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第八十八节 怒火燃烧(1 / 1)

古城秀月 润叶 1116 字 7个月前

梁玉海看见了他的同学杨海涛,马明飞,安政和,李挺,也忙走进了队列。就在庙**台上演讲宣传抗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回东洋去,还我山河来!”

这里的口号吼的震天响!

转而,学生们唱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梁润昌爷爷把二胡拿过来,就坐在梁家巷口,面对着戏台,面对着这些年轻学生,跟着学生的歌调拉了起来。

娃娃们唱了起来。

对日寇恨之入骨的梁玉静能不唱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缺,壮士饥餐胡虏肉,幕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连唱了七八遍。爷爷又拉起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这是他听汉诚几次拉过的。

众学生又唱成了一片。

一时间二郎庙前聚集了许多百姓。

爷爷一曲了了又拉起了:“英雄本爱故里人,烽火连绵上征程…”

顿时众人一哇声地唱了起来,连路过的老百姓男人婆姨们都唱了起来。

一时间歌声二胡声传出去很远很远!

……

也就在此时,有人在二郎庙及缄里各处刷贴招兵布告,观看的学生人头躜动。

几天后,玉海回来,突然向全家人宣布:他要去从军,要去南京考军校!

……

七七事变后,七、八月血战未果,华北基本沦陷,日寇部队又往山西,华东进犯。

而国民党部队大溃败造成全国一片混乱。

失望,悲观情绪到处可见!

此时的中国不光是华北放不平一张课桌了,就是全国也放不平一张课桌了!

每个有民族意识的爱国青年学生已坐不住更无法安心读书了。

每个人心中都是一片茫然…,他们想救国,想打日本鬼子,但是该怎么救?成了难题!

就在学生们彷徨的时候,1937年9月,国民党南京政府组建了装甲兵团。

……

“多打败仗几乎都因为武器不如日本!……”

“中国应有自己的装甲兵,有自己的机械化部队,才能打败日寇!……”

这在当时的中国青年学生们中间几乎都是共识。

学生们瞧见装甲兵团招学生兵的布告,便跃跃预试,想去当装甲兵。

而蒋委员长又委任了陕北米脂县籍的杜聿明为团长。而此兵团在榆林米脂龙泉等地张贴了大量招收学生兵的布告。

这对于有乡土观念的陕北学生更有些吸引力。特别是对杜聿明和其部下有些关系的子弟诱力更大,在他们影响下,在榆林龙泉的青年学生掀起一股投考装甲兵的热潮。

梁玉海也是在这热潮中,心思一动,便报了名。因为年龄太小,谎报了两岁。因他个子高,人长的又漂亮,招生的人十分高兴,当即写下他名字,并告诉他说:“两天后启程。”

他兴高采烈回来给家人说,不料碰了个大钉子。

母亲李秀月说道:“抽丁不抽单,我就你一个儿!”

爷爷说:“你太小了!胳膊腿太嫩,受不下那个苦!”

父亲也说:“你才十六周岁,太小了!”

梁玉静狄凤仙见老人们发话,也不帮忙说话。

说到底,没一个人同意!

玉海没法跟家人勾通,便跑到学校去了。

龙泉师范这会儿热闹极了。众学生听说这三十来个同学要去南京,就如同英雄一样崇拜起来:走哪都有一群同学围着;吃饭有人端来;说一句话,应的有几十人!

使得这些学生十分自豪。

玉海在家碰了钉子,回到学校里,信心又起来了。由于他年龄最小,众人对他更是关爱之极!

在这伙准备走南京的同学中,年龄大都在十八左右。

报名后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尤其与玉海向

班同学几个人如杨海涛等更加亲密起来。

几个人在一起做准备。

梁玉海兴高采烈的正得意,被冬贵叫了出来:“海娃,你妈叫你回去哩!”

梁玉海心里一激凌,知道不好,但从小乖顺的他还是回来了。

李秀月告诉他:“我已经去过你那招兵的地方了。他们知道你在哄他们,已经去掉你的名字了!”

“为什么?”梁玉海大叫。

李秀月正色道:“一个你是十六岁,不是十八岁!岁数太小!二个你是独子,抽丁不抽单!横竖都抽不上你!你去看看县衙男丁名册里有你的名吗?”

气得梁玉海直跳脚:“我给同学都说过了,不去多丢人?”

梁通保笑道:“海娃,今天你到上井给咱家挑一担水。能挑回来,你去;挑不回来,你就哪也别去!”

梁玉海一想,那还不简单?当即说:“行!”取了水桶就去上井担水了。

梁通保远远跟着。就见那从娇生惯养的,未动过水桶担子的梁玉海担着两只空木桶,走不到一块去。但不管怎么到了上井。

可不会绞水。还是一个老汉汉儿见是梁玉海,笑着帮他将水从几丈深的井里绞上来的。

梁玉海挂上桶钩,挑起水桶:“怎么这么沉?”

但还是挑起来了,可要走步子,就难了。他咬牙一点点从井台上挪下来,两只桶上下乱晃,梁玉海只怕桶掉下来太丢人,死盯着水桶——好在个子高,水桶没翻了,但水还是晃出来不少。

梁玉海咬牙走着,周围担水的人们站了两溜,瞪大眼睛看着这位梁总管的宝贝孙子担水。

见他狼狈,无不失笑。有人要替他挑,他倔强地直摇头。

玉海走五步歇一下,走十步歇两下。担子在肩头从左挪到右,从右挪到左,压的肩头痛的他直龇牙咧嘴。

玉海好容易下了上井的坡,走到了东街,也就是正对着庙坡的大街上,这里平路好走,可两边还有许多摆摊摊卖什么瓜子花生,布匹衣服绣花鞋,还有打油饼卖油旋卖卤鸡的。十分热闹,也十分拥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