失在了历史中。公元751年,宣教主教波尼法爵以教皇的名义为丕平涂圣油、戴王冠,丕平正式成为法兰克国王。这样,他成了一个新王朝的创始人,从他的儿子查理大帝开始,这个王朝被称为加洛林王朝。

教皇在废黜墨洛温王朝国王并扶奥斯特拉西亚公爵登上王位这一重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被后来的罗马主教夸大,并在其努力宣称有权罢黜异端或现世君主的暴政时成了先例。

96.丕平帮助教皇确立世俗权力(756)丕平继承了父亲的才干和雄心,在他强有力的统治期间(751—768),扩大了法兰克王国的疆域,使雄心勃勃的加洛林王朝更负盛名。他统治时期的重大事件均与意大利和教皇有关。

1 查理·马特有两个儿子:卡洛曼(Carloman)和丕平,均继承了其职权;但卡洛曼很快就辞职成为了修道士。

公元753年,深受伦巴第国王爱斯图尔夫(Aistulf)侵扰的教皇斯德望二世(Pope Stephen II),冒险长途跋涉来到丕平的王宫,请其出兵帮助对付野蛮人。

丕平为了回报教皇在其获得王位过程中给予的支持,立即答应出战。他带兵出现在意大利,使得伦巴第国王答应将“教皇应得的一切”还于教皇;但丕平刚刚班师回朝,奸诈的伦巴第人不但没有归还土地给罗马教廷,反而将其包围。公元756年,丕平收到教皇的紧急求助,再次率军出征,他越过阿尔卑斯山,将伦巴第人从其占领的罗马土地上驱逐出去,并将土地献给教皇1 。丕平把拉韦纳、里米尼(Rimini)及许多其他城市的钥匙,作为礼物的象征放于圣彼得墓前。

“丕平献土”被认为实际上奠定了教皇世俗权力的基础;因为教皇斯德望二世已经下定决心抛弃对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效忠,建立一个独立的教皇国(Church State)2 ,但是,如果没有法兰克国王鼎力相助,他也不见得能够取得成功。

罗马主教跻身半岛世俗君主行列给意大利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使他们成为意大利君主政体坚定的敌人,因为他们预见到统一的意大利意味着他们要失去世俗权力,这也正是近代意大利统一的真实结果。

97.查理大帝即位及其战争

丕平于公元768年去世,将王国传给了他的两个儿子:卡洛曼和查理,后者便是广为人知的“查理曼”或查理大帝。这对兄弟继位3年后,卡洛曼便去世,查理把他的领地据为己有。

查理4 6年的漫长统治充满了远征与战事,以此开疆拓土,到他去世之时,帝国的版图已囊括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他发动了52次战役,其中主要针对伦巴第人、萨拉森人、萨克森人和阿瓦尔人。此处简述一下这些战事。

1 捐赠给教皇的这些土地,既有伦巴第国王从教皇手中夺取的,也有从总督手中夺取的土地。所有这些土地的主权名义上都属于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但他对这些土地的主张被丕平忽略。

2 W.Sickel,Kirchenstaat und Karolinger (《教皇国与加洛林》,锡克尔著),载于1900年Historische Zeitschrift (《历史杂志》),(Bd.84,pp.385-409)。

查理的第一次战役是攻打伦巴第王国。该国国王狄西德里乌斯(Desiderius)是法兰克王国的劲敌,为卡洛曼的遗孀提供庇护,并要求教皇阿德里安一世(Pope Adrian)为她襁褓中的儿子涂圣油,确认他为自己父亲的继任者。教皇拒绝了他的请求,狄西德里乌斯威胁要占领教皇的领地,并要马上举兵进犯。这个时候,阿德里安恳请他的朋友查理出手相助。查理国王立刻于公元774年进军意大利,夺取了狄西德里乌斯的所有的财产,并把这位不幸的国王关进修道院,将伦巴第王国著名的铁王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详见第21条)。在意大利的时候,查理拜访了罗马教廷并表示认可其父丕平的赠予,以回报教皇对他的支持。

