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隐修制度的定义;“隐士之父”圣安东尼
在第3至第6世纪之间,隐修制度在教会中发展起来。这种体系非常引人注目,对中世纪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下它的精神和目标。
隐修制度,从广义上来讲,指的是一种简朴克己、离群索居的生活,意在修炼灵魂。按照这个定义,它主要包括两种人:(1)隐士或隐居者,即离开俗世,在无人烟的地方独自居住;(2)修道士或修士,这些人在一个屋檐下过群居生活。
圣安东尼是一位埃及苦行者(约出生于公元251年),他的身体力行和广泛影响让很多人对隐修有了巨大的热情,人们称之为“隐士之父”。亚他那修(Athanasius)著书描写了他一生的传奇,在基督教世界的反响很大,成千上万的人效仿圣人抛却红尘,远避沙漠之中。据估计到4世纪末时,埃及很多地区沙漠里的人口几乎和城市一样多。
218.西方的隐修制度
4世纪时,为气候温和的东方尤其是埃及所喜爱的禁欲主义的隐修,逐渐变成了修道院制度;也就是说,某位有名的隐士吸引了诸多的追随者,他简陋的茅棚或小屋成了修道院的核心。
隐修制度在东方建立后,很快就被引进到了欧洲,在很短时间内遍布已经有了基督教根基的西方国家。修道院内几乎是完全的隐居生活。一时间,修道院遍布各地。西部罗马帝国的覆亡和野蛮人的进攻使得逃亡到修道院的人数剧增。
219.圣本笃(St. Benedict)会规
为了让修士的隐修和苦行更为规范,在隐修制度兴起的早期便设立了一些规则供他们遵守。其中,修士的三个最基本要求就是绝财(Poverty)、绝色(Chastity)、绝意(Obedience)。
最伟大的修士立法者为努西亚的圣本笃(480—543),位于罗马和那不勒斯之间著名的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修道院的建立者。对于宗教界而言,其会规的重要性相当于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第192条)对于欧洲社会的重要性。会规中的很多规定都是十分明智和实用的,比如,其中一条规定体力劳动是神圣的义务,另外一条要求修士每天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读经文。
遵守圣本笃会规的修士被称为本笃会修士。这一会规十分受欢迎,一度有4万座修道院奉行该会规。
220.修士对文明的贡献
教会建立的修道院体系给脱胎于旧世界、正在成形的新世界带来了福利。修士,尤其是本笃会(Benedictines)修士,成了农耕者,他们在王公大臣赠予的满是沼泽的蛮荒之地上精耕细作,把它们变为良田,拯救了欧洲一些最荒芜的地区。总之,修士是文明开拓进取的先驱者。
修士还是传教士,他们的热情和奉献使得教会迅速地赢得了蛮族的皈依。
修道院安静的生活不仅孕育了虔诚,也促进了教育。修士成了教师,并在修道院的支持下建立了学校,这些学校是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几个世纪中欧洲精神生活的中心。
修士还是抄写员,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收集并抄写了古代的手稿,从而为现代人保存了大量的经典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使它们不致佚失。几乎所有的希腊和拉丁经典都是经由修士之手流传至今的。
再就是,修士为富人和虔诚者布施,救济穷人和有需要的人。修道院对老病之人,对厌倦生活之人敞开大门。总之,修道院是中世纪的避难所、旅店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