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小妹,珍重。”麋竺告辞。
“兄长,珍重。”麋氏拜别。
麋竺虽有不舍,却多心安。车驾出宫,至南港换乘蓟国公船,重返徐州。之于东海寿麋而言,钱财不过身外物。蓟王《二十等爵》,士农工商,皆有出路。如前辽东豪商田韶,今为蓟国豪商。家中有船一*丈。单单贩卖寄舱券,便赚得盆盈钵满。然相较民爵所得,可谓小巫见大巫。
《蓟法》,九等五大夫爵以上,始为高爵。每升一爵,作价十亿;次立同功,减升一等,直至一等。二十等列候,非功不受。列候之上,非刘不王。
田韶为蓟国贩出飞云、盖海、翥凤三大舰队。民爵连升三、二、一,计六等。今为十五等少上造。岁俸七百五十石。授田八十四顷,授地八十四宅。另有海外三熟寄田,八十四顷。*可得钱,三千四百二十四*余。且享有除役、减罪、免赋、问政、出行等,诸多特权。
商人素为人所轻。然国之石民,缺一不可。蓟国一视同仁。可想而知,天下士、农、工、商,举家来投,无可阻挡。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民皆向好,人皆向善。世之常情也。
即便举州相托之事不成。麋氏及笄之*,嫁入蓟王家。麋竺亦可受封民爵。
若为美人,银印鼻钮(瓦钮),食千石家俸;家中父兄,授民爵十三等之中更,岁俸六百五十石,授田八十顷,授地八十宅。加海外寄田八十顷。*可得三千二百五十九*余。
若为贵人,金印龟钮,初食二千石家俸;家中父兄,授民爵十五等之少上造,岁俸七百五十石,授田八十四顷,授地八十四宅。可与田韶相媲美。
若为王后,金玺螭虎钮,食*石家俸;家中父兄,授民爵十八等之大庶长,岁俸九百石。授田九十顷,授地九十宅。加海外寄田九十顷。*可得三千六百七十二*。
再加献徐州之功。汉室三兴,东海寿麋,当再续二百*荣华富贵。远近皆有大利,麋竺如何能不心随意动。与***,一拍即合。
心念至此,意气风发。船泊不其港。换乘青雀舫,返回州治复命。
先前,徐州牧陶谦,欲贩蓟式大船。被蓟王婉拒。只因蓟王早有先言。三十而立,开造诸王子船。故国中四百城港,大型船坞,无暇他顾。唯有中小船台,可供支应。造白波斗舰足矣。亦如蓟王所言,若不牵星过海,远涉重洋。只往来四渎八流,内河航道。斗舰正当其用。君不见,曹孟德掘环渠攻寿春。所用,皆是机关斗舰。
于是乎,麋竺如实上报。陶谦一时无言。蓟王已窥破陶恭祖,欲下江东之心。
飞云、盖海、游麟、翥凤。四大舰队,江东唯有**台飞云舰队,可与曹孟德盖海、刘公山翥凤,二舰队相抗衡。如今,**台重伤不醒,举家北上。麾下文武,客卿蓟国。长子孙策,入太学坛,拜在儒宗郑玄门下。
江东已失飞云。陶谦求取巨舰,合肥侯如何能敌。长江水路若失,江东丰腴之地,皆暴露在外。再加内有山越为祸。内忧外患,**在即。
不得已,陶谦唯有退而求其次。命麋竺订购二十艘机关斗舰,总价六亿钱。
因曹孟德掘环渠攻寿春。天下皆知蓟式机关之威。蓟式木兰民船,尚可仿制。然蓟国白波军舰,却仿制不易。十三州,纷纷向蓟国订购斗舰。单此一项,蓟国*入百亿。
天下财富,汇聚北国。蓟钞自大河上下,渐流通于大江南北。一统大汉币制,指日可待。
五铢之铜,源源不断,贩运蓟国。被大利匠人城,回炉重铸成四出五铢。多作为储备货币,不再参与流通。蓟国十*铸币。究竟铸角钱几何,无从估计。然蓟人再无缺铜之困,蓟商得解铜重之苦。铸钱几何,已无关轻重。
布钞、器钞、畜钞、盐钞、谷钞、楼钞、通钞、宝钞。八宝券钞大行天下。正因蓟国千里稻田,**大熟。民以食为天。三餐不可无盐。环渤海,百五十座盐府牢城,安置盐户三百*口。再并辽东湾,盐府治下可破二百城,盐户可达四百*。
谷、盐、布、铁、畜。乃时下五大宗商品。
今季,蓟国稻收长粒香谷,八亿石。盐府晒大夏玉砂盐,三亿石。作价:四千八百亿钞。
余下诸多名产,并机关重器皆不算。
粮、盐,皆为“快速消费品”。自产出到被消费,流通频次较低。四海船商自蓟国贩购,转售市中大粮商,大粮商分销中小粮商,肆中贩卖。不过数次转手。以平均流通五次计。蓟**广发九百六十亿钞(可简单理解为:货币发行量=经济总量/货币流通频次)。依据每*粮、盐增产,并旧币回收耗损等,**因素。蓟**酌情增发。
之所以将蓟钞,分为:布钞、器钞、畜钞、盐钞、谷钞、楼钞、通钞、宝钞。其目的,便为准确衡量,货币规模。
此还需计算,对外贸易。如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入。
故,经上计署历经二十余*,不断计算修正。蓟钞保有量,当在千亿规模。
话说,“自孝武元狩五*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计119*),成钱二百八十亿*(280亿枚)余云”。据此推算。两汉官铸五铢,当不下五百亿枚。若再算郡国五铢,及私铸钱等诸多劣币,或有千亿规模。
单从货币总量而言,蓟钞已取代两汉五铢。
待市面上,再无两汉五铢流通。
蓟钞,足可称“放之四海而皆准”。那时,挟蓟钞之威,足以号令天下。
刀兵相向前,先来一场货币战争。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心思乱,军心不稳。如何还能捉刀,为群雄卖命。
蓟王独步天下,王道治国。一缕后世残魂,赤条而来,足以。
百般裹挟犹不足,还需系统又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