公元778年,查理集结兵力,对西班牙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发动圣战。他越过比利牛斯山,成功从穆斯林手中夺回了半岛的整个东北角。这些为基督教世界夺回的土地成为了帝国的一部分,称为“西班牙边区”(Spanish March)。查理率领他的得胜之师翻越比利牛斯山回国,其后卫部队在穿越龙塞斯瓦列斯峡谷(Pass of Roncesvalles)时,被野蛮的山地居民加斯科尼人(Gascons)所阻截,在他返回救援之前已全军覆没。本事件的详情未有官方记载,但很久以后,与英雄罗兰的传奇事迹联系起来,形成了法兰西北部游吟诗人最喜欢的故事和诗歌主题(详见第346条)。

但此时与查理交战最多的还是异教徒萨克森人,他们是仅存的保留古老异教信仰的日耳曼部落。萨克森人不仅是在为自己的家园而战,而且为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战;因为确立基督教的权威是查理企图征服他们的目的之一。萨克森人一次次被打垮,又一次次地在绝望中反抗。英勇的维杜金德(Witikind/Widukind)就是“第二个阿米尼乌斯”(Second Arminius),他鼓励同胞们保卫国土,抵御入侵者。蛮族拒绝接受查理为其君主,也拒绝基督教为其宗教,冥顽不化,查理最终恼羞成怒,将俘获的4500名俘虏全部斩首,以报复该民族的顽抗1 。维杜金德最后屈服了,接受了洗礼,查理对其惺惺相惜,当然依照惯例,他在修道院终此一生。他的许多同胞从海上逃到斯堪的纳维亚,而他们的后代帮助维京人操纵舰船——世事轮回,开始是被查理掠夺的臣民,后来查理自己的臣民再被其掠夺过的臣民掠夺,查理如果地下有知,也只能扼腕叹息(详见第121条)。

1 即发生于公元782年的费尔登大屠杀(Massacre of Verden)。德国学者乌尔曼试图证明这场流传下来的大屠杀记载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他的证明并不算成功。

查理所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后方的东部和东南部,是异教的斯拉夫人和鞑靼人,鞑靼人中有一个种族叫阿瓦尔人,与阿提拉的匈奴人一样可怕,应是同一血统的分支。这些野蛮的民族,此时扎根古潘诺尼亚(Pannonia)草原,正给查理的臣民巴伐利亚人(Bavarians)带来痛苦。

在从公元790年到805年的一系列战斗之后,查理打败了阿瓦尔人,捣毁了他们类似于某种皇家营地和要塞的所谓“巨环”(Great Ring),其中储存有大量通过各种掠夺缴获的战利品,使其归顺成为附庸国。3个世纪以来,阿瓦尔人一直是邻居的祸患,因此,征服他们是查理为欧洲年轻的基督教文明作出的最伟大贡献之一。

98.复兴西部帝国(800)

此时,一个看似很小的历史瞬间,却能极大地影响未来发展的蝴蝶效应值得注意。教皇利奥三世(Pope Leo III)呼吁查理帮助打击罗马内部的一个敌对派系,国王很快亲自出现在教皇的都城,立即惩罚了教会和平的扰乱者。利奥三世感激涕零,对法兰克国王作出的贡献涌泉相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种情况导致意大利人与君士坦丁堡皇帝之间的敌意越来越强烈。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之间产生了纷争,拜占庭统治者竭力迫使拉丁教会在宗教仪式上实行某些变革,这引起了罗马主教的坚决反对。他们指责东部皇帝是分裂者与异教徒,谴责其在专注迫害正统的西方教会的同时,却让基督教的东部土地落入了阿拉伯异教徒之手。

而就在此时,伊琳娜女皇(Empress Irene)为了自己登上皇位,废黜了儿子君士坦丁六世,并刺瞎了他的双眼。在意大利人看来,拜占庭王位出现了空缺,因为他们主张恺撒的皇冠不可以戴在女人头上。在此情况下,教皇与其身边的人自然而然地谋划,将皇冠从异端、软弱的希腊人头上摘走,授予一位真正强大、正统、高尚的西部君王。

此时,所有西部基督教的日耳曼人首领中,查理家族声名显赫,是年轻基督教同异教徒敌人英勇作战的最强大的斗士,推举他一定毫无争议。因此,公元800年,当查理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参加圣诞节仪式时,教皇走近跪地的国王,把金冠戴在他的头上,宣布他为“罗马皇帝暨奥古斯都”(Emperor and Augustus)1 。

