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第191章 :两妇之间游刃有余(二)(1 / 1)

元仲华在高澄怀里稍扬起脸来,却被一种很特别的香味给吸引了。这种香味很陌生,很奇异,不常有。此前她也从来没有在他身上闻到过这种味道。

这是一种鲜花的香味,但不是一般的桃杏等流俗之香。这香味强烈又刺激,像是一种暗示,又像是一种警示。元仲华心里不安起来,这时高澄将她松开一些,低下头来用唇吻向她。就在这同时,元仲华清楚地看到他面颊、脖颈上处处口脂的痕迹。

鲜艳而刺目的口脂狠狠扎痛元仲华。

她的心狂跳起来。忽然猛地推开他,来不及从他怀里起身,就侧转过去低下头来猛烈地干呕起来。

外面的阿娈听到这声音不等招唤就赶紧进来。看到这样情景阿娈还以为是主母昨天因为饮酒过量,酒劲儿还没消下去。不等郎主吩咐就唤奴婢们来服侍世子妃洗漱。屋子里一下子就人进人出地热闹起来,打破了刚才一瞬间的尴尬。

高澄看一眼阿娈。他抱着元仲华软得几乎没有力气的身子。

阿娈赶紧回道,“夫人昨日在宫里和皇后共饮,本就不胜酒力,后来还是皇后让人带夫人去偏殿里休息了一会儿才好些。”阿娈的意思其实是想给元仲华过激的反应找个理由,同时也是提醒世子。

阿娈一边说一边盯着高澄腮上、颈上的口脂印记,又给高澄用目光示意。元仲华一夜未睡安稳,再这么一闹,浑身真的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既便这样,她还是推开高澄,又斜靠回凭几里面,微微闭上双目。翻江倒海的感觉过去了,但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倒尽胃口的感觉却萦绕心头不肯过去。

高澄看阿娈看他的目光很怪异,再看一眼元仲华闭目养神的样子,她一时无力顾及他,便也看着阿娈以目光相询问。阿娈只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腮、颈再次示意他。

高澄不解地抬手轻轻触了触自己的腮边、颈上,再看手指。手指已经沾上了那些残留的口脂痕迹,高澄这才恍然大悟。再瞧一眼元仲华,像是虚弱、疲惫极了。

高澄一瞬间心里已经明白,元仲华一是因为昨天看到他戏弄月光,心里有了误会;二是因为今天又看到他身上昨夜元玉仪留下的这些痕迹,又让她心里不痛快。

他心里一夜惦记着她,一直没睡安稳。凌晨时不及盥洗就回来了,但还是让她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他也觉得确实是自己太大意,没顾及她的感受。

明白了就有了主意,把阿娈还有别的奴婢都抛于脑后,视而不见。

倾过身子来贴上元仲华,知道她无力承受他,用手臂搂紧了她的腰、背,使她不劳累,伏在她耳边腻笑着低语道,“殿下昨夜未眠,辛苦了,都是下官的错。正巧下官昨夜和长猷、叔正议事,也是一夜未眠,也着实辛苦。殿下就不心疼下官吗?”

阿娈和几个奴婢看世子忽然这么嬉皮笑脸地讨好世子妃,都想笑又不敢笑。元仲华已经好不容易调匀了气息,刚刚缓过来,睁开眼睛看到几乎贴上她面颊的那张倾城容颜,她却忽然以袖掩口地侧过头去,似有厌恶感。眼睛里也全是不相信。以前她从未这么对待过他。

高澄心里明镜一般,却有意笑道,“下官何来如此大福,得公主一般贤妻。”一边又回过头来大声吩咐阿娈等人,“快去拿热水来洗漱。”又转过头来,臂上一用力,把元仲华抱紧了顽皮笑道,“殿下答应陪下官去入寝了?”说着不等元仲华说话就用力把她横抱起来往里面夜寝的床榻走去。

不管怎么说这已经是早晨了,哪里有丈夫一回来就昼寝的,元仲华红了脸急道,“谁答应了?”一眼又看到他面颊上的口脂,嗔道,“你出去!”

