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第九十八节 投奔延安(1 / 1)

古城秀月 润叶 1080 字 4个月前

回校后见到原教育主任高承斋老师,要他组织人员管理学校,他说:“刘春园校长到西安看站不住脚辞职了,教育厅所发经费全掌握在白焕亭手里,我们管理学校和教师学生经费从那里来?’学生会也组织了护校守卫学校,但已经放假,天气真热,学生衣食没着落,是不好维持很久,半月后白焕亭布告招生二百名,为防止考新生时旧生捣乱,国民党专署在考生的两三天内派入保安队维护考场,实际也是企图镇压,逮捕进步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我党特委决定为不暴露学生党员和保护积极分子,争取大批学生前去延安以示对抗,经特青委研究,已经红色的党员积极分子尽量撤走,留一此名声不大,活动较少的党员做留校的党员为骨干,继续学校的党和青年工作。这样组织了有近二百名学生,陆续转赴延安,分别住入抗日军政大学和边区中学。

第一批,主要是清涧子长县的学生,由郝振帮带队。

第二批是葭县吴堡的由李增荣带队。

而第三批的是龙泉米脂的,比较集中,由杨海涛带队。

杨海涛此时还想带一个人,那就是他的那位心上人。但那女娃娃坚决不去延安。杨海涛沮丧之极,请那女娃娃吃了一顿油旋就羊杂碎后,两人就此彻底分了手。

为了防止目标太大,又分了几拨三个五个地陆续出发,到延安后找边区青年救国会联系集合。而且学生中又有去西安上学受训的介绍信。所以一切都准备的十分妥当。

其他组都顺利,偏龙泉米脂的带队的海涛组,是因为梁玉明梁玉海而不顺利。

梁玉明梁玉海己将在学校的铺盖捆好和许多同学的一起扔上去延安的大卡车捎走了;本想和同学们偷着走,却被李秀月发现后,亲自带了冬贵到龙师将梁玉明梁玉海拉回了家!

李秀月因为奶过那个梁玉明,同样不放心,把他和梁玉海一起不但带回了家,交给了弟妹看管,而且自己亲自守住了大门,使这两人连大门都不能靠近

对那些外边来叫梁玉明梁玉海的龙师学生更是一律不让进来。

这一下,可把个杨海涛急的火烧火燎了:第二天嘴唇上便长了一圈大泡!

连着两天,把这院里的梁玉明梁玉海哥俩也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可面对冷眉厉色的李秀月,谁也不敢说什么。

正急的满院子推磨,梁通保提了水桶扁担放在院子里,给梁玉海使了使眼色,自己便躲到后院去了。

玉海何等聪明?当即担上担子便挑上水桶要出大门。

被耳灵眼明的李秀月拦住:“哎?哪去?”

梁玉海赔笑着道:“我去上井担水!”

“你会了?你让你爸担去!”

“我早学会了!我爸肚子不舒服,还是让我去吧!”

“你又是想偷跑吧?”

“不,不会不会!我总不能担上水桶跑到延安去吧?”

李秀月想想也对,便笑道:“那就去担水吧!”

梁玉海担了担子出了门,便直奔他的同学王建华家。

偏偏王建华不在家,只好给他妹子王进华留了个话:“给你哥哥说,晚上我过来,让他们等着我!”

然后到上井担了一担水往回走。高高的个子,有力的步子,招来不少人的瞩目。

曾经在去年见过他担水的百姓乡亲都惊奇,有许多跑来给梁润昌笑夸:“咿呀?你那海娃到底大了,一年不见竟学会担水了!”

梁润昌十分得意的哈哈笑道:“你可不知道,我那孙孙,如果在我们那个古时候,就应该算秀才,学的又好,中举都没问题。举人能担水吗?尔个(今天)不一样了,秀才举人们要文武双全才有出息!我们毛娃为了练习,早起要在学校里跑十几二十圈哩,现在一口气就能跑下来!担水更不用说了——早会了!”.这会儿梁玉海一口气稳稳当当地将水担回了家。到家与梁玉明耳语一阵后,便给李秀月说:“我们哪也不去了!”

梁玉明也给自己父母道:“不去了不去了!人家都走了,没人相跟了!寻不见人又不认得谁,怎走!”

看二人说话态度坚决,两家人都当了真,都松下了劲。

天快黑了,众人都坐在院子中拉话。

这哥俩开始行动了:玉明给玉海使了眼色,便先悄悄溜出去了。

梁玉海在后院看见玉明走了,先在自己房中与凤仙说两句话,又在院中给姐姐说两句宽心话,和爷爷奶奶说了几句话,跟四奶四爷也说了几句话,又说到街口走一走就回来。

听他和老人们拉话,李秀月也就没注意。

年仅十七岁的玉海溜出了梁家大门,回头又看了看爷爷奶奶和母亲,不由的眼里含了泪花,暗中道:“实在对不起了!我得走了!…”

“啊,老人家,我的亲人:为了救国为了理想,我就要离开你们,奔向哪远方!

那里有真理,那里有希望,那里有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

啊,延安!

我们的向往!

我们手牵手我们肩并肩,汇汇聚成大海那万里大浪!

去冲刷旧世界的一切,迎接那新中华的辉煌!”

他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巷口,却见父亲一人正满面沮丧心事重重地蹲在巷口右边那槐树下抽旱烟。见他出来掩饰一下自己的心情,问道:“你去哪?”

梁玉海道:“我去串一下(门)!”

梁通保问:“真的‘串——下’?”

梁玉海在父亲面前从未撒过谎,也就不言传了。

在别人家是严父慈母,可在玉海自个家里,从来都是慈父严母!

父亲虽贪酒爱赌,可也常读书写字看报,对儿女不但慈爱有加,处处又能理解。正如人常说:“知子末如父!”

此时的梁通保看看儿子眼里有泪花,心中早明白了,忙说:“哪,那你就悄悄地走吧!我这里早给你准备下了四块银元,拿上路上花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