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克伦威尔去世

尽管克伦威尔拥有不可动摇的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但是他仍然感觉到了管理政府的沉重负担,并为自己所在位置的焦虑而饱受折磨。他从成功的表象中感觉到了彻底的失败。他曾经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政体,然而到头来,他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军事篡夺者,他的头衔只是武力的附属品。我们可以相信,他对自己建立的政府的憎恨同英国人民是一样的。由于焦虑和超负荷工作的摧残,他染上了高烧,再加上担心自己死后英国不知会陷入什么样糟糕境地的深深忧惧,他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他去世的那天,就是他一直认为是“幸运日”的那天,就是取得邓巴和伍斯特战役大捷的那天(1658年9月3日)。

当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去世时,圣赫勒拿岛(St. Helena)被激烈的暴风雨所震撼;克伦威尔去世这天,自然的力量似乎为了安慰他那不得安息的灵魂而大作。“所有森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屋顶也被掀翻,一切似乎昭示着克伦威尔强大的灵魂即将逝去”。但是克伦威尔的敌人们却认为这场暴风雨是由魔鬼发起的,它是前来收走他的灵魂的。

163.理查德·克伦威尔(Richard Cromwell,1658—1659)

奥利弗·克伦威尔在去世之际,将护国公的头衔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理查德(Richard)。理查德行事完全与父亲相反,他胆小怕事,优柔寡断,毫无信仰。父亲掌控全局所要最大限度运用的才干和资源,对无能而又缺乏经验的儿子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理查德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快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再加上迫于已对他不满的军队的压力,理查德在统治英国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宣布退位。

164.王政复辟(1660)

护国政体垮台后的几个月里,整个英国陷入了无政府的边缘。对未来的悲观和对共和政体的不满让绝大多数英国人迫切希望君主政体复辟——实际上,大多数英国人从来没有希望君主制被废除。查理·斯图亚特正在荷兰,忠诚的大潮正向他那里回流。蒙克将军,驻苏格兰军队的统帅以及苏格兰民族情感的代表,率军南下,向伦敦挺进,实际上已经掌控大局。

长期议会,包括被普莱德清洗的那些议会成员再次聚集起来,通过决议宣布“根据王国古已有之的根本大法,政府理应由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随后,议会邀请查理重返英格兰,并坐上国王之位。

在万众的欢呼下,查理经过9年的流亡之后重新踏上不列颠岛的土地。英格兰为他的回归做了精心准备,各派政治力量都对他热烈祝贺。面对这一切,查理以一种喜悦的讽刺言语说道:“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一个非常乐于见到我的国家之外流亡,确实是我的过错。”

165.清教徒革命失败的原因

清教徒革命失败了。要探寻革命失败的深层原因,无论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从克伦威尔或是其他领导者的个人性格等方面去分析,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要说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清教徒自己犯下了错误,革命的步伐迈得太快走得太远,这也几乎是所有革命分子都会犯的错。革命开始时,革命者的目的很简单,那便是合理限制君主的权力。然而很快,国王的职位、世袭的上议院和苏格兰圣公教会(Episcopal Church)都被废除。这些极端措施都为革命树立了很多难以安抚的敌人。

而且,清教主义在很多方面越来越难以得到英国人的支持。清教徒对无害娱乐的管制,对安息日的恪守,以及其他一百多个极端而荒谬的行为激起了无神论者的嘲讽。所以,在很多方面,清教徒确实是走在了英国人民的前面,但是,在其他方面,他们在英格兰应该走或者将要走的道路上已经偏离得太远了。因此,清教主义注定会失败。

但是,如果分析到此为止,就要误入歧途了。在更深的意义上,清教主义其实并没有失败。历史学家卡莱尔(Carlyle)曾说过:“存在于人和他生命中的英雄主义和永恒之光……将作为宇宙一个新的神圣部分而永存。”清教主义就是如此,它所蕴含的英雄主义和真理被融入全部的英国历史之中。直到今天,这样的思想仍然是英格兰人和英联邦人民的最正确最真的追求,而17世纪清教徒革命让这样的思想在整个英伦三岛生根发芽。

166.清教徒文学;照亮英国革命的宗教方面

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能够像清教徒革命那样能用文学研究加以生动的解释了。如果忽略了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而只是希望通过外部事件来对英国人民的生活加以真正的诠释,就好比历史学家格林所说的只通过阅读《列王纪》(Kings and Chronicles),而不读《诗篇》和《先知书》(Psalms and Prophets)就想清楚地了解古代以色列人的生活一样。英国革命的真实特性,尤其是宗教方面的特性,必须要从弥尔顿的壮丽史诗和班扬的无与伦比的寓言中去寻求。