高澄立刻抱着她转了个身,就往外走。一本正经地问道,“殿下想去哪里陪下官入寝?”完全一副顺从的神情,只等着元仲华指哪儿就去哪儿,很听话的样子。

“放开我。”元仲华这时稍有缓解,有了些力气,在他怀里不老实起来,用力推拒他,想挣脱。“放我下来,你出去!”

高澄根本不理睬她,一边抱着她又转身往里面走一边像自语般道,“下官也不舍得又离开公主,所以西征之前特来和公主道别。”一边说一边已经是满面忧戚,恋恋难舍的样子。

果然,元仲华一下子就被他成功地转移了注意力,有点不敢置信地问道,“夫君是什么意思?”她有种不好的预感。

看元仲华的神色一下子就不安起来,全忘了刚才的事,显然是特别关心他。高澄心里感动,也不忍心再吓她。

他已经抱着她进了内寝,回身示意阿娈等人退出,等重重帘拢垂落下来,就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高澄收了笑正色道,“下官即日便要率兵前往蒲津关,又要劳公主牵挂了。”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也有一抹不安潜出,刚才玩笑的意思已经散得干干净净。神色也略有沉重起来。

又想起来昨天关于和亲的那个议题,竟有点担心起元仲华,绿眸子恋恋不舍地系于她身上,“不知何时能返回邺城,下官心里也惦念公主。”

元仲华听他这么说,眼睛里又盈满了泪。怕他立刻就会从她眼前消失,怕又会渐渐疏远,若即若离,她伸出双臂搂住了高澄的脖颈,但嗅入的却还是那种陌生又怪异的花香。

任凭涕泪横流,面向外侧把头枕在他肩上,“夫君不须这么瞒着我,还是把那个人带回府来吧。”元仲华种种伤心、恐惧涌上心头,流泪不止,哽咽道,“我不想夫君总留连在外不肯回来。”

听元仲华一语点破,也听出来她此刻很是伤心,高澄沉默了。但他不想和元仲华过多解释,不接这个话题。

抱着她停下来,没再往床榻走去,好半天忽然说了一句,“下官心里只有殿下,没有别人。”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尽管心里都有太多疑问,但其实都知道对方说的是真话。但此时此刻的真话又未必永远都是真的。

洛阳故都,在经历了魏室分裂东、西,分别迁都城于邺城和长安之后,就渐趋于冷清、没落了。旧宫苑、官衙往日里的威严、尊贵已经不复存在,就是街市人家的繁华也不复盛况。

迁都,不只是各色人等迁离了洛阳,就连原本都城的王气也跟着烟消云散了。洛阳只是洛阳城,大魏都城荡然无存。民户迁徙,宫殿拆毁,汉魏旧地几乎成了废墟。

宇文泰此次重回洛阳城,虽然勾起了许多昔日回忆,但看到洛阳城的兴废,想想当日入都觐见、奉旨成婚,也免不了唏嘘慨叹。

洛阳之东的瀍河,北依着邙山,西入洛水,宇文泰立于瀍河边向北而望,总觉得可以依稀看到邙山上的帝陵。或者是眼睛看不到,心能看到。

自从高祖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邙山上至今已葬了四位大魏皇帝。高祖孝文帝元宏、世宗宣武帝元恪、肃宗孝明帝元诩,还有河阴之变死于尔朱氏之手,被谥为敬宗的孝庄帝元子攸。

依《谥法》的解释: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不知道元子攸的庙号中的敬字取的是哪个意思。

宇文泰其实于《谥法》并无研究,他本身当然也不是儒生,不会这么在意这个。他是代北武川草原上长大,年少时就身负血仇和责任在乱世中追索鸿图大志的人。

既便鸿图大志也不是哪个人生来就有的,总是在安身立命之后。这就是他和高澄的不同。今天他站在这里,他执掌一国之兴衰当然和当年疲于奔命时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他要夺取洛阳。

不只是因为他答应过皇帝元宝炬,要保住大魏的帝陵、宗庙,更因为洛阳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潼关、洛阳、虎牢……黄河之南。只有牢牢控制了河南之地,他才能进而继续向东直至邺城,直到把整个东魏据为己有。使两魏再次合而为一。

