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拿破仑第二次婚姻(1810)
在战胜弗朗茨一世不久,拿破仑为了能够和奥地利女大公玛丽·路易丝(Marie Louise )结成新的同盟决定与妻子约瑟芬(Josephine)离婚。(111) 约瑟芬不敢违逆拿破仑,只有委屈自己伤心地离开了皇宫。拿破仑希望通过和欧洲古老的皇室之一联姻来平息有人对他出身庶民的责难并能够留下继承人保证自己的统治能够世代传下去。
拿破仑建立王朝的渴望和野心在第二年儿子出生后似乎得到了实现,他的儿子被授予“罗马王”的头衔。这样,他的敌人们再也不会拿他的出身和没有子嗣来说事了。现在,他在法国的王位不但得到了巩固而且还能继续传下去。
803.荷兰和德国北部海岸的土地被纳入拿破仑帝国(1810)
在拿破仑开始第二次婚姻的这一年,又有两片土地被纳入拿破仑帝国的版图之中。
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对哥哥的大陆封锁政策并不赞同,因为它毁了荷兰的贸易,因此决定放弃王位。于是拿破仑将荷兰并入法兰西帝国。不久,拿破仑同样把德国海岸从荷兰到吕贝克的土地纳入了自己的帝国,目的是封闭这里的包括汉萨同盟城市不来梅、汉堡和吕贝克同英国的贸易。
804.拿破仑帝国版图的最大化(1811)
这些新增加的土地,是拿破仑帝国的领土最后一次扩张。拿破仑现在看起来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112) 马伦哥、奥斯特里茨、耶拿、弗里德兰、瓦格拉姆,一步一步地让拿破仑爬上了军事权力和荣耀的顶峰。
拿破仑帝国的版图从吕贝克到罗马,包括法国本土、荷兰、德意志西部和西北部、意大利西部、那不勒斯王国,再加上伊利里亚行省和伊奥尼亚诸岛。
帝国的四面是同盟国、属国和附庸。欧洲几个古老王国的王位都由拿破仑的亲属或最亲信的元帅们占据。他自己是意大利王国国王、莱茵河联邦的保护人以及瑞士的纠纷仲裁者。奥地利和普鲁士也都完全听命于他。俄罗斯和丹麦则是他的盟友。
这些曾经强大独立的欧洲国家现在都成了“科西嘉冒险家”(Corsican adventurer)的附庸。自从罗马帝国的皇帝以来,还没有谁能够像拿破仑这样支配过文明世界。
805.帝国弱点的暴露
尽管此时的拿破仑对外看起来如日中天、强大无比,但是他从奥斯特里茨战役开始后的巨大影响力已经走过巅峰,开始走下坡路了。有很多因素造成了他帝国的脆弱和预示着其迅速解体。整个法兰西的建立和存在都是依靠着他个人的能力,而其能否永远持续则完全依赖于他的生命和权力的持续。
另外,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给欧洲沿海国家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损失,在整个欧洲大陆范围内逐渐引起了不满。
还有,拿破仑的穷兵黩武几乎让整个国家的男性损失殆尽,后来部队里只能招募尚未成年的男子,而这些孩子根本无法承担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战争负担和疲劳。为了支付战争开销和开展公共建设,拿破仑征收繁重的赋税,这也造成了整个帝国巨大的痛苦和不满。
再有,拿破仑对庇护七世的粗鲁和不公的处理令整个天主教和他疏远,各地的虔诚的天主教徒对他也产生了极大的愤恨。
与此同时,被罢黜的王公和削职的贵族们自然也是对拿破仑建立新的政体和权力体系心怀仇恨,他们一直等待着机会来重新夺回自己失去的权力和特权。
原来将拿破仑当作法国自由平等思想的化身,当他推翻旧的王位,剥夺贵族阶层的种种特权时鼓掌欢迎的平民阶层和曾经的大批追随者们在拿破仑实行帝国统治、建立帝国法庭之后也开始反对他,尤其是拿破仑抛弃约瑟芬同最受欧洲憎恨的皇室之一联姻更是将这些人变成了他的敌人。
806.摧毁拿破仑帝国的新力量:民族国家
