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罗马尼亚加入战争及其沦陷
1916年仲夏,三国同盟的运气坏到了极点。德国突破凡尔登防线的努力失败了;英国和法国在索姆河(Somme)取得胜利;意大利击退奥地利对特伦蒂诺(Somme)的侵略,并在朱利安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之间取得重大战果。奥地利和德国的最终失败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就在这个重要节点,罗马尼亚加入进来,成为第7个对三国同盟宣战的国家。(229)罗马尼亚的目的就是实现国家统一,解除奥匈帝国对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和其他地区几百万罗马尼亚人的统治。
罗马尼亚的行动又为战争增添了许多悲剧。俄国官员中亲德派的背叛令罗马尼亚失去了俄国的支持,罗马尼亚这样的小国很快就被德军摧毁,大片领土被德军占领。(230)
罗马尼亚的沦陷给德国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局面。德国对欧洲大陆的掌控似乎有了保证。
444.德国求和;威尔逊总统对参议院发表演说(1917年1月21日)
1917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俄国革命及其造成的俄罗斯帝国的解体和美国加入战争。但是在讲述这些事情之前,我们必须要谈论一下交战国关于和平和战争目的的讨论,因为这标志着1916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和谈是由三国同盟开启的。同盟国以胜利者的姿态提议召开一个所有参战国家参加的和平会议。协约国拒绝参加这样的会议,除非德国和奥地利说明他们希望结束战争的条件。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没有理睬同盟国的提议,要求所有的参战国家明确表明“他们各自对结束战争的条件和他们认为能够确保战争不再发生或不再激起类似冲突的满意措施”。
对于这样的要求,同盟国只是简单答复,并没有就结束战争的条件提出任何明确的说法。协约国政府却对威尔逊总统的提议给予了积极回应,就他们战争的目的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宣布“恢复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政府,获得战争赔款;同盟国从入侵的法国、俄国和罗马尼亚领土撤军并给予合理赔偿……返还以武力或违背人民意志从协约国手里抢走的省份或领地,解除对意大利、斯拉夫、罗马尼亚、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的外来统治;解放土耳其暴君的血腥统治下的人口……将欧洲从普鲁士军国主义分子的贪婪残暴中解放出来”。
1917年1月22日,威尔逊总统在对美国参议院发表的历史性演说中阐述了构成永久和平基础的原则,并表达了美国愿意加入其他国家中来保证这些原则的实现。其中和平的原则与条件包含以下几点:(1)“政府所有正义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绝对不存在将臣民当作私有财产从一个政权交给另一个政权加以统治的权力。”(2)“没有国家可以将其政策强加给别的国家或人民,每个民族都应该自由决定自己的政策和发展道路,不受限制、威胁和束缚,无论小国还是大国,都应如此。”(3)对海军和陆军加以限制,对所有以战争为目的的海军和陆军军备加以限制;世界上的文明国家成立一个联盟来保证所有国家的和平和权利。
协约国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关于公平和永久和平的条款其实揭示了世界大战的真正问题,也揭露了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冲突的深层原因;如果以公正、充分和最终的和解为目的,那么揭示了斗争的真正原因,就能得出恰当的结论。
关于成立国家联盟来维持世界和平的提议,威尔逊总统说道:“很难想象美国人民在这样的伟大任务中不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在道义上不能对即将面临的挑战逃避责任……美国人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将自己的权威和权力赋予所有其他国家,以此保证世界的和平和正义。”
威尔逊此时明确表露了美国人民应该在战后积极参与国家联盟或国家联邦的筹建,以此维护世界未来的和平和保护所有国家的自由。但是他们很快就要扮演更大、更需要自我牺牲精神的角色。
445.德国政府宣布其恢复不受任何限制潜艇战的决心(1917年1月31日)
我们前边已经讲过美国和德国之间的潜艇争议(第439条)。德国政府曾给予美国承诺:不会在不顾及船员和乘客安全的情况下用鱼雷击沉过往的邮轮。但是德国对这样的承诺只有选择性地遵守了一年半的时间。随后德国向美国发去照会,表示德国立即取消对使用潜艇的限制。这意味着:所有船只,无论是中立国还是敌国,只要进入地中海或英伦三岛的指定区域都会被击沉,而不考虑船上人员的安全问题。(231)
美国政府对这一惊人公告的回复是给德国驻美大使伯恩斯托夫(Bernstorff)发放遣送回国的护照。(232)这意味着两国断交。在一场庄严和诚挚的演说中,威尔逊总统向国会通报了自己所采取的措施。这次国会演说其实就是向德意志帝国政府发出的警告,不要一意孤行。
446.德国寻求与墨西哥结盟以反对美国
德国政府罪恶的潜艇政策激起了美国人民的强烈愤怒,而这时的德国外交大臣齐默曼(Zimmermann)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一封指示信函更是加剧了这种愤怒的情绪。指示信的落款日期是1917年1月19日,信的具体内容为:“2月1日,我们打算开始实施不受任何限制的潜艇战政策。当然我们还是要尽力让美国保持中立。如果这样的努力未能成功,我们提议按照以下原则与墨西哥结成同盟关系:双方战和一道,荣辱与共。我们将给予墨西哥财政支持,而墨西哥方可以重新获得新墨西哥城、德克萨斯和亚利桑那。你应该将上述内容转达墨西哥总统,但要严格保密,我们不久肯定会和美国爆发战争。建议墨西哥总统主动与日本沟通,使其立即支持我们的计划……务请告知墨西哥总统,德方实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将会保证英国在几个月内不敢轻举妄动。”