这些伟大著作都是在王政复辟后完成的,但是它们都受到了推翻独裁统治建立共和国的精神的鼓舞和激励。史诗是一个孤独失望的共和党人的作品;而寓言则是一个被监禁的清教徒的著作。

弥尔顿(Milton,1608—1674)是清教主义最伟大的代表人物。查理一世去世后,他用拉丁文写下了著作《为英国人民声辩》(Defense of the English People),在书中,弥尔顿对处死查理的行为做了辩解。他更早创作的《论出版自由》(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则是对思想和传教自由的大声呼吁。

王政复辟迫使弥尔顿隐退,他最后14年的人生远离尘世。但是正是在此期间,在饱受孤独和失明折磨的状态下,弥尔顿完成了不朽的诗篇《失乐园》(Paradise Lost)和《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前者是“清教主义的史诗”,清教徒性格中所有最真实最伟大的一面都能在这部伟大的基督史诗中从道德提升和宗教热情方面找到答案。

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是一个不信奉英国国教的清教徒。王政复辟后,他被投进贝德福德监狱长达12年,罪名是不尊奉英国国教。在被监禁期间,他创作了英国文学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清教徒的生活习惯,从不断的研读《圣经》到借用各种形式的语言和意象进行论述,都在这部非凡的著作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圣经》中所阐述的原罪、忏悔、赎罪、天堂和地狱在清教徒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现。

第三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的统治(1660—1685)

167.对弑君者的惩罚

查理二世恢复了君主制,议会对曾经参加反对君主革命的人给予大赦,但是亨利·范恩和那些判处查理一世绞刑的法官被排除在外。13个人被以令人作呕的残忍方式处决,他们都被活活地剖腹挖心。其他的弑君者被判处终身监禁。范恩最终也被处死。那些已经死去的主要革命领导者——克伦威尔、埃尔顿(Ireton)和布拉德肖(Bradshaw)等——虽然没有被活着处死,但保皇派们对他们的仇恨难以消解,他们对死尸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这些革命领导者们的尸体被从威斯敏斯特教堂中挖出来,拖到泰伯恩刑场(Tyburn),在查理一世被处死的同一天被吊起来,然后砍头(1661)。

168.《非国教徒秘密聚会法令》和《五英里法》

查理二世统治初期,议会恢复了英国国教会,针对所有不信奉国教的人制定了严苛的法令。《非国教徒秘密聚会法令》(Conventicle Act,1664)认定“非来自一个家庭的”五人或五人以上集会进行宗教活动,如果不是按照英国国教的形式进行都属于犯罪。

《五英里法》(Five-Mile Act)禁止任何非英国国教的牧师拒绝发誓在任何情况下携带武器反抗国王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并要求这些牧师不得试图对教会或政府进行任何改变,“除非经过某条路”,否则禁止他们进入任何城市或自治城市(Corporate Town)的五英里以内,禁止自治市(Borough)以及非国教牧师曾经执行牧师职务的任何地方向议会推举其成员。

169.誓约者

在苏格兰压制非国教徒集会和引入主教制(Episcopacy)的企图遭到了苏格兰誓约者的坚决抵制。誓约者坚持以自己的方式信仰上帝,他们因此而受到了最为残酷和持续不断的迫害。誓约者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了英格兰骑兵的疯狂猎杀,但是他们仍然私下里进行自己的祈祷和礼拜活动。苏格兰誓约者遭受英格兰新教的迫害构成了宗教迫害史上的最为恐怖的篇章。

170.大瘟疫和伦敦大火

1665年初夏,伦敦爆发了可怕的瘟疫,这是自中世纪黑死病以来伦敦经历的最为恐怖的瘟疫。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就有10万人死去。

瘟疫发生后的第二年,伦敦又爆发了一场大火,超过13000栋房屋、89座教堂和大量的公共建筑被烧毁。但是这场大火也让伦敦因祸得福。英国对烧毁的地区进行了全面的重建,街道修得更加宽阔,住宅也建得更为通畅,伦敦在大火之后成为更加美丽和健康的城市。(29)

171.查理和路易十四的密谋;“天主教阴谋”(1678)

查理倒向了罗马天主教,希望在英格兰重建天主教会,因为他认为天主教要比英国国教对他在英格兰建立专制政府更有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同法国的路易十四进行了秘密协商。国王与法国人密谋的传闻在百姓中间引起了不安和恐慌。有传言称,天主教徒将在英格兰再来一次“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关于这样阴谋的传言每天都有,而且越来越夸张。所有人都成了传播小道消息的渠道,每个人的传言都比前边的传闻更加令人感到恐怖。其中一个叫提图斯·奥兹(Titus Oates)的声名狼藉之徒,编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天主教阴谋案。很多天主教徒却因此成为了妄想和欺骗的无辜受害者。