战胜拿破仑帝国,将欧洲从拿破仑的暴政中解脱出来的活跃力量是民族爱国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在被瓜分的国家、附庸以及独立受到威胁的国家中都被激发了出来。法兰西帝国威胁要成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坟墓。面对这种威胁,各国的爱国主义热情被唤醒。我们已经看到西班牙人民的反抗,后边我们还将看到德意志和俄罗斯爆发的类似反抗。
807.普鲁士重生
爱国主义运动在普鲁士得到了最热情的体现。在耶拿战争中惨败的普鲁士成为法兰西帝国的附庸,遭受了各种屈辱和摧残。这唤醒了德意志内部沉睡已久的爱国热情。这种爱国热情的增长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刺激和指引,其中科尔纳(K?rner)和席勒(Schiller)还有其他诗人的爱国诗歌点燃了成千上万德意志人心中对祖国的**。
教育成为加速民族觉醒和重生的另一个手段。1808年,哲学家费希特(Fichte)在柏林发表著名的演讲《告德意志民族书》(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自从路德发表他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以来再也没有如此打动德意志人民心灵的演讲了。费希特认为公共教育是唯一可以促进德意志民族道德和政治觉醒的手段。德意志青年必须接受教育为国民福祉无私奉献并享受为祖国牺牲的快乐。整个德意志的教育和哲学领域都被这种精神所感染。成千上万的德意志年轻人感受到对国家和国土前所未有的热爱。
与此同时,诗人、哲学家和教师都通过他们的呼吁和研究方法在普鲁士社会创造了一种新的精神,杰出的爱国政治家施泰因男爵(Baron vom Stein)和哈登堡亲王(Prince von Hardenberg)实行的社会和经济改革唤醒和影响到了普鲁士人民大众。
当时普鲁士2/3的人口是农奴。施泰因的主要思想是国家的力量存在于人民的爱国热情之中,但是他的远见告诉他“爱国者不能出自农奴”。于是他实施了解放农奴,给农奴以公民权的政策。
通过著名的《解放法令》(Edict of Emancipation),农奴制被废除了。这项法令,由于其深远意义,获得了与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of Abraham Lincoln)以及亚历山大二世(Emperor Alexander II )颁布的解放俄罗斯农奴的法令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
随着农奴制的废除,将普鲁士人民划分为不同阶层的等级特权也被废除。很多城镇获得了地方自治,为人民代表参与国家管理铺平了道路。
在施泰因和哈登堡进行社会改革的同时,战争部长沙恩霍斯特(Scharnhorst)按照法国模式对普鲁士军队进行重组。过去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场上遭受耻辱失利是因为它主要是由农民和无能而又傲慢的贵族组成的。当时士兵哪怕稍有冒犯就会遭受鞭刑。新军队是由自尊自爱的公民组建而成,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军队,接受统一的军事管理。
这些改革对人民精神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促进了普鲁士政治和道德的重生。普鲁士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的领导者,而这个时刻正在逼近。
808.拿破仑入侵俄罗斯(1812—1813)
德意志和欧洲其他地区大起义的导火索是拿破仑入侵俄国时降临在他头上的厄运。各种因素交织,削弱了法俄两国的友谊并破坏了沙皇和拿破仑之间的同盟,但是双方相互失去信任并彼此疏远的主要原因还是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这一政策给俄国的贸易带来巨大损失,沙皇最终拒绝执行拿破仑的敕令,并加入了反法同盟。
