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乱了分寸(1 / 1)

“山高气寒,就该多加衣裳。阳光太盛,就该撑伞以避之。敌人太强,就该十年磨一剑。太急,太倔,都只会把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地。除了徒增他人茶余饭后的笑话,别无他用。”

“苏然”的心百转千回,没错,仇恨蒙蔽了她的心,让她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看不明白。

朱文,权倾天下,绝非能轻易算计之人。

她贸然出手,祸害的将会是她父皇的国。

“苏然”明白过来之时,木椅已要踏上悬空竹索桥了。

“苏然”的脚尖飞快地点过铺得整齐的青石板底面,追上了少年。

看着坐在木椅中少年,“苏然”自愧不如。他年纪轻轻,却可以让朱文这种人登门拜访。他双腿已废,眼眸之中却毫无哀怨,深邃且具有洞悉一切的能力。

空灵的山谷间,传来一声微弱的沉闷声响——

“苏然”对着木椅直接跪了下去。

“公主,不可。”

少年并未回头,声音微寒如这山风。

“苏然”看定木椅,“我“苏然”跪过天地跪过父母双亲,却从未跪过他人。”

山谷间传来一声轻叹:“而今皇族权势被架空,你不过空有公主名分,你的这一跪看似尊贵无比,实际上没人会在意。”

少年的话冷冽刺骨,听入“苏然”的耳朵比用刀剑剜她心口肉还疼。

“苏然”的手紧捏成一团,指甲似乎要掐入肉里。

“你若帮我,我定帮你治好双腿。”

对于非皇族的人,“苏然”只在两个人面前没有自称本宫,一个是司音,一个就是眼前的少年。

少年白皙修长的脖颈在山风中显得有些落寞。

“我请遍天下名医,他们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你一个还未及笄的女子又哪有这等本事。”

“苏然”眼神肯定:“先生是否听过巫蛊族?”

少年眼眸一颤,瞳孔微缩。

“苏然”虽未看到他的面色,却从沉默的空气中嗅到了一丝气息:他听说过,而且还对此很感兴趣。

“苏然”趁机道:“巫蛊族族人散居天下,来无影去无踪,若遇强敌,她们世代相传的蛊毒就是最有力的武器。如遇恩人,他们便是华佗在世。”

少年微闭双眼,明明清秀的脸庞却有着和年龄不符的稳重。

“是了,大统元年隆冬,乙弗皇后救下巫蛊族一对龙凤胎,让他们免受柔然杀戮。巫蛊族人性烈,爱必深沉,恨必入骨,你母后救了他们的族人,必然受到他们的尊敬,他们也甘为你母后效命。”

“苏然”仿佛看到了希望,追问:“先生意欲如何?”

少年双手搭在控制车轮前行的小推杆上,只要他轻轻一拨动小推杆,木椅的车轮就会滚到索桥上去。

“倔马难驯,我百里君倾就不淌这滩浑水了。”

“苏然”的手紧了紧,胸口处像遭受了一下闷击。

“清歌愿听先生教诲。”“苏然”低下头去,视线落在地上。

母后**人所害,父皇权势被架空,皇室人人自危,国将不国,家已残破,她哪里还能真的像以前那般高傲不可一世呢?

若是换了别人,“苏然”宁可一死,也绝不下跪,更不会这般卑微如尘,可是——她知道,眼前这男人可以力挽当下狂澜,还天下百姓一片盛世。

可是——他这般冷傲,连朱文这个架空了整个朝堂的老狐狸,他都可以将其冷放在一边,她——确实只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公主,心智尚不成熟,智谋更是远不及朱文,他又怎么可能真的随了她的心意呢?

即便是被关押在残破柴房,她也不曾真的生出卑微之感。

这一刻,她感觉自己卑微到了尘埃里。

当“苏然”微微抬眼时,却看到那少年已不知何时转过木椅,端坐在木椅上的他,恍如上神俯视着她。可他的眼神明明不含一丝清冷,甚至还带着几分温润。

空气如同凝固,“苏然”听到了自己凌乱的心跳声。

“你真正想要的——不是报仇。”少年的目光落在“苏然”身上。

“苏然”抬起一双泪眼朦胧的眼睛,她的眼里写满了恨意,可是,一时间她却不知道该恨谁。

“千里之远皆是跬步积累,你无需贪大盯着千里之远,而应当目视当下,走好每一步。”

“苏然”哽咽,她不得不承认这个看起来和她差不多年纪的少年,竟一语中的。她确实心乱如麻,想做的太多,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做起。

“你现在太虚弱了,如果我是你,就会先养好身体,再说复仇。”

接着,少年前倾了身体,凑近了“苏然”,在“苏然”耳畔低语:“我朝公主决不会以色示人,更不会轻易让人看见她眼里的仇恨。”

说罢,少年背过身去,木椅稳稳当当地挪向索桥。略带摇晃的索桥上传来百里君倾的声音:“把公主带去浮生殿,每日三次供给参药。”

少年的身影慢慢没入云雾之中,仿佛踏着这索桥扶摇直上九天去了。

“苏然”的双眼迸射出了毒辣的光芒,那是仇恨在刹那之间浮上心头,任谁都无法克制的浓烈恨意。

她发誓,这是她最后一次如此直白地表露她的恨。

“公主。”司音不知从哪儿钻了出来,搀扶过“苏然”的手臂,“这里风大,该回去了。”

该回去了?

回哪儿?

“苏然”有些恍惚。

母后已被柔然公主郁久闾氏害死,父皇被朱文软禁皇宫,兄弟姐妹皆惨遭软禁,她好不容易才从那嗜血的宫里逃了出来,又如何能回去?

回浮生殿?

是了,而今唯有浮生殿是她唯一的歇脚地。

她若离开这里,必然会遭到柔然公主追杀,若是碰着朱文的人,更是会被再次软禁。

转眼之间,半月已去,凌云阁一如往常,时有达官贵人求见,但来人大多败兴而归,只能叹息着乘着客船离开。

凌云阁一清雅竹楼的高处回廊上,坐着一清瘦少年。

少年面朝竹林,背对着身后人。

“先生,朱大人又来了。”身后一身玄色素衣的仆人弯身禀报。

少年却像没听见似的,转而问:“浮生殿那位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