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艺人他们之间的“名角”、“头人’和“柴头”以及师徒形成了较严格的帮派体系。
由于旧社会遗留下的对他们的歧视污辱,仍然在社会上存在。
促使的他们的人生观基本都是“自卖本身,活着贪吃,死了狗吃!”
但也讲还一点江湖义气。
他们的职业从科班出师唱戏直到死是终身职业,所演出的分工角色配备,前后台制度极为严格。
他们大部人对政府接收也籍于重新提高他们地位,故而十分愿意接受改造。
共产党接受之后,后也是自负盈亏,仍然依靠赶庙会市集卖戏票等方式演出得到收入,养活那些演员。
所以杨海涛要带他们演出,几乎走遍陕北的山山沟沟。
对他们的改造首先是戒烟,改吸食为吞服食烟丸,逐步减量戒绝。
其次对他们帮助建立家庭,为年轻的尽量在农村找配偶,使他们有所寄托,有所负担,不至于“一日有酒一日醉,一日无酒唱凉水”的生活品行道德的教育,树立新风尚,做为新艺人,尽力尊重他们,提高他们的地位。再其次是修改演出剧目,特别明显的封建迷信**荡的下流剧目。
在几年地教育改造中,他们确实有很大的进步,大烟基本禁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青中年艺人建立了家庭,生育了子女,特别他们得到老有所养的政策,使他们感动极大,这些旧艺人在旧社会老病死是没人过问的,从此后,他们已成国家职工,受到社会尊重的艺人。
剧团主要抓了老艺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对演员进行文化教育,开展扫盲识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期间,由老艺人雷明亮、田世雄排练上演了历史剧《武松杀嫂》《粉庄楼》《莲花庵》《潞安州》等几个剧目。受到大家的好评。
……
1943年秋,延安鲁艺文工团在戏剧系主任张庚同志的率
领下,来到了龙泉。这是整风以后,鲁艺为贯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响应毛主席“文艺要深入基层,要面向工农兵”的号召,所做的一次实际行动。
他们创作了一批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剧和秧歌剧,并带来了他们新创的一种文艺形式——大秧歌。
陕北秧歌是广泛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广场歌舞艺术,它与古代的傩仪和社火祭祀活动有着直接关系。
其实,秧歌,就是在神庙上祭祀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互相拜年的一种形式。
传统的龙泉秧歌在每年春节举行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叫“起秧歌”。起秧歌时由当地神会会长持伞率众去谒庙敬神,然后将伞交给伞头。伞头是秧歌队的指挥和领头人,他手持黄罗宝伞与虎铮发令,鼓乐齐鸣,秧歌队起舞歌唱,秧歌活动便正式开始。
第二天,秧歌队开始排门演唱。排门演唱结束后,邻村秧歌互相拜访,开始秧歌彩门表演。
秧歌队表演,由鼓乐开道,伞头领队,两行队员舞动过街穿巷。到了演出场地后,围成圆圈开始扭各种造型的大场秧歌,而后伞头领唱秧歌词,队员接后音,大场秧歌便结束。然后是小场秧歌演出。
到了正月十五,龙泉演唱进入高峰,除白天演唱外,夜晚秧歌队还要转“火塔塔”或“九曲”。
十五过后,春节秧歌活动基本结束。
龙泉秧歌在历史长河的繁衍过程中,它不断地吸收历代民间散乐、舞蹈、百戏的有益成分而融于自身,到了宋代,已形成了较为完整优美的歌舞艺术。此后,秧歌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
1942年,在延安以至陕甘宁边区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对传统的秧歌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获得生机而更加繁荣兴旺。
……
而如今,鲁艺的秧歌队在绥师的大操场上,举着镰刀斧头,打出了一个围场后,便席地而坐,然后在围场内演出一个个新的秧歌剧。
有由王大化、李波演出的《兄妹开荒》,由王大化、韩冰演出的《二流子转变》、《赵富贵自新》,还有张鲁、熊塞声演出的《夫妻逃难》等等。
乐队演奏的和演员唱的曲调,都是音乐家们从陕北民歌或西北民间戏曲中吸收而来的,如眉户调、冈调等。
虽然演员都说着一口现学来的陕北话,倒也听得懂,且别有风味。
而且这种形式,一直到今天,在陕北的许多地方都在继续演绎着——过年的那个巨大规模的广场大秧歌,足足有上万人参与的大秧歌,实实在在地是老百姓最喜欢看的演出。
而当年自从延安鲁艺来这里演出后,一下子就把原本就藏虎卧龙的龙泉师范的那些人才激发了出来。
龙泉师范文工团很快就移植了鲁艺文工团的几个新歌剧,有《二流子转变》,刘燕山饰演女主角;还有一个就是有名的《兄妹开荒》,兄妹开荒里面的那个妹妹,就是那位谢云山的小妹妹谢四奴演的。
而一批年轻的演员也陆续都出来了,里面就有了梁家院子出去的几位:梁玉龙、梁玉柱,尤其是梁玉龙已经成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小演员了。而那位当年唱红军哥哥回来的梁玉柱,也学会了拉二胡,演节目。
这些年轻的演员所在的龙泉师范,还利用寒假到附近各个乡以及抗大分校去演出。
很快老百姓中就传开了:龙泉来了两个秧歌队,一个是延安鲁艺家的,一个是龙泉师范家的。
1944年7月7日,刘燕山、刘金兰,田冬丽等班里的六名女同学,在学校的图书馆,由党委的白炳书同志带领我们共同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候补期三个月的新党员!已经是母亲的田冬丽入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