172.《人身保护法》(1679)

“天主教阴谋”流传后的第二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身保护法》(Habeas Corpus Act)。这项法律旨在将古老而又珍贵的,目的在于保护英国人的个人自由,但是国王法庭和法官们却试图通过逃避和闪烁其词使之变得无用的人身自由权利法案变得更具效力。这项法案以《大宪章》为基础,精心起草而成,其中的条款几乎无可逃避。它让每个人面对非法拘禁时几乎绝对安全,它也是对引起独裁统治者不满的人士的最坚强的保护。它成为了整个英语世界所有类似法律的模板。

詹姆斯二世的统治(1685—1688)

173.詹姆斯继位;他的独裁统治

查理二世死后,他的弟弟詹姆斯继位,詹姆斯的统治注定动**而又短命。(30)像其他所有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者一样,詹姆斯也信奉君权神授,他一继位,便立即鲁莽地推行这些思想。虽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尊奉英格兰国教,但是他却直接恢复了罗马天主教。他还专断地让议会休会乃至解散。他还将议会废除了的伊丽莎白高等宗教事务法庭(High Commission Court of Elizabeth)在实际上恢复起来,并让臭名昭著的杰弗里斯(Jeffreys)担任法官。

詹姆斯的独裁统治激起了各方面的激愤。除了狂热的天主教徒,没有任何党派站在他一边。托利党(Tory)的贵族确实青睐君主制,但是他们也不喜欢暴君。为了和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交好,詹姆斯颁布《信教自由令》(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借此来终止所有迫害不信奉国教者的法律。根据此项诏令,所有的神职人员都要在他们的讲道坛传教。几乎所有的教职人员都拒绝这么做。7位主教甚至向国王请愿,抗议他违背宪法。

这些请愿者被投进了伦敦塔监狱,并很快以“煽动性诽谤罪”(Seditious Libel)的名义被审判。整个国家因此而**起来,审判期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法官和陪审团都被这大规模的示威活动震慑住,7位主教随后被无罪释放。

174.1688年的光荣革命和《权利宣言》

迫在眉睫的危机随着小王子的出生而加速爆发,因为这断了整个国家希望詹姆斯去世后王位能够传给他的新教徒女儿荷兰执政、奥兰治威廉亲王的妻子玛丽的念想。国王最积极的敌人们决定不必等到他死后,而是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向威廉发出邀请,敦促他立刻率领军队前来接管政府,并保证他会得到整个英国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威廉接受了邀请,立即集合舰队前往英格兰。

威廉的舰队一在英国靠岸,英国的军队和百姓立即全体一致地前去迎接。詹姆斯被彻底抛弃了。他仓皇而逃,王后和襁褓中的孩子秘密前往法国,很快,詹姆斯二世和他的王后在法国会合了。詹姆斯在离开英格兰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解散军队并将国玺扔进了泰晤士河。(31)

威廉亲王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召集大会商议王位的永久存续问题。这次会议并没有重复议会之前的错误,他们让查理二世复辟,在把王位给予王子和公主时并没有让政府的行为要符合王国古老的法律这一原则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一次,议会起草了著名的《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它清楚地重申了英国人的所有古老权利和自由;国王没有得到议会的允许不得征税和保留军队;并重申议会两院的言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威廉和玛丽被要求接受宣言并同意根据宣言的条款进行统治,之后他们被宣布成为英格兰的国王和王后。这成为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1688年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of 1688)。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文学

175.新教徒主义的反抗;这个时期的文学对这种反抗的记录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是英国社会最腐败堕落的时期。道德的堕落和生活的腐化,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堕落,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宫廷的**无耻,而更大程度上或许可以看作是对之前清教主义过于严厉和令人厌烦的生活方式的自然反弹。毫无疑问,清教徒对于所有形式的娱乐和无害的活动的全部抵制是错误的。他们不仅反对赌博、酗酒和挥霍,并停止了捕熊活动(32),而且关闭剧场,禁止人们跳五月柱舞,谴责圣诞活动是异教行为,认为雕塑是偶像崇拜且有伤风化,在服饰上增色和装饰都是与严肃的生活方式不相容的。

所有这一切对于人性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反抗自然而然地发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社会又倒向了另一个极端。追求享乐的骑士党取代了高唱圣歌的圆颅党。信仰让步于不忠,冷静屈服于酗酒,清淡的生活方式屈服于荒**无度,节俭让步于奢华,阅读《圣经》、高唱圣歌和诫勉让步于享乐、亵渎神灵和酗饮狂欢。