这封令世界震惊信函的公开,再加上德国之前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的政策,让美国必然地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作战。
447.俄国革命(1917年3月15日)
就在美国等待机会参加大战的时候,世界的目光被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革命所吸引。1917年3月5日,统治俄罗斯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被逼退位,俄国建立临时政府。(233)所有政治和宗教犯罪都获得大赦。成千上万流放西伯利亚和关押在监狱里的人员都重获自由。人民被宣布获得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普选权得到确认。立宪大会即将召开。世界各地的自由主义者对俄国革命的消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美国直接承认俄罗斯新政府并欢迎她加入世界自由国家的大家庭。
不幸的是,自由的药剂太过猛烈。俄国人民一旦从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有些过于陶醉。他们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中。成百上千的德国间谍穿过边境线潜入俄国境内煽动叛乱、制造混乱和鼓动叛国。临时政府虽然采取了果断的行动,但是还是没有阻止俄国陷入混乱状态。俄国军队也是陷入了混乱和迷茫之中。关于俄国的崩溃和她作为一个军事力量从世界大战中被排除,我们在后文中将详细介绍。
448.美国加入战争(1917年4月6日)
1917年4月2日,威尔逊召集参众两院召开特别会议,就两个月前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的政策进行讨论。威尔逊说:“德国新的政策将所有限制都抛到一边——德军会对所有船只,不分国籍、属性、运载的物资、目的地、任务,在事先不予警告和不考虑船上人员安危的情况下加以击沉……就连开往比利时对丧失亲人和遭到沉重打击的医疗船只和救助船只都不放过,毫无人性和道义可言……目前,德国对商船发动的潜艇战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宣战。”
总统建议国会“宣布德国政府的行径实际上就是对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的挑衅和战争,美国应该正式作为交战国加入对德作战”。
威尔逊继续说道:“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些事实,我们要为世界最终的和平以及包括德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的解放而战;国家无论大小,人民无论何地,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府形式的权利。世界必须为民主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国会和美国人民都被总统的发言所深深打动。4天之后,即1917年4月6日,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已经在参议院获得通过的决议,宣布德意志帝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及人民之间进入战争状态。美国做出了重大决定,美国人民虽然对战争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但是这次却怀着无比的决心和正义良知加入了世界大战。
美国加入协约国是对协约国所进行的正义战争的肯定,也是最终胜利的保证。得到这样的消息,英国在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上空将美国星条旗和英国国旗同时悬挂,据说“这是第一次有外国国旗在如此显眼的位置与英国国旗同时飘扬”。
几周之后,美国第一支远征部队在潘兴将军(General Pershing)的率领下在法国登陆。(234)美军受到了被战争摧残的法国人民的热烈的欢迎与感激。
449.1917年发生的其他事件
美国4月份做出参战的决定后,这一年剩余的时间里都是在为实际参战做着准备。美国海军中的精英部队都被运送到了欧洲海域。1000万21—31岁的年轻人登记在册,从中精心挑选组建了一支50万人的精锐部队。这一年初秋,为招募新兵,又组建和准备了16个兵营,每个兵营可以容纳4万士兵。为了解决备战和组建庞大的舰队以替代被德军舰艇摧毁的船只、建造上千艘飞艇,以及为协约国提供高额的贷款等支出,国会投票决定筹措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这些庞大的费用是通过增加赋税和销售国债来解决的。
1917年的夏秋两季,在欧洲的各条战线上都在进行着军事活动。在西部战线,阵地战还在继续,法国和英国部队都在进行着艰难而又耗资巨大的进攻,但是敌军的封锁线并没有突破,直到这一年结束,他们在这条战线上仍然没有获得任何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在东部战线,俄罗斯到仲夏时已经完全解体,俄国军队也分崩离析。到处宣扬自由,而对于农民出身的俄国士兵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成千上万俄军士兵离开战场,返回到自己的家园。俄罗斯帝国像军队一样解体了。芬兰、乌克兰和其他地区都与彼得格勒(Petrograd)断绝关系,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在彼得格勒建立的临时政府被推翻,权力转到布尔什维克(Bolsheviki)手中。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列宁和托洛茨基开始与同盟国进行和平谈判。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原则是“不割地,不赔款,各民族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到年底时,这些和平谈判仍在进行。
