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进宫面圣(1 / 1)

昭和 菩提树下终雨停 1339 字 5个月前

沈南之心不在焉的摸鱼工作,又是一日散值回府。

元瑾见沈南之的脸色忧愁更甚,回房之后关心道:“还是劳役的事?”

沈南之点了点头:“嗯,挖渠造河工程,已经开始征召女子了。”

元瑾闻言也是诧异,熟悉沈南之的性子,只道:“你准备进宫?”

沈南之苦笑道:“本想拉着民部尚书李大人一同,但是李大人并不想麻烦上身,拒绝了。”

元瑾明白了沈南之的言下之意,只是握着沈南之的手道:“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家里有我和娘呢。”

沈南之闻言也是松了一口气,元瑾的认同让自己彻底放下犹疑,决定明日便入宫面圣。

翌日一早,沈南之来到民部之后便向李尚书请假进宫,李雄见沈南之去意已决,也不拦着,只是暗自叹了一口气,还是太年轻啊。

太极殿中,内侍来报:“启禀陛下,民部侍郎沈大人求见。”

皇帝杨广头也没抬,依旧看着公文随口道:“宣。”

沈南之来到太极殿中,见到皇帝立马稽首行礼:“微臣见过陛下,陛下万安。”

杨广看着沈南之,随口说道:“免礼,平身吧。”

沈南之起身立于一方,并未开口。

杨广随手招呼内侍都退下,随后对沈南之笑道:“想说什么就说吧,现在没有别人了。”

沈南之酝酿一番后,注视龙颜:“臣的确有话想说,只是在说之前臣想先问个问题。”

杨广回望沈南之,上下打量一番后回道:“问吧。”

沈南之上前一步,并未行礼,出声问道:“臣想知道,如今,我们的关系是不是只剩下君臣了?”说完这话沈南之心里也有些忐忑,怕触怒龙颜,累及家人。

“一如既往。”杨广并不在意,随口回道。

沈南之却是舒了一口气,还好陛下仍旧念及旧情,当下也是道明来意:“臣来,想请陛下停下挖渠造河一事。”

“哦?你刚刚又用起了“臣”自称,所以你现在是以臣的身份跟朕提议?”杨广面容依旧平静,看不出喜怒。

“回陛下,是的。”沈南之回道。

“朕不允!”杨广随口回了一句,便示意沈南之若是无事可以回去了。

沈南之闻言有些着急,连忙说道:“那…若是南之以同窗身份劝告呢?”

杨广合上公文,看着沈南之若有深意的说道:“哦?依你之见呢?”

沈南之拿出准备好的说辞,尽量委婉的说道:“眼下东都营造已经占用了很多劳役,挖渠造河实在是人手不足。”

“哦?可昨日李雄才跟朕说过,劳役已经征收的差不多了,待钱粮物料一到,随时可以赶工了,并没有出现你说的问题。”杨广道。

“的确如此,可是为了填补劳役数量,征收了很多超龄丁役,和很多女性。”沈南之如实陈述道。

“哦?这又如何?”杨广装作没有听到沈南之突出的重点,接着问道。

“如此一来,对于河南诸郡的民生体系会造成很大影响,甚至耕地都会缺失劳力。如此强征,实为…”沈南之终究还是说不出口那几个字,尽管阶上的是昔日同窗,可毕竟是当今皇帝陛下。

“劳民伤财,是么?”杨广随口说出沈南之未尽之语,并无一丝怒意。

沈南之见此也只得硬着头皮道:“是。”

杨广依旧没有怪罪沈南之,只是轻声问道:“刨去这些因素,你觉得这个运河项目如何?”

“千秋之功,不过……”沈南之此前见过水系施工图,知道单论项目而已,是个绝好的想法,只是,按照如今的工程计划,太费人力。

杨广站了起来,走下台阶,来到太极殿门口,背对沈南之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

沈南之知道这句话,是《史记·蒙恬列传》里的一句话,据说当时秦始皇一统天下,动用了一百五十多万的人口修筑长城。沈南之还记得后面说道: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

只是此时此景,杨广何故提及此事?

见沈南之不言语,杨广转身询问:“你觉得长城怎么样?”

“天下苦秦久矣。”沈南之突然有些明白了杨广的意思,思忖再三后叹息道。

杨广不动声色:“那又如何?当初始皇帝修建长城之初,亦有很多人反对认为不利于国祚长久,始皇帝力排众议坚决要修建长城。天下人都反对那有怎么样?吾所做之事不可逆也,始皇之气魄也!”

沈南之明白,杨广是在借始皇帝的行为为自己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是啊,既然始皇帝可以有这般气魄,杨广亦是结束了几百年割据的大一统皇朝帝王,且如今国力比秦时强的多,杨广自然可以有这气魄。

沈南之陷入沉默,杨广也不催促,又转过身躯看向天外,若有所思。

思忖良久,沈南之唏嘘道:“强秦,二世而亡。”

杨广并没有转身,只是道:“朝代更替而已。”杨广的心中,虽然有始皇帝的魄力,却没有始皇帝的奢望。杨广从来没有像始皇帝一般,希望自己的皇朝可以经久不衰,传承万世。

“我朝之前,三百余年乱世,民不聊生,今刚一统十余年,若是再生乱事?民何为生?”沈南之劝道,自景泰十年南下灭陈,才完成大一统,距今不过十五年。

“不会!即便真生乱事,如今能代隋的只有关陇集团,不足以分裂国祚。”杨广随口回道,说起关陇集团,杨广也是颇为无奈,拿之没有办法,迁都洛阳就是想削弱关陇集团的影响力。

沈南之见杨广心意已决,丝毫没有在乎朝代更替之事,只得退而求其次道:“那可否等东都营建完毕之后在挖渠造河?”期望能缓上一缓工程,也利于民生。

杨广沉默良久,叹息道:“你还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