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程琳(1 / 1)

北宋大表哥 北冥老鱼 2006 字 3个月前

当初刘娥当权之时,在朝堂上也安插了不少的心腹,比如王钦若就是刘娥的死忠,不过王钦若也有底线,那就是刘娥不能篡位,不过像王钦若这种有底线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刘娥的心腹大都一些阿谀奉承之徒,有些人的人品更被人所诟病,李璋向赵祯推荐的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品有问题的家伙。

“程琳?他……他能行吗?”赵祯听到李璋口中道出的人名时,也不由得瞪大眼睛问道。

程琳的名气的确比不上丁谓,更不及王钦若能位至宰相,但他却依然是刘娥最大的心腹之一,当初刘娥当下时,程琳一直把持着开封府尹的职位,要知道开封府尹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担任的,能坐上这个位子的大臣,日后几乎都有入政事堂的资格。

然而程琳也不知道是目光短浅还是真的对刘娥太过忠心,使得他做了一件大傻事,那就是向刘娥献上《武后临朝图》,这几乎就是变相的鼓励刘娥称帝,虽然这使得刘娥对他也越加的宠信,可是刘娥的年纪注定熬不过赵祯,所以当赵祯当政时,程琳也就悲剧了。

赵祯当初曾经为了稳定朝堂,刚开始并没有对刘娥的那些心腹下手,反而还给他们加官进爵,但是在赵祯从稳了皇位后,这帮人就开始倒霉了,先是程琳丢了开封府尹这么重要的职位,被调到尚书省做了个有名无实的尚书左丞,后来又一直在户部、吏部这些有名无实的地方打转。

可以说在那几年里,程琳的官职一直都是那种说出去好听,但却没什么实权的虚职。其实程琳这个人虽然人品有问题,但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当初鬼丐就是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剿灭的,另外他在担任开封府尹时,开封城中“盗讼希少”,曾经在益州任职时还扑杀过当地的邪教做乱,以他的这些政绩与资历,本可以稳进政事堂的。

但是《武后临朝图》这件事却一直是赵祯心中的一根刺,所以程琳一直只能蹉跎于官场,前两年赵祯可能是看开了一些,终于给程琳一个实职,那就是让他去北京大名府担任留守,虽然大名府是北方的重镇,但却远离了朝堂,基本不可能再回京城了。

“陛下可不要小看了程琳,这两年他在大名府任职,在当地也是政绩斐然,特别是之前攻打燕云时,大名府是后方的物资调度中心,可以说收复燕云,程琳也有不小的功劳,而且当初他担任开封府尹时同样将京城治理的井井有条,现在民间还有不少人感恩他剿灭鬼丐的功劳!”李璋这时笑呵呵的回答道。

“剿灭鬼丐明明是表哥你的功劳,野狗更是居首功,程琳他算什么?”赵祯听到李璋最后的话也有些不悦的道,他心中对程琳还是有些偏见。

“我和野狗虽然有些功劳,但后来坐镇中枢指挥的却是程琳,没有他严密的部署,清理鬼丐时也不会那么容易,而且后来他让人在地下修建铁栅栏,防止再有人进入地下成为鬼丐,这些功劳也不容抹杀。”李璋再次笑道。

“可是……可是程琳的名声可不怎么样,许多官员对鄙视他的为人,就算是把他调回京城,他真的能牵制吕相吗?”赵祯这时再次犹豫了一下,随后再次担忧的坦白道。

“其实陛下不必担心这个问题,程琳此人的名声虽然差了点,但他再差也差不过当年的王钦若,而王钦若被调回京城时,他也知道自己受人鄙夷,于是只能依靠大娘娘的支持才能在朝堂上站稳,这也使得他对大娘娘忠心不二,而程琳也是同样的境遇,只要陛下敢用他,他定然对陛下感激涕零,绝不敢有任何私心。”

说到这里时,只见李璋顿了一下接着又道:“至于能力,程琳当初能得到大娘娘的宠信,可不仅仅是因为他只会溜须拍马,而是这个人的确有才,陛下可以看看他当初在地方上的政绩,可以说十分突出,现在陛下唯才是举,以程琳的才能,其实早就可以进政事堂了,最重要的是,程琳比吕相要小上十岁左右!”

