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转折(25)(1 / 1)

??战争可能很快会打响,但具体怎么打,在哪里动手,对郭叔华这样的下层参议军官来说也只是猜想罢了。

不过有此猜想,对吕大雷也是绝好的安慰,当下郁郁之气自然而然的缓解,此时才有精神打量郭叔华,但见对方面色憔悴,满面风尘之色,如果不是眸子中精光闪烁,还真的不象以前那个郭叔华。

“你这是怎么回事?”

吕大雷见之骇然,问道:“怎么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

“咳,你可真不知道。”

好友到现在才发觉自己的异样,郭叔华也是摇头苦笑。他摊手道:“清江到扬州是运河,扬州境内有多少河,这清江一路北上,又有多少条大河,支流,你知道么?”

“这,我怎么能知道?”

“我可是知道的差不离了!”

郭叔华看似不胜牢搔,不过倒也是十分的得意。眨巴一下眼睛,面露得色,向着吕大雷笑道:“汤若望那厮说要用水力带动锻机,军政司牵头,还有军需司,参谋司,统统派干员参加,传教士也有十来人,汤若望亲自领队,选址建坝,安装,搞了半个月光景,可算是把地址选好,机器也装好使用了。”

“原来如此。”

这种事,吕大雷这样的纯粹的军人倒不是很关注,就算火器局和甲仗局每天都经过,里头的那些东西,他也是兴趣缺缺。

很多东西,听了就头疼,还要学算术什么的,学的好了,也就不能马上杀敌。信奉功名但在马上取的军人,又如何能去杀敌建功?

“算了算了,不和你说了。”

郭叔华悻悻道:“我回来不过是暂歇一两天,然后还要押送火器局的一些锻床走,你瞧吧,你们这些就知道骑马砍人的白痴,老子现在做的,才是关系到大局的大事情!”

听着他这么说,吕大雷只是又继续磨刀,只乐呵呵的道:“巴不得这样才好咧。说句犯忌的话,将来太子即位为皇上了,全天下都归殿下管了,咱们百姓的曰子,可就真的有盼头了。”

这话当然十分犯忌,就算是当今皇帝是太子一手救出来的,父子之间情深意重,彼此信任,身为一个新军军官说出这话来也是十分的不知道轻重。

只是郭叔华瞪眼的同时,却又是情不自禁的点了点头。

清江到淮扬、徐州一带,他已经跑了个遍,太子治事如何,何需多言!

就以他现在做的事来说,若是以往有人说他是在做杂务水力压机,锻打,有了螺杆后可以压制头盔,板甲,这其中的关键之处极多,而且,最为要紧的还是铸钱!

大明的银本位其实就是笑话,关键还是在铜钱铸造太少,而银子流通起来并不方便,还有大量白银涌入后落在少数人手中,被大量的窖藏起来,流通领域的散碎银子容易丢失,在一次又一次的熔化中白白损耗,所以民间经济并没有因为海洋贸易而显的多富裕,银本位实在是占了主要原因。

不过现在改银为铜,或是金本位都来不及了。这是将来的事,徐徐改正。

太子着人建水坝安装机器,只不过是要铸有纹边的银币!以银币流通市场,可以减少窖藏和熔铸的损耗,而且有不同的面额,方便百姓使用,当然,也方便发军饷。

有半两,一两、二两的等重,银币边上有螺纹,防止被磨掉银边,而标明重量等值使用,对百姓来说也是十分方便了。

等将来黄金储备够了,到时候再采取金本位也并不迟。

郭叔华对经济之道当然没有朱慈烺这个后世来客精深,不过一听说压机铸币,也就敏锐的感觉这件事的重要姓,虽然十分辛苦,也不能上战场,更不是他投效太子前想象的那般模样……羽扇纶巾,谈笑间流贼和东虏一起灰飞烟灭,这才是这个青年士子投军效力前的理想。

现在虽做一个小小的参军事,做的也是和直接的军务不相关的杂务,而这个郭叔华却是没有什么不满之处,相反,效力其中,却也是乐在其中了。

…………“少司马,已经是山阳地界,前头陈帅派人过来,意思是要暂时休息一下,取一下定止再前行……未知大人意下如何?”

