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师弟,你就不要推辞了,这一块玉板,本来就没花多少钱,是我从古玩市场的地摊上淘来的,既然你喜欢,那我就放心了。”看到小师弟对他送出的礼物很推崇,邱尚松很开心。
虽然小师弟认可他送出的这一块玉板是高古玉,但邱尚松心里边清楚,如果用价值来衡量的话,这一块儿玉板的价值并不是很高,顶多也就是三五百万左右。而且如果他想出售的话,肯定很难找到愿意接手的人。
这是因为,他咨询过的那些高古玉鉴定师对于这一块玉板的鉴定分歧很大。
这块玉板的雕工太过简洁,没有明显特征,很难判断出到底是哪一个朝代的古玉。玉板上的微雕文字虽然很多,但这些文字不同于已经出现过的任何一个朝代的文字,很多鉴定师由此断定这是一块后人臆造的赝品。
别说是这么大的鉴定分歧,就算是稍有分歧,古董的价格也会大打折扣。
这一块玉板,一半的人认为是真品,一半的人认为是赝品,这就注定了这块儿玉板的价值高不到哪儿去。
好在他去世的恩师以及眼前这位小师弟都不是看中钱财的人,他们看重的是礼物本身,要不然他还真不好意思把这么一件鉴定存疑的古玉当做礼物。
这件珍贵的玉板只有在肖遥的手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既然三师兄诚心诚意相赠,肖遥也就不再推辞,“好吧,那我就愧受了。”
收了三师兄这么珍贵的一件礼物,肖遥准备以后一定要好好回报他。
“你们两个的礼物都送出去了,就剩下我了,有你们两个珠玉在前,我准备的这件小礼物,肯定会被小师弟嫌弃,我现在实在是不好意思把这件礼物拿出来。”有了对比,王占峰觉得自己准备的这件礼物还真是有点拿不出手。
肖遥连忙说道:“难道我在二师兄的眼中就这么贪财?大师兄说的对,礼物看的是心意而不是价值,不管二师兄给我准备的是什么样的礼物,这都是二师兄的一片拳拳之心,我肯定会妥善收藏,怎么可能会嫌弃?”
“那我就献丑了。”王占峰刚才已经把他带来的礼物拿了过来。
他的礼物在一个小盒子中放着,打开盒子之后,王占峰从中拿出来一个巴掌大的黑漆漆的木牌来。
把这个木牌塞到肖遥的手中,王占峰说道:“这块牌子是我的一名手下在一次任务中偶然得到的,牌子的材质看上去像是木头的,刀剑难伤,极为坚硬,我找了很多专家看过,谁都说不出这块牌子到底是什么材质来,师傅向来喜欢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我便挑了这一块儿烂木头作为送给师傅的寿礼,小师弟你要是不嫌弃就暂且收下,等我回去之后再给你挑选一件合适的礼物。”
把这一块疑似是木质的牌子接到手中之后,肖遥起先并未在意,但越看越觉得眼熟,等他辨认出牌子正面的那个奇奇怪怪的字符是一个上古巫文中的“令”字,肖遥顿时不淡定了。
“我的运气没这么好吧?刚刚到手一件极其难得的宝贝,难道又有宝物送上门来?”肖遥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好运气感到很吃惊。
仅凭这一个上古巫文中的令字,就知道这个牌子一定是一件难得的宝物。
这块儿牌子虽然不大,但是在手里边沉甸甸的,很是压手,肖遥也判断不出是什么材质来。
他把牌子翻过来,背面有一个凹槽,在凹槽的周围雕刻着极其繁复的铭文。
把这一块牌子仔仔细细的鉴定了一遍之后,他觉得这块牌子似乎有一点印象。
这点模糊的印象,当然不可能是他自己的记忆,应该是来自于盘午的记忆,而且还是非常久远的记忆。
他还没有把盘午的所有记忆都完全融入自身,但只要按照关键词搜索一下,很快就能把相关内容调出来。
片刻之后,他终于从盘午的记忆当中找到了有关这一块儿牌子的记忆。
这一块牌子确实是难得的重宝,名字叫做——万木回春令。
万木回春令是上古巫族非常有名的一件重宝,盘午虽然没有见过这件重宝,但有关这件重宝的相关信息,他了解的很清楚。
这件重宝并不是攻击和防御性重宝,而是一件辅助性宝物。
根据这件重宝的名字就能够知道,这是一件木属性的辅助性宝物,能够催发万木,如果使用者的能力足够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让万木回春,快速生长。
这件重宝如果用来培育灵药,效果之大简直匪夷所思。
盘午的记忆中,对万木回春令的了解只有这么多,至于万木回春令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那是上古巫族的机密,盘午就不知道了。
如果不是三位师兄还在身边,肖遥恨不得马上就试一试万木回春令的效果。
刚才从三师兄那里得到的《百丹升仙经》就已经让他喜出望外了,二师兄送给他的这一件万木回春令,更要珍贵千百倍。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末法时期也有末法时期的优势,这些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难得一见的宝物,对于现代人来说价值不大,但对于他来说却太重要了。
作为年龄相差巨大的小师弟,他原本不需要回赠三位师兄礼物。但三位师兄送给他的礼物都太珍贵了,他必须要有所回报才行。
大师兄送给他的礼物只是价格高一点,他并不看重,但二师兄和三师兄送给他的礼物,那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虽然两位师兄并不清楚这一点,他也不打算说出来,但他已经决定要适当的给予两位师兄回报。
肖遥说道:“虽然师傅指定了我做衣钵弟子,所有财产都让我一个人继承了,但有些东西,我觉得更适合三位师兄使用。咱们师兄弟之间本来就是一家人,我也回赠三位师兄一件礼物,希望三位师兄不要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