教皇利奥三世此举的意图是想逆转当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的行为,将皇庭从东部再转回西部;但他真正实现的只是复兴了西部帝国的皇帝世系,而这在324年前就被奥多亚塞给中止了,当年他废黜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并把皇室的礼服送往君士坦丁堡。而这就是他造成的实际影响:不管罗马人民与教皇做了什么,东部的希腊人就当意大利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继续他们的皇帝世系。所以,从此时起的几个世纪里,大多数时候都有两个皇帝:一个在东部,一个在西部,都自称是恺撒·奥古斯都的合法的继任者,又都不时地谴责对方为冒牌货与伪皇帝。21 艾因哈德(Einhard)写道:查理不知道教皇的意图,如果知道,他那天就不去圣彼得教堂了。直到近期,这还经常被解读成仅仅意味着查理反对以此方式被加冕,一直认为他真的想要皇帝的头衔,但也许会倾向于自己亲手把皇冠戴在头上,正如1000年之后拿破仑(Napoleon)做的那样,这样似乎就不再受制于人了。但许多学者现今都倾向于认为,艾因哈德所言即为其意:查理并不想要“罗马皇帝、奥古斯都”这一名号。在这些学者看来,复兴罗马帝国实际上是教皇和教会的事业。

2 从此时起,就可以开始使用西罗马帝国(Western Empire)和东罗马帝国(Eastern Empire)这两个术语了。然而,这些名字不应在此时间之前使用,因为此前东西两部分只是古罗马帝国的行政区划而已;但可以恰当地称二者为西部的罗马帝国(Roman Empire in the West)和东部的罗马帝国(Roman Empire in the East),或者西部皇帝(Western Emperors)和东部皇帝(Eastern Emperors)。极有必要注意的是,西部皇帝世系的恢复实际上摧毁了旧帝国的统一,因为此后直到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灭亡,一直有两个敌对的皇帝,每个都有合法的宗主权统治整个帝国,而在罗马时代,两个皇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世界帝国的共同统治者。——Bryce’s The Holy Roman Empire(《神圣罗马帝国》,布莱斯著)。

西部日耳曼皇帝的世系一直延续到拿破仑1806年肢解了德意志为止。神圣罗马帝国,这个西罗马帝国后来的称谓,在中世纪的欧洲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个名称罢了;但名称却又往往意味深长。

查理统治的帝国区域同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西部领土范围大致相当。非洲和几乎整个西班牙都在萨拉森人的手中,而不列颠则被撒克逊人占领;但几乎全部意大利、近代法兰西、荷兰、瑞士、德意志和当时的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的大部分土地,都服从他的命令,还有许多不同的部落和民族宣誓效忠于这位皇帝。

99.统治者查理大帝

查理大帝不能仅仅被视为一位武士,因为他最杰出的贡献是作为立法者兼管理者来实现的。在这一领域,他同样表现出了驾轻就熟的优秀人格品质。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中,查理残酷无情,多行不义;但建立以后,他却始终如慈父般管理着帝国。

为了便于管理,查理遵从了老墨洛温王国原有的模式,将巨大的领土划分为多个行政区,称为郡,每郡设置一名管辖者,封以伯爵的头衔。这一管理体系极为重要,因为其中蕴含着封建制度的萌芽(详见第140条)。

帝国的特色机构之一是定期会议(Diet)或全体代表会议(General Assembly),显然是古老日耳曼民众大会的遗风(详见第10条),并于每年春天举行一次1 。

定期会议仅仅是查理和国内自由民之间交流意见的平台;因为会议不是立法机构,其职能仅限于向皇帝提供建议和信息。会议与查理之间的关系可以体现在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提建议给我,这样我好知道该做什么。”

与定期会议相关联的是著名的《查理大帝法令集》(Capitularies of Charles ),其实这些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是涉及各种民事、宗教、公共、国内事务的法令、裁决与指示的汇编。其中有些是在定期会议期间收集整理的;而更大一部分则表达了查理以建议、意见或命令的形式将个人的观点给予所需的首领或臣民。

查理治国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设立巡回专员(missi dominici),其职责是定期访问给定路线的所有地区,监视地方行政官员履行职责,拨乱反正,并将所有应报事宜汇报给皇帝。这让皇帝对帝国广阔领土上的实情了如指掌,事务无论远近,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是一种相当高明的策略。

