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梁润昌前思后想,只好开起了骡马客店。因在官道上,生意兴隆起来。尤其逢庙会逢集,这里更是挤得满满的,就连院子里面,磨道里,石**都住上了人——反正天热了,也不怕冷,铺一张老羊皮,就解决的大问题。这个老羊皮啊,别看它不起眼,可是是这里人出门必备的东西,隔潮防寒,还不怕被谁偷了。那些赶脚的,走西口的,骡马队的,骆驼队的,走南闯北做生意的,都备有这个宝贝,哪怕是在野外戈壁滩上,晚上睡觉,只要有这张老羊皮铺着盖着,就能解决问题。
不过我说的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已是民国十几年前后的事了。
到今天啊,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许多人恐怕连骆驼都没有见过了,更别说老羊皮见都没有见过了!汽笛一响,没有几个小时就跑北京了,哪能有背着羊皮走上两个月的事情呢!
……
这会子,梁润昌看了店房后,又到小街里的染房去了。这是他起家的活计,也是他最得意的手艺。经他染的布色纯正平展,经他染的纸色正花色齐全。想当初,这手艺只能在自家后院干,母亲妻子帮着干。后来活多了,又有徒弟上门来学艺,便带着徒弟将染坊开在在这小街,因为这里离河近,用水方便。徒弟换了几茬,如今又是带着两个徒弟伙计经营着这个染坊。
梁润昌来到染坊,两伙计忙着打千问候。
梁润昌看帐簿,又看看伙计们染的布。指点颜料有什么毛病,这不均匀,那压布的巨大石元宝压的角度不对,使得布没压平。伙计们心领神会。梁润昌看了一番后,将褂子一脱,也同伙计们一起配颜料,干起活来。
染布的大缸红蓝黑各色都有。一卷布放进已配好颜料水中渍泡煮沸,然后一点点往出捞,捞出来又挂在院子里的绳上晾干。在要干未干时,再用石元宝压去。使之平平展展。今日看起来十分落后的手工加工工艺,可在过去的千百年里,都
是这样干的。
而梁家的染房之所以生意一直不错,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颜料,都是从北京天津那边进过来的,请那些做生意的从那边往过捎。
此时,梁润昌带徒弟干活,那狗儿便卧在门口旁的石头台台上。等到吃饭时,梁润昌又带着狗儿回家里来了。玉静玉海也放学回家来了。绣汶又给众人端上来黑面抿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且不说梁润昌吃罢饭又去染房,也不说两个娃娃去上学,只说这位李秀月。
梁润昌有四个女儿,却只有一个儿子。是独苗。过去讲究“女大三,抱金砖”,所以这李秀月比梁润昌的儿子梁通保大三岁。不但人长的清秀娇小,而且心灵手巧,精明能干。如今通保出门去当兵三四年了,这个家里的事全由她一人操持忙活。
——梁润昌的母亲已八十多了。大奶奶也已过了六十四五了,年轻时帮着丈夫起家,里外都是一个得力帮手,可如今老眼昏花,尤其那曾十分得意的三寸金莲,如今上了年纪,更显吃力。加上有个贤惠能干的儿媳妇,也就任事不操心了。所以,这一家老小的吃喝穿用,都得李秀月一人忙碌,就连那两处的生意,梁润昌也时常打发她去照料一二。
这会儿吃完饭,看着太婆婆、公公、婆婆、一双儿女们歇晌,李秀月才喘口气。稍稍睡一会儿,便起来拆棉衣棉裤和铺盖了,一冬的被褥,一家大小十几件,已拆了几天了,今天总算拆完了。然后用大筐装好,要等玉静放了暑假,好去河里冼肮秽。
等这活完了,天已后晌了。
李秀月便去问婆婆:“后晌咱吃什么?”
大奶奶想一想:“醋糊糊!”
李秀月心中发愁,装作没听清:“醋糊糊?”
大奶奶点头:“对,醋糊糊!”
李秀月眼黑无奈地“嗷”了一声,只得不情愿地去煮那“醋糊糊”。
所
谓“醋糊糊”,就是冬天用高粮米做醋过滤后剩下的醋楂子,说酸不酸,说苦不苦,实在难吃。而且一般人家是不吃它的。
可这梁家老太太太仔细了,舍不得糟蹋半点粮食。
先叮叮当当地捣好炭,又找来一把软柴引火,又添把硬柴,烧一会儿,放进炭块,然后哐当哐当拉风箱。
玉静玉海姐弟俩放学相跟着回来了。见做饭,过来问:“妈,吃什么?”
“醋糊糊!”
两个娃娃一起叫了起来:“唉呀呀,见天醋糊糊,怎么老也吃不完?”
李秀月没好气地厉声说玉静:“死女子,什么不能吃?还不来相帮着拉风箱?”
玉静冲玉海吐吐舌头,忙去放下书包,来帮母亲做饭。
玉海奔进后窑去找他老奶奶和奶奶去了:“怎么老吃醋糊糊嘛?烦死人了!”
说着玉海鞋一脱,上了炕,钻进了老奶奶怀里撒娇,大奶奶忙将他抱过来:“你老奶怎受得了你的揉搓?快过来!”
玉海又顺势钻进了奶奶怀里:“你看人家谁吃醋糊糊?连王四狗家都不吃。”
王四狗是龙泉县最穷的,常常一家人跑出来要饭。
大奶奶搂住他亲吻着:“憨娃娃,咱们有饭吃都很不错了。你忘了前几年(指民国十七年),那街上寻吃的有多少?如果有这醋糊糊,也就饿不死了。”
老奶奶用手抚摸着玉海一头乌发,咂着没牙的咀,说道:“那受苦的吃不上饭的可多哩。早些你老爷爷又能吃上什么好的?一个秀才还要受苦下力,给人家背石头哩。……憨娃娃,这点家当挣来可是不容易呢!你上学读书不用操心吃穿,可是你爷爷,今年都六十几了,还在街里染布染纸!……等你再大些就咳开了(即明白了)!”
为醋糊糊给奶奶发牢骚的玉海,听了老奶和奶奶如此说,也觉得有理,可依旧躺在奶奶怀里撒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