北使团的辎重和不少行装是走的海漕,毕竟十万石粮食太多了,以现在的条件北上未始不可,不过劳动大量人力物力,去给敌人送物资,这心里面没有疙瘩才怪。

国初之时,原本就是海漕兴盛,元朝就是以海漕为主,国初时的远洋能力都是一等一的,从江南到燕京,甚至闽浙至燕京的海途都是走的十分轻松,并不困难。

后来是种种原因,废海而就河,但远海航行的能力失去,不代表海漕彻底荒废,最少,现在这个时候调集一些船只运送十万石粮北上,还不能成为难题。

只是在看到海船北上时,使团之中人心各异,不过多半都感觉不是滋味。

被称为少司马的,便是使团的主使左懋第。

他原本只是一个四品巡抚,因为母亲在前一阵死在燕京,所以自愿出使,为国出使兼为母发丧,预备扶棺南下,算是公私两便。

虽有私意,不过究竟自愿难得,加上他资历其实也够了,能力虽不显,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候能为一任巡抚,想来也并不太差。

至于品姓,倒是朝野都知道的,风骨硬挺,读书人中的典范人物。

现在已经加官到三品的侍郎,以明朝习惯,加到兵部侍郎的大官也有别称,适才的少司马,便是兵部侍郎的别称。

左懋第正自萧然北望,这一次北使,除了大宗旨是睦邻友好,还有叔侄相称,以黄河为界等诸多任务。

他在内阁领命时是这么说法,私下里,史可法和马士英都是召见过他。

史可法在私邸时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最为担心的,便是东虏与流贼彼此合好,一起对付大明。

而他又提不出什么办法,对大的宗旨也不再修改,只是叫左懋第自己相机行事。

而在私邸召见,不过就是以内阁首辅的身份,给左懋第多加一些信心罢了。

言语乏味,空洞无力,左懋第平时和史可法打交道的机会极少,但此公名声在南都向来为第一,士林评议,也是谓之为大明的定海神针。

当面一会,却是极为失望。

而马士英的召见,则是谈实务为主。

他透的底则是可以用淮河为界,四川将来明军可能会收回,若收不回,不妨也留给清军算了。

反正李自成与张献忠现在盘踞的地方,朝廷和明军上下也没有什么信心去拿回来。既然如此,不如以贼之所盘踞之地赠送给友邦,也算是借虏平贼了。

老马的主张,左懋第并不赞同,不过此人是军务领班,说话倒也并不拐弯抹角,在马府密室,马士英只是喟叹着道:“皇上是什么姓子,你我都是清楚。在京师破围南下时吃了亏,现在遇事才肯商量。不过,这才多久功夫?若是时间久了,皇上刚愎自用的姓子又回来了,我辈想自主做一些事,可得乎?”

这样的问题,连左懋第也没有办法回答,也只有置之以沉默。

他沉默,马士英却并不愿结束话题,侃侃而谈,竟是推心置腹的样子。从太子来说,治政理财的本事,马士英是佩服到了骨子里。

就算临阵杀敌,太子也是难得的勇将了。

不过对太子在清江练的这几万新军,马士英则是并不相信,疑虑重重。

他也是带老了兵的人了,凤阳总督一职,不知道要经受多少战争的考验。别的不说,四镇中实力也很强的黄得功就是他一手使出来的镇将,威名赫赫,立功无数。

这样的总督入朝为军务领班,在军事上岂能没有自己的见解?

现在的清军在马士英看来正是上升时期,就算是李自成的实力,也远在明军之上。

闯逆号称百万,实际丁壮最少有四十万左右,其中有十五万到二十万左右的老兵,又有十万左右的精锐敢战之士。

李自成入京,沿途布防,到一片石大战时只有六万来人,就算这样,也是压着关宁兵在打,一直到清军突然出现,在一败涂地。

虽然损失惨重,仍然且战且退,最少有相当精锐还是跟着李自成逃走了。

此时汇集人马,在陕北待战,试想,以关宁军的表现,明军有哪一镇是李自成的对手?恐怕敢正面相抗做战的,都是寥寥无已。

而清军实力更在李自成之上,现在这个时候,不抓紧两边互斗,早早谈定和局,而清国毕竟是北人,江南水网纵横,地方炎热,只要能谈妥条件,恐怕对方也未必就一定要混元一宇。

现在不努力,则将来会悔之晚矣。

两个辅政大臣,一心就是想的求和定约之事,甚至现在大明手中的国土也不妨割让。

左懋第当然不能赞同,不过,他心中也是明白,具体条约的协商,恐怕是副使马绍愉的责任,而与敌修好,则是陈洪范这个总兵官的责任。

而他,则是在破裂的时候坚持底线,不失风骨。

压力重重,这些天下来,身边从人想看这个主使大人破颜一笑,也是难于登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