这个时期的文学是对抗议清教徒“酸腐的简朴生活方式”的完美记录,也是对这个时期厚颜无耻的不道德生活的忠实反应。被查理二世及其宫廷最广泛阅读,也最能代表获胜方精神的著作是萨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所著的讽刺诗《胡迪布拉斯》(Hudibras)。这部作品创作的目的是对清教徒思想的伪善言辞和过度简朴生活的讥讽,就像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Don Quixote)是对骑士生活的奢华和愚蠢进行勾勒和描绘一样,然而,巴特勒展示对所讥讽事物的报复和仇恨在塞万提斯的作品中却是找不到痕迹的。

这个时期作家的作品如此不道德和不雅的揭露让这些作者获得了“腐朽的剧作家”(Corrupt Dramatists)的称号,而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诗人德莱顿(Dryden)。

第四节 威廉和玛丽的统治(1689—1702)

176.《权利法案》(1689年12月16日)

1688年光荣革命和威廉与玛丽王位的解决标志着英格兰宪法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它在议会占据上风的前提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国王和议会之间长期以来的斗争。《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将《权利宣言》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它也是威廉和玛丽统治下议会的早期法案之一,实际上“将国王的最高统治权转移到了下议院”。

通过将詹姆斯赶下王位,让威廉登上王位,并规定了王室的所有天主教后代都无权继承王位,《权利法案》实际上清楚地宣布英格兰国王的权力和头衔不是来自出身而是来自人民的意志,议会可以废黜国王并剥夺其子嗣的继承权,并将王权交由另一家族掌管。这就彻底根除了君主根据神授权力继承王位并作为上帝的代理人管理国家不受人民的谴责和控制的思想。在英格兰,我们越来越少听到政府可以威胁英国人民自由的理论。

法案的各项独立条款,紧随《权利宣言》之后被制定出来,它们否定了国王的豁免权,即斯图亚特王朝通过皇家诏令废除某项法律的权力;禁止国王篡夺法庭的职能,禁止国王征税或在没有得到议会批准情况下在和平时期保留军队;重申公民的请愿权来纠正不平之事和自由选择他们代表的权力;作为上下两院的古老权力,重申了辩论自由权;要求经常召集议会。

以查理二世曾经企图重建天主教信仰为鉴戒,《权利法案》的制定者进一步宣布所有和罗马教会有所关联或者与天主教徒通婚者都应该“永远不能拥有、继承或者享受王国的政府和王位”。自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后,再也没有天主教徒坐过英国的王位。

所有这些条款后来都写入了英国宪法,并从此以后被认为是英国基本法的一部分。

177.财政收入的解决方案

《权利法案》的条款通过适当的立法生效。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能够独立于议会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根据英国传统,在每一位开始其统治时,都要被授予终生的王室收入。这份收入,无论是通过馈赠、捐助、垄断抑或是其他类似办法,使得有独裁倾向的统治者能够管理政府、发动战争或是从事任何其他疯狂的举动。所有这一切都被改变了。议会不再授予威廉亲王终生的王室收入,而限制在只给一年的收入,使财政官员在议会规定的范围之外有所支出变成违法行为。

英国宪法的这一改变,其重要意义如何高估都不为过。正是对国家财力有如此的掌控,使得下议院能够实际掌控政府,并做出是和平还是战争的司法仲裁。

178.詹姆斯企图重夺王位;博因河战役(1690)

威廉统治的前几年不断受到詹姆斯企图夺回王位行动的干扰。詹姆斯得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雅各比派(Jacobite)(33)的支持,雅各比派是詹姆斯二世的忠实拥护者。爱尔兰人给威廉制造了最大的麻烦,但是博因河战役(Battle of the Boyne)让威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博因河战役的胜利彻底击败了反叛的思想,很快,整个爱尔兰承认了威廉的权威。新教爱尔兰人或奥兰治人(Orangemen)仍然清楚记得当初庆祝胜利的盛大场面,即使在新大陆的城市里,他们仍然会举行纪念活动。

179.威廉的计划及其去世

当初威廉之所以接受英国革命者的邀请担任英格兰的国王,是因为他一直渴望依靠英国的武力和资源来对抗独裁制度的强大捍卫者和荷兰危险的邻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帮助詹姆斯夺回王位的行为引起了英国人的愤怒,英国人都愿意支持威廉同路易十四开战。因此,在巴拉丁战争中,英国和荷兰的水兵并肩作战,对抗共同的敌人。巴拉丁战争结束后不久,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爆发了,在准备这场战争的期间,威廉从马背上摔下来,因致命伤而去世(17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