俄罗斯的瓦解给意大利带来严重的后果,它使得同盟国可以将大批兵力转移到意大利边境。同盟国对意大利发动的进攻突破了意大利的防线,意大利军队撤回到皮亚韦河(Piave River),并将自己在过去两年艰苦的山地战中夺得的领土全部放弃。威尼西亚的一部分也被入侵者夺走。(235)
在亚洲的土耳其,英国军队在这一年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1917年初春,英国人攻陷了底格里斯河上的巴格达(236),随后又占领了下美索不达米亚。到年底,英军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得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自公元637年被萨拉森人占领后,除了12世纪曾短暂地被十字军统治外,一直掌握在穆斯林手中,英军攻陷耶路撒冷后,使这座圣城又恢复到基督教世界的统治之下。
在海上,德国对世界过往商船的无情打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协约国和中立国的上千艘船只被击沉,成千上万平民的生命被夺走。但是这样的反人类和非法的战争行为对德国的打击要比对其敌人的打击还要大。它对人类良知构成了严重挑战和威慑,最终使得整个文明世界都反对德国的暴行。
450.1918年发生的事件;11月11日,停战协定
1917年末,德国和俄国革命领导人的和平谈判仍在进行,而已经土崩瓦解的俄罗斯帝国此时在面对敌人时陷入了非常无助的状态。东部战线的压力得以解除,德军统帅部立即将大批军队从东线调到西线,希望在美国的援兵到来之前取得军事上的优势地位。随着德军在法国的兵力增强,3月末,德国对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发动了期盼以久的军事打击。同时,德军在距离巴黎75英里已外的地方用远程大炮开始了对巴黎的轰击。几天后,德军的一枚炮弹落在巴黎的一座教堂上,这里正在进行耶稣受难日的大型集会,德军的炮弹造成了75人丧生,90人受伤。
面对德军的恐怖进攻,法军和英军都伤亡惨重,然而他们仍然在苦苦支撑。形势岌岌可危。驻扎在法国的由潘兴将军领导的美国士兵都愿意服从协约国最高统帅福煦将军(General Foch)的调遣。同时美军向美国政府告急,请求立即派兵驰援法国。为了响应驻法美军的请求,美国政府加紧运输兵力,每个月都有大约25万人从美国运往法国,直到战争结束前,美国在法国的军队人数超过了200万。历史上从未有过向国外投送如此大兵力的行动,而这也幸亏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协助和在海上对德军潜艇的巡逻才得以实现。
整个春天到初夏的几个月里,德国不断发动攻击并取得了进一步的战果。但是到了6月中旬,德国因为前面的军事行动而消耗了大量的兵力,而美军的兵力此时却大为增强,人数上的优势现在转移到了协约国这一边。战局发生逆转,协约国开始全面反攻,德军退回到马恩河以后,兴登堡战线的强固防御工事也被协约国军队突破,德军开始从法国大撤军,一直退到比利时边境。
随着西部战线的局势开始对德国不利,德国其他战线上的盟友也开始面临着灾难。在巴勒斯坦,英国军队在艾伦比将军(General Allenby)的率领下,在历史上著名的大决战中几乎全歼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大马士革(Damascus)和贝鲁特(Beirut)等重要城市都落入英国手中(10月2日—9日)。大约在同一时刻,在马其顿战线,法国和塞尔维亚联军大败保加利亚的军队,并在9月底前迫使保加利亚求和。盟军开出的求和条件就是保加利亚无条件投降。
保加利亚退出战争,再加上叙利亚的投降和西部战线的严峻形势,迫使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同时通过威尔逊总统提出的“海陆空三军”停战协定(10月5日)。停战协定是和平谈判的先兆,和平谈判以美国政府的14条提议为基础,中心思想就是威尔逊总统在多次演说中所提出的民族自决权。
威尔逊总统和协约国之间经过多次照会往来之后,和平谈判的权力被移交到法国的协约国最高战争委员会手中。事态发展很快。10月末之前,惨败的土耳其人就签署了等同于无条件投降的停战协定(10月30日);4天之后,奥匈帝国由于自己在意大利驻军的溃败和君主统治的迅速解体,也向协约国寻求类似的停战协定。与此同时,在凡尔赛的协约国最高战争委员会也制定了德军停止敌对行动的方案,德国政府被告知福煦元帅会接受德军正式代表就停战协定的条件进行沟通。11月8日,星期五,德国代表团来到了福煦元帅的司令部,福煦元帅代表盟军向德国提出了停战协定的条款,并要求德国政府在下周一(11月11日)上午11点之前做出决定。在离协约国提出的最后期限的几个小时前,德国特使签署了这份停战协定。其中的主要条款有:(1)德军立即从所占领的国家撤军,撤军期间不得伤害所在国家的民众和损坏财产,并撤退到莱茵河以东6英里以内;(2)德国海军的全部潜艇和其他船只必须全部投降;(3)宣布放弃《布加勒斯特条约》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Treaties of Brest-Litovsk)中的权利;(4)立即遣返协约国战俘和平民,返还从入侵国掠夺的全部财产,并补偿占领区的损失。
这些停战条款实际上就等同于德国的完全无条件投降,并使德国在休战期届满后也不可能恢复敌对行动。
在停战协定签署前不久,德皇威廉眼看自己的统治世界的梦想破裂,便逃往荷兰寻求避难。他令德国陷入了动乱、革命和完全无政府的混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