李璋的一番话也终于说动了赵祯,特别是程琳年纪比吕夷简小这件事,更让他几乎当场做出了决定,因为这意味着如果程琳能胜任的话,他以后就不必再为牵制吕夷简的事而心烦了,毕竟当初他为了这件事可没少费心思,先是李迪后是王曾,可是两人都没能熬过吕夷简。

“好,那就把程琳调回来试试!”最后赵祯终于点头道,如果是别人推荐程琳,他可能还会怀疑对方是不是收了程琳的贿赂,不过他却从不怀疑李璋,毕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这点信任还是有的,更何况李璋对功名利禄并不怎么感兴趣,到现在也没担任什么要职,只是在医学院任职,如果他愿意的话,赵祯早就让他进政事堂了。

确定了接替王曾的人选,赵祯和李璋又商讨了一下最近整顿吏治的事,范仲淹的能力在吏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考课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甚至处理了一批极为恶劣的官员,现在已经开始对一些官职的职权进行彻底的划分,必要时可以裁撤一部分的官职。

大宋的一大弊病就是冗官,也就是一职多官,导致权力极其分散,官员的队伍庞大,再加上科举频繁,每次录取的人数又那么多,这也导致官员越来越多,哪怕用了一职多官的办法,但还是导致许多人考中进士后,多年得不到分配官职。

对于上面的这种情况,也必须得以改变,毕竟官员太多导致效率低下,而且大宋官员的俸禄又比较高,导致大量的财富消耗在官员身上,这已经是一个极其沉重的问题。

幸好在打下燕云十六州后,那里的州府需要大量的官员,这本来是个分流官员的好机会,但很多官员担心燕云刚打下来不稳定,又怕到了那里吃苦,所以很多官员都不愿意去燕云十六州。

大宋的官员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上头分配的官职如果他们不满意的话,甚至可以拒绝上任,哪怕皇帝的圣旨下来,他们也可以拒绝,比如后来的王安石就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出仕,而且每拒绝一次,他的名气就会大上几分,这在封建王朝也是十分少见的。

不过现在却不同了,朝廷对官员的委派将是强制性的,如果不愿意的话,朝廷可以收回官员的官身,这对于任何官员都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官员也不得不去了任上。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些官员带着不情愿的心情上任,到了任上也会消极怠工,不过现在有了考课制,如果这些官员不合格,日后也会被夺回官籍,毕竟大宋的官员那么多,也许核心官员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但中下层的官职还真不怕无人可用。

随着燕云十六州分流了大批的官员,总算是暂时缓解了冗官的问题,不过冗官的源头还是科举,一来科举太过频繁,光赵祯登基这十几年来,就举行了七八次,平均下来几乎每两年就举行一次,而且每次的录取的人数动辄上百,加在一起就录取了上千人。

区区十几年就录取了上千名官员,可人的寿命还是很长的,特别是官员的寿命一般都比普通百姓长,所以大宋官场上的主力还是之前赵恒时期录取的官员,而赵恒在位二十五年,录取的官员更是数以千计。

在这种情况下,对科举的改制也就提上了日程,因为如果再像现在这样不加限制的录取进士,迟早大宋的官场还会充满无所事事的官员,到时大宋虽然还可以像现在这样向外扩张,但老祖宗告诫过我们,好战必亡,战争在任何时代都只能做为最后一个选项。

“表哥,昨天范仲淹他们上了‘精贡举’的奏折,建议将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而且还要在州县设立公学,让学子们必须在公学中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应举,从而增加科举的难度,减少录取的人数,但我总感觉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赵祯最后再次皱着眉头道。

科举关系到国家的人才选拔,这是大宋统治的根本之一,所以赵祯也十分重视,对于昨天范仲淹等人的建议,他也没有立刻回复,而是准备仔细的权衡一番再做打算。

“这个办法的确治标不治本,就算改了科举的内容,增加科举的难度,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大宋的人口也在增长之中,以后参加科举的人也会更多,所以迟早还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李璋说到最后也皱起眉头,其实结合后世的情况,他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只是却不知道是否适合大宋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