特别是在加冕为帝之后,查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与对民事的管理一样小心谨慎。他主持召集神职人员开宗教会议,在会上修订教会教规,用慈爱的话语向修道院院长和主教们提出忠告、责备与劝诫。

1 在秋天会再召开一次小规模的集会,或议事会,参会人员是帝国的权贵与皇家首席顾问。

教育也是查理热心关注的问题。只要繁忙的生活允许,他自己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勤奋的学生。他的传记作者艾因哈德,描述他可以用拉丁语和日耳曼语背诵祷辞,而且他还懂希腊语,尽管在发音上存在困难。他从未停止学习,晚年还试图学习写作,但发现为时已晚。

查理苦恼于周遭的极度无知,通过建立学校、由寺院的抄写员通过誊写增加和传播书籍,不辞辛劳地教导世俗和宗教的臣民。查理从英格兰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者阿尔昆(Alcuin),并在他的帮助下组建了宫廷学校,皇子、朝臣以及皇帝自己都成了那里的学生。一种罕见的友谊似乎已经遍及这所快乐的学校,不同的成员被玩笑地起了希伯来或古希腊、古罗马的名字:查理被称为大卫王(King David);阿尔昆叫作弗拉库斯(Flaccus);还有其他人被起名叫荷马(Homer)、品达(Pindar)、撒母耳(Samuel)、科伦巴(Columba)和耶利米(Jeremiah)。学校的课程、辩论和对话囊括了所有神学和科学方面的知识。

查理又在其国土内兴建了许多教堂和修道院附属的学校。其中许多是由阿尔昆组建的;一所与图尔著名的圣马丁修道院(Monastery of Saint Martin)有联系,阿尔昆在那里做过多年的院长,这所学校在其指导下成为了欧洲最有名的学校之一,影响无可估量。据说,几乎所有下一代的伟人都是他的弟子和学生。

查理努力建立的这些学校,给欧洲文明带来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标志着西方基督教世界新知识生活的开端。

100.查理之死及其历史地位

查理在加冕称帝仅14年后就去世了,时间为公元814年。谈及此事时,艾因哈德只是说他去世后葬在了亚琛(Aachen)的一所自己主持建造的大教堂内。后来的传说声称,死去的君主被置于王座之上,皇袍加身,宝剑立于身侧,一本福音书摊开于膝头1 。人们似乎不能相信他的统治已经结束了,的确,它也没有结束。

研究中世纪的学者几乎持有统一意见,认为查理大帝是从罗马帝国的灭亡到15世纪之间最显赫的人物。哈勒姆说:“他独自挺立,好似荒芜旷野上的指路明灯,抑或广阔大海中的不没磐石。”他是法兰西的亚瑟王,中世纪吟游诗人最喜欢的英雄。他的伟大正如其名,而他的名字则是一座屹立着的不朽丰碑,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就是——查理曼。

他的伟大声名远扬,远及巴格达的哈里发皇庭;因为哈伦·拉希德送给他一头大象和一个奇特的水钟作为礼物,水钟可以自动开门、自动显示时间,这标志着哈里发的友谊和阿拉伯艺术家的创造力。

这位法兰克君主的名字以其法文形式查理曼(Charlemagne)而彪炳史册,却让人误解其为法兰西国王。实际上,查理是一位日耳曼君主,同古老帝国里拉丁化的居民之间的关系跟当年狄奥多里克、尤里克或克洛维绝无二致。弗里曼写道:“加洛林王朝上台,几乎相当于日耳曼第二次征服高卢。”教会表示:“查理,无论如何,首先是一位日耳曼人。在语言、观念、政策、品味、最喜欢的居住地方面都表明,他是一位日耳曼国王,而不是拉丁国王或拉丁化的国王。”

101.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的成就

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的众多成就中,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他为日耳曼做了恺撒大帝为高卢所做的事情,把这片野蛮之国带进了文明的曙光之中,并将其打造成了新形成的罗马-日耳曼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通过他在复兴帝国中所扮演的角色,帮助将“伟大的政治理想”给予后人,同时在欧洲君主之中建立权威,注定要被中世纪历史大书特书(详见第十二章)。