瀍河两岸在这个季节是果实磊磊的收获之季。两岸有数不尽的樱桃树,仲夏时节满枝的樱桃缀得每棵树都躬身低头。樱桃,《礼记》中称为“含桃”,曾是周天子祭祀先王陵寝和祖庙的珍贵祭品。平王迁都洛邑后就选中了邙山脚下、瀍河岸边的“朱樱”以荐寝庙。

此刻宇文泰眼前看到的这种颜色深红、品相端庄而有王者气的樱桃就是当时周天子荐寝庙的朱樱。瀍河从脚下缓缓流过,河水清澈几可见底,远处邙山起伏,其势雄浑。时至仲夏,不似冬天那般凋零,繁花似锦时反倒让人心里有一种格外不同的寂寥落寞感。

北雍州刺史、车骑将军于谨是作为东伐的先锋大将出征的。其实刚开始主公宇文泰要主动攻伐东魏就让于谨觉得有些意外。连年饥馑,民贫国弱,能支撑住这个几近破碎的所谓“大魏社稷”已经是实属不易了,怎么还能主动攻伐。如果东魏真的倾巢而出,大军席卷而来,则不异于以卵击石,到时候就是一败涂地的后果。

但是主公果断不疑,率兵东出。其实于谨心里也明白,实在是穷尽无计,才不得不速奔陕州以取仓粟解危急。没想到饥饿之师,并无退路,竟以仅仅一万之众便拔盘豆、克恒农一路杀来所向披靡,令河北诸城望风归附。挟此威势,直奔洛阳而来。

于谨看着瀍河边樱桃树下那个身着两裆铠的背影。忽然发现主公不知从何时起竟削瘦了许多。此时他并未戴兜鍪,仅以小冠束发,黑色的袴褶显得有点随意,如果是个陌生人,瞟一眼也不会想到这是大魏执掌庙堂的大丞相,也许只会以为是个寻常将士。他少年时的意气丰发不知道哪里去了,曾经那么挺拔的肩背在此刻让人觉得像是被看不见的千钧重负压着。

“主公。”于谨已经走到宇文泰身边声音低沉地唤道。

宇文泰立刻转过身来。还是那么精致浓重的剑眉,还是如点漆般又大又黑的眸子,面容未变,可就是不知道哪里多出了沧桑的味道。

“主公,那俘获的陕州刺史及八千将士也是拖累,河北诸城已降,不如先入关以养息,保威势以待时日,等到兵力集结再行东进也不迟。”于谨的话说的比较缓和,其实意思是既已取了仓粟,解了燃眉之急,不如见好就收。

毕竟只有这一万人,可以挟勇而来却不耐长久之战。若是虎头蛇尾,前面大胜,后面又大败,就得不偿失了。只是于谨为人谨慎有度,不会说让主公没面子接受不了的话。

于谨的心思宇文泰岂能不知道。又转过身来向邙山眺望,“高敖曹和侯景屯兵三万于虎牢是惧我再东进,以险关当道而扼守。侯景有私心,怕丢了多年经营的基业。高敖曹虽倨傲无行,但毕竟还是高欢的旧人。”

于谨也接道,“主公说的是,侯景和高敖曹两个人虽各有私心,但此时却心思一致,主公不如引兵西入潼关以观后势。况且元贵送信来,东寇带甲二十万已重至蒲津关,重兵屯集,但元贵也一时看不出来其真实意图,不知何时渡河。”于谨看宇文泰没说话,又转述道,“元贵令臣禀于主公,必定以命相守,不许东寇渡黄河、入潼关。”

赵贵能不能守得住,能不能挡得住二十万东魏军这是生死攸关的事。守得住、挡得住,皆大欢喜。守不住、挡不住,国破家亡。

“这二十万带甲是谁节制?”宇文泰又转过身来,看着于谨。

“先说是世子高澄,后来斥候所报高澄不在军中,连他带来的心腹右丞陈元康,还有武卫将军侯和也一并都没再见到。军中节制者是晋州刺史,西道大行台慕容绍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