拿破仑决心像对待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用武力逼迫俄国俯首称臣。从所有的附属国召集军队后,拿破仑便率领这支大军穿过俄罗斯边境,这是名副其实的“大军”——人数达到40万。在斯摩棱斯克(Smolensk)做了单独的抵抗后,俄罗斯军队并没有正面迎战,而是向俄罗斯腹地撤退,而国家遭到了向前推进的敌人的破坏。最终,在距离莫斯科只有70英里的博罗季诺(Borodino),俄军停止撤退,开始与敌军展开浴血奋战。这场战斗血流成河,双方的伤亡达到了7万人,俄军的抵抗终于被摧毁,法国入侵者终于胜利地进入莫斯科。
但是拿破仑却惊讶地发现莫斯科城内的居民已经撤离,他在俄国沙皇空****的克里姆林宫(Kremlin)安营扎寨两天后,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同时燃起了奇怪的大火。大火烧了整整5天,直到莫斯科城市大部分地方都被烧为灰烬。
拿破仑此时的局势十分危急。他原本以为法国军队一旦进入莫斯科,亚历山大很快就会乞和。但是亚历山大对拿破仑的答复是,只要还有一个法国士兵站在俄国的土地上,他就不会和拿破仑进行谈判。
怀着沙皇会很快放弃自己的决定的希望,拿破仑又在已经被大火烧毁的莫斯科城停留到10月中旬,随后拿破仑下令撤退。这次延误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悲剧。在撤退之前,法国军队的队列覆盖了距离帝国边境一半的地方,可怕的冬天袭击了他们。未带御寒衣服的士兵们遭受了恶劣天气的折磨和摧残,成千上万人被活活冻死,每个军营的营火周围都堆放着成堆的死尸。有时候一夜之间就有200到300名士兵丧命。而游弋在法国撤退大军周围的俄罗斯农民和哥萨克骑兵(Cossacks)日夜骚扰着法国人,几千法国士兵为此丧生。
法军在渡过别列津纳河(the river Beresina)时也是损失惨重。渡过别列津纳河之后不久,拿破仑意识到他帝国的命运需要他出现在巴黎,于是他将剩余的军队交给自己的元帅们率领,自己急忙返回巴黎。
法国及其盟军在这场灾难般的战争中死亡的人数高达25万人,而俄罗斯军队的死亡人数据估计大致相同。
809.解放战争;莱比锡战役,“民族会战”(1813年10月16日—19日)
拿破仑的好运和他的“大军”都被埋葬在俄罗斯的皑皑白雪中。他在俄国遭受的惨痛失利,再加上在西班牙的巨大损失,给欧洲各国带来了信心,他们认为是时候摧毁拿破仑了。第六次反法同盟组建起来,它包括俄罗斯、普鲁士、英国、瑞典和后来加入的奥地利。
拿破仑为准备最后一战付出了巨大努力。1813年春天,他集结一支新的部队,人数超过30万,但里边招募了大量的我们应该称之为男孩的未成年人。拿破仑的军队先后在吕岑和包岑(Bautzen)同俄罗斯与普鲁士联军交战,拿破仑在这两个战场上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奥地利随后加入了联军,在萨克森的莱比锡(Leipzig),拿破仑受到了反法联军的猛烈进攻。这场著名战役卷入了如此多的国家,在历史上得名“莱比锡国家会战”(Battle of the Nations)。战斗持续了3天,拿破仑战败并被迫撤回法国。
联军开始向法国边境全面进攻。拿破仑竭力阻挡联军的入侵,但是徒劳无功。巴黎向联军投降(1814年3月31日)。随着反攻无望,拿破仑最信任的将军们背叛和抛弃了他。法国元老院,在曾经担任拿破仑外交大臣的著名外交官塔列朗(Talleyrand)的授意下,发布了废黜皇帝的法令,恢复波旁王朝的统治。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流放到位于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Elba),在那里他被允许保留皇帝的称号,身边保留少许跟随他多年的士兵。但是厄尔巴岛对于曾统治半个欧洲的拿破仑来说似乎有点太小了,所以我们对拿破仑的不满不应该感到惊奇。