1 这一记述与查理同时代人的记述迥然不同,不能作为历史来看待。——Lindner,Die Fabel von der Bestattung Karls des Grossen (《查理曼的葬礼寓言》,林德纳著);Mombert,Charles the Great (《查理大帝》,蒙巴特著),pp.484-486;Hodgkin,Charles the Great (《查理大帝》,霍奇金著),p.250。

第三,查理将各种族的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他统治范围内的多元社会。在他长期有力的统治时期,罗马人和日耳曼人融合迅速(详见第四章)。查理的确未能将庞大帝国中的各个种族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永久的政治统一体,但却在其中打造了后世永不断裂的宗教、知识及社会纽带。一言以蔽之,从此之后,便有了西部基督教世界。

102.帝国分裂;《凡尔登条约》(843)像亚历山大和许多其他伟大征服者所建立的王国一样,查理曼帝国在他死后不久就分崩离析了。“他的权杖如尤利西斯之弓,弱者无力擎起”。

四位有如此能力、活力和天赋的领导者一个接一个努力地巩固帝国的基业,可谓绝无仅有;但加洛林家族短暂的辉煌也随伟大的查理一起永远地消逝了。

查理大帝死后,其子虔诚者路易(Lewis the Pious,814—840)继位。路易一世让自己的四个儿子洛泰尔(Lothair)、丕平、路易和查理也参与治国,但四子纷争不断,搞得帝国动**不安,使得其父至死难安。

路易一世死后,激烈的争夺在活着的诸王子之间再次爆发,无数人在残酷的冲突中丧失了生命1 。最后,公元843年,他们签订了著名的《凡尔登条约》(Treaty of Verdun),将帝国瓜分:路易得到莱茵河以东的部分,即后来德意志的核心;查理得到罗纳河(Rhone)及默兹河(Meuse)以西地区,后来成为法兰西;而洛泰尔则保留了狭长的中间地带,从北海到地中海纵跨欧洲,包括莱茵河下游的肥沃土地、罗纳河谷及全部意大利,还继承了皇帝的称号。2这一条约非常著名,不仅因为它是欧洲国家中第一个大条约,而且作为分水岭,在某种意义上催生了近代欧洲两个伟大的国家——拉丁的法兰西和日耳曼的德意志。

1 丕平先于其父两年去世(838),他在帝国的领土被洛泰尔和查理瓜分。

2 依此划分之后,即为东法兰克王国(843—962)、西法兰克王国(843—987)和中法兰克王国(843—855)。——译者注103.加洛林王朝的终结

查理曼帝国分裂以后,加洛林家族不同分支的历史变得复杂、乏味而无益。

古希腊故事里底比斯家族(Thebes)的黑暗、可悲命运似乎笼罩在了查理曼家族之上。在这位伟大国王的不同世系分支,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厄运在等待着他们。加洛林王朝最终于10世纪灭亡。

公元987年,法兰西的加洛林王朝让位给了卡佩王朝(Capetian)。此时,罗马-凯尔特元素已经完全战胜了被吸收、同化或抛弃的日耳曼元素,避免了似乎在加洛林王朝初期不可避免的结果,即入侵的日耳曼元素会强加于拉丁化的高卢人身上,使其国家仅仅成为德意志的延伸。

104.奥托大帝复兴帝国(962)

在瓜分查理曼帝国的过程中,皇帝的头衔留给了洛泰尔。然而,这个头衔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没有什么实权,只是比帝国分裂后的其他王国统治者们享受名誉优势,但仅此而已。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该头衔的空虚荣誉有时归于意大利国王,有时归于东法兰克国王。

公元936年,奥托一世(Otto the Great)继位为德意志国王,成为欧洲君主中的第二个查理大帝。他不仅是德意志国王,还通过干涉意大利事务,成为意大利国王。此外,他从斯拉夫人手中夺取了大片土地,还迫使丹麦人、波兰人、匈牙利人承认其宗主权。在命运的青睐下,他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一个复兴帝国权威的想法,就像伟大的查理大帝复兴西罗马帝国一样。

因此,在查理大帝于罗马加冕一个半世纪之后的公元962年,奥托在同一地点,由同一教廷为其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Romans),已经有一代人未享此名号了。此后,德意志的公国代表推举作为国王的君主,有权成为意大利国王及帝国皇帝,便成为了规则。

帝国也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就像伏尔泰(Voltaire)诚实描述的那样: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又不帝国”。帝国的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详见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