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第227章 土改之事(1 / 1)

古城秀月 润叶 1055 字 4个月前

好在梁杏花她生的两个儿子刘书明和刘书华,都已经长大了。尤其是大儿子刘书明已经十五岁了,马上就快从师范毕业了。小儿子还在龙泉师范附小念小学。

杏花原本很能干,这会儿,她在家里,跟一个长工一样,地里的活,家里的活。都在拼命地干。因为她要养活自己的儿子。而他们刘家是个大家族,杏花的公公兄弟几个,人家也有儿孙,没有另立门户,那么这个家产就很难说了。

前半年,国民党的飞机来轰炸龙泉县城的时候,他们也逃出了城,还把家里的有关八路的东西,都烧了。

但是这会儿土改了,他们家的地被分了,房子被分了。

她们家,包括他的婆婆,都被从家里扫地出了门。

两个娃娃念书,此时也顾不上了。大儿子在学校吃饭,也就罢了,小儿子却没有办法招呼了。所以杏花的小儿子刘书华,被李秀月招呼在自己家里吃饭了。

其实,此时的李秀月也心里不舒服。

因为龙泉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叫安文钦。李秀月的的父亲,是那安文钦的亲亲的亲舅舅,所以李秀月自然与安文钦是亲亲的姑舅亲戚。这个安文钦,其实不是安家的儿孙,是安家收他为儿子,过继到安家的,为安家顶门户的。

因为安文钦的亲娘跟李秀月的父亲是亲姊妹,所以当年,安文钦很招呼他的这个舅舅。当年李秀月的父亲家里贫寒,安文钦还把安家一块在两河口的山地,送给了李家做了坟地。那还是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十月初一的立文呢!那一年正是甲午海战的那一年!而李秀月是1900年出生的!这就是他们亲密的关系!

安文钦曾考中清末秀才。后继承了安家大量地产和龙泉城内的“恒丰公”商号。

民国建立后,安文钦两次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上书地方政府,建议举办工业、革

新教育。他热心公益事业,首倡修建龙泉县中山堂和无定河上最早的永定桥,还支持进步人士白友三拆毁县城城隍庙,在原址修建新学堂,也就是现在的龙泉一小的前身。

安文钦对李秀月的儿女,十分疼爱,常来常往。安文钦尤其十分喜欢梁玉海,说他是个人才!

1941年秋,边区开展民主选举,安文钦激动地说:“北京政府时代,贿选众议员,成立国会,老百姓不知其所以然,只盼着真龙天子出现。边区选举真是家喻户晓,大家了解了民主的真义,选出自己最放心的人。”

1941年10月8日,龙泉县第一届参议会召开,安被选为议长。11月6日,他赴延安出席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并当选为常驻议员、副议长。从北洋军阀时期就下决心不入仕途的安文钦,深深被中共的政策和民众的信赖感动,愿在晚年为“人心所向,天命所归”的民主政权效力。

他工作十分认真负责,经常了解民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向各级政府反映。

对李鼎铭在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的“精兵简政”议案,他竭力支持;对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三三制”民主政权,他衷心拥护。在参议会工作中,他结交了许多肝胆相照的共产党员,将他们视为知己朋友和学习楷模。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可是,苦难的民众还没有笑出声来,蒋介石又要发动全面内战。安气愤至极。他在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的开幕式上呼吁:“捣乱分子破坏政协协议发动内战,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然而,内战还是爆发了。

1947年3月,蒋介石又调集重兵进犯陕甘宁边区,延安、龙泉相继被国民党军占领。安按照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安排,事前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同年冬,西北人民解放军已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边区的重点进攻

,绥、米一带战局已趋平稳。安文钦返回龙泉,发现他积蓄一生的书籍、文稿被国民党军洗劫一空。许多朋友为他惋惜。他却坦然地说:“我之走,虽失掉了多年的文墨心血,但却保持了我的清白气节。”

1947年12月11日,李鼎铭在龙泉义合逝世。追悼会上,安文钦追述了这位边区政府副主席的生平事迹,并表示要继承李的遗志,将自己家的土地交出来,永远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他说到做到,在绥德县进行土地改革时,向政府交出了300垧土地。

但在他却被“扫地出门”了。而且谣言四起。

因为安文钦给解放军送粮,人家说他送的都是陈粮,他给解放军捐钱,人家说他们家的银元多的用筐子装,专挑不好的给捐出来了。

其实安家却是有钱有粮。因为陕北人都有屯粮的习惯,尤其是这些大户,家里都有粮仓,所以他们的粮食往往能放好几年,也因为陕北的土地稀薄,容易干旱,十年有一年丰收,就不错,但是这一年的丰收,要吃十年!所以怎么能不屯粮呢?所谓陈粮也不为错,这些人家自己吃粮,也是那样的。新的留着,吃旧的!

作为他的亲亲的姑舅姊妹的李秀月,听到这些,心里怎么能舒服?

而且此时的李秀月还有一个懊恼,就是她的那个女儿因为在榆林,现在也有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她的女儿梁玉静是国民党官太太,是个国民党特务!街道上开会,把他们这些婆姨们叫去,会上就天天这么不点名地说。弄得李秀月怒火满腹,还没有办法说出来。

这里为什么这样呢?

这就是那会儿的党中央里的某些个人的左倾造成的。

龙泉分区的土改运动,曾经存在过宁“左”勿右的倾向。造成这种倾向的根子是康生,因为康生是中央主管土改运动的领导,他一贯以极“左”的面目出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