810.“百日王朝”(1815年3月20日—6月29日)
应法国元老院的邀请,路易十六的弟弟现在加冕成为路易十八(Louis XVIII)。反法同盟为这位新波旁王朝的国王安排了一份条约(113),而反复无常的塔列朗作为路易十八的代表与同盟谈判。这份条约让法国回到了1792年的边境线。
按照之前的承诺,路易为法国制定了一部宪法,但是他的权力却不受任何限制。他称自己为“根据上帝的恩典作为法国和纳瓦拉的国王”。他总是暗指自己开始统治的这一年是他统治法国的第19年,这样就等于完全忽略了法兰西共和国和法兰西帝国的统治。这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因为他似乎怀疑自路易十六退位和被处死以来这段历史的有效性。一些人担心革命的所有成果都被抹杀,开始渴望拿破仑的回归,而这种愿望导致到处都在流传拿破仑将带着春天的紫罗兰回到法国。
1815年3月,欧洲各国代表齐聚维也纳重新设置被法国“洪水”毁掉的地标和边境线。有消息传来,说拿破仑已经逃离了厄尔巴岛来到了巴黎。开始时,会议代表们还不相信,只把它当成是玩笑,但后来还是艰难相信了报道的真实性。
利用对复辟的波旁王朝的普遍不满,拿破仑决心大胆恢复自己的皇位。他带领大约800名卫兵在法国南部的一个港口登陆,发表了极具鼓动性的演说后,拿破仑立即向巴黎挺近。在前往巴黎的途中,拿破仑受到了热烈欢迎。一个团又一个团的军队忘记了最近向波旁国王的效忠誓言,迅速加入了拿破仑的队伍。他的旧部更是兴高采烈。(114) 内伊元帅(Marshal Ney)被派去捉拿皇帝并保证把他装在笼子里带到巴黎。然而,当他看到自己的老长官时,便立即投入到他的怀抱,并以自己的宝剑和生命作抵押。路易十八被军队抛弃而无能为力,当拿破仑逼近巴黎的城门时,他舍弃王位,仓皇逃走。
拿破仑渴望与欧洲各国达成和平协议,但是欧洲各国却认为只要拿破仑坐上法国王位,欧洲大陆就无法保持和平。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法同盟集结军队对抗“欧洲和平的破坏者”。
拿破仑希望在反法同盟的军队联合起来之前将他们各个击破,于是他率领一支13万人的大军迅速进入比利时,目的是摧毁那里的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国军队和布吕歇尔(Blücher)率领的普鲁士军队。他先遭遇并击败了普鲁士的军队,随后在滑铁卢迎战英国军队(1815年6月18日)。
滑铁卢战役无须多说,法国军队与英国军队激战一整天也没有决出胜负,随着夜幕降临,威灵顿渴望布吕歇尔或者深夜的到来。这时,布吕歇尔带领3万普鲁士军队扭转了战局。著名的禁卫军宁死不降,(115) 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后,把迄今为止所向披靡的方阵留在了失守的阵地上。
拿破仑被迫第二次退位,(116) 而路易十八也第二次登上他不稳定的王位。(117) 拿破仑逃往海岸,希望在那里乘船前往美国;但是英国警觉地封锁了那里,拿破仑被迫向英国柏勒洛丰号战列舰的长官投降。拿破仑说:“我来了,像地米斯托克利一样来了,将自己投进英国人民友好的怀抱。”
但是没有人会相信:如果让拿破仑获得自由,或者是只要他还在,即使被严密看守,欧洲大陆未来的安全和平静就不能得到保证。一些人甚至敦促将拿破仑作为反叛者和逃犯交给路易十八处死。但是,最终的决定是将拿破仑流放到南太平洋上的圣赫勒拿岛(Island of St. Helena)。就这样,拿破仑由英国士兵押送到圣赫勒拿岛并严加看管,直至1821年去世。
根据流放期间同伴的描述,拿破仑最后几年的事迹是历史上最让人怜惜的遭遇之一。他在52岁时去世。作为一个军事天才和统帅,他比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人给世界留下的印象都要深刻,占据的位置更为广大。“他的伟大无人可及!”(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