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穷途末路,公路入徐州(1 / 1)

我给玄德当主公正文卷第五百一十一章穷途末路,公路入徐州王越带着他的一众弟子,乘坐刘俭亲自为他配备的马车,前往肥如县拜见刘俭。

一见面,刘俭顿时一愣。

王越的外貌似乎配不上他天下第一剑客的美名。

说实话,王越的相貌非常的普通,身材也并不高大,而且一脑袋白黑交杂的头发,使他本人显得有些憔悴。

与其说他是名满天下的大剑豪,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在乡里经营小本生意的普通庄稼汉。

不过,只是在短暂的愣神之后,刘俭心中顿时升起了一股欣喜。

他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他要培养的暗部成员,今后所执行的必然都是在各个敌对势力当中刺杀,下毒,或是各种各样的见不得光的任务。

如果这些成员浑身上下都带着一股大剑豪的气息,嗯……那这个组织的成立必然会是失败的。

而王越这种状态,多少就有点儿返璞归真的感觉了。

一个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扔在人堆里,偏偏却让人找不出来……刘俭所需要的就是无数个这样的人。

“王公何来迟也?”

刘俭一边笑着,一边上前攥住了王越的手。

王越闻言苦笑。

“老朽不过一山野之民,一不通军,二不知政,何敢来大将军面前也?今日来此,尚为速也。”

刘俭拉着王越走入了厅堂之中,一边走一边笑道:“我视王公为天下英才,以王公之能,在我帐下足抵百士,公何谦之?”

随后,刘俭又让王越将他的六个弟子召了进来。

这六个弟子皆是王越自幼收养的孤儿,经过王越的一番介绍,刘俭知晓这些人都得到了王越的真传。

只是这六名弟子之中,并没有那个史阿,看来他现在并没有在王越身边学艺。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越的弟子之中,尚有两名女子。

这一点令刘俭很高兴,这说明王越不但能调教男人使剑,而且也能调教女人的武技。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名身怀绝技的女刺客、女情报员的价值和作用,相比于男人要强上太多了。

很多男情报员进不去的地方,做不到的事情,探听不到的情报,刺杀不了的人……换成女人就可以。

没办法,这是性别带给她们天生的优势,大老爷们比不了。

随后,刘俭就置办酒宴,邀请王越和他的六名弟子饮酒。

或许是因为对剑道这方面有要求,王越和他的弟子都不怎么喝。

吃了一会儿之后,刘俭说了自己想将王越聘为教师的想法。

只是当着王越六名弟子的面,刘俭没有直说他请王越做教师,教授学员们剑术是为了什么。

听完刘俭之请,王越捋着自己的须子,微微皱起了眉头。

他似乎隐隐琢磨到了刘俭的用意。

“承蒙大将军错爱,老朽不胜感激,只是老朽想要请问大将军,世间之剑,有正奇两剑,将军手下有士欲习剑,是习正道之剑也,还是习奇剑之道耶?”

刘俭问道:“何为正道之剑?”

王越认真的道:“正剑之道,便犹如铸剑之道,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洒扫,雷公击鼓,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正是!”

“何为奇剑?”

王越没有回答,他只是长长的叹了口气。

随后就见他对身后的六名弟子挥了挥手,道:“汝等厅外等候。”

那六名弟子很是听话,随即拱手告辞,起身走了出去。

六名弟子走下去之后,王越站起身,冲着刘俭长长作揖。

“老朽知大将军之所思,将军既已问到了奇剑之道,那就说明大将军想要让王某人培养的并非是剑客而是……刺客。”

刘俭笑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想请王公助我所教之人,便是这样的人。”

王越轻轻的叹了口气。

好一句深藏功与名啊,形容的真是贴切!

果然是善思之主!

刘俭见王越犹豫,问道:“王公不愿?”

王越很是诚恳的说道:“若是换成十年前,王某人或许不愿,但是现在……士为知己者死,只凭大将军如此重待王某,王某似乎也不能拒绝。”

刘俭站起身,走到了王越身边,他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道:“王公若是不愿,我亦不会强迫,只是王公适才所言错了,刘某让王公助我培养的并不是刺客,而是我大汉的国士。”

“王公这些年一直居于河北,自然知晓俭这些年在河北所布之政,都是为了什么。”

“刘某心中,承载的并非私利,只有我大汉之万民也!”

“只是治理天下,对抗外胡,单一的只有正气,却远远不够。”

“如果能有奇士,以一剑之利而鼎定乾坤,那又为什么要在战场上用万千人的性命去换来这场胜利呢?”

“明明只是一剑之功,却能剩下万人之命,刘某为何又不用这一剑之功也?而偏要去做那一将功成万骨枯之事?”

“王公需知,刘某现在请王公培养之人,虽非剑利士勇之正道豪杰,却也是每挥出一剑,都能救下万人性命的无上国士!”

“敢问王公,此等功业相比于培养正道剑者而言,可壮否?可贵否?可为天下敬仰否?”

这番话虽然有忽悠的嫌疑,但也确实是就事论事,属于大实话。

这就是刘俭厉害的地方,什么样的大实到了他的嘴里,都能被说成高洁之语。

而且这番话将王越的高度一下子就给拔起来了,提升了他对自我的认知定位。

王越活了一大把年纪,现在对于他来说,金银财货,哪怕就是名声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他现在心中缺乏的就是一种被认同感。

毕竟他这个天下第一剑师,他被世人冷落的时间有些太长了。

明明有着偌大的名气,却偏偏不为人所重视。

这种感觉就如有屁放不出来一样,异常的难受。

而现在,刘俭几乎将他拔到了一个圣人的高度上,虽然多少有些故意吹捧之嫌,但人家刘俭说的有道理呀,你让王越如何能不高兴?

自己教的人,一剑就能救万人性命,放眼天下,只怕也没有人能比他王越的教导更有作为了吧?

便是那些自诩为经学圣贤的阀阅之门,又能如何?

他们就是教导出再多的门生故吏又能怎样?

他们能一经救万人吗?

他们坑万人还差不多!

“呵呵呵呵。”

“承蒙大将军这般错爱,王某人又岂能有不为国尽忠,不为天下万民尽力的道理?”

“大将军今后有何吩咐,想让王某人教导哪些人,尽管吩咐。”

“王某人必定用尽心力,纵然是腐朽之木,某也必然要将其雕琢为世之良材也。”

刘俭满意的道:“有王公这一番话,实乃国之大幸,刘某代大汉谢王公了。”

……

……

河北方面,四州平定,并州和幽州繁荣昌盛,异族归汉人所用,劳力激增,一片欣欣向荣。

而关中的天子和董卓正在用兵西凉,力求开创足矣传于后世之功业。

荆州的袁绍正在联合袁遗,积极向蜀中发力,力求将荆州和益州整个连成一片。

而江东的曹操也正在向刘俭学习,大力整顿扬州内务,重用寒门,成立商贸,唯才是举,开垦屯田……同时派人去河北考察,暗中学习河北技术署在黄河沿线所施工的水利技术,积极富民,并准备将矛头对准山越……

可以说,这些人现在都在各自的辖境内努力的治理民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强大民族。

相比于这些人而言,现在唯有一个人正处于迷茫期。

这个人就是袁术。

可怜的袁术,让刘俭、袁绍、曹操轮着番儿的祸害,现在已经成了流浪军,孤家寡人无立锥之地。

他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返回兖州,重振旗鼓。

但是兖州那个地界,对于袁术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去的必要。

那里不但残破,而且久经战乱,还属于各大势力的正中间。

袁术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他再回兖州,早晚就会被朝廷、刘俭或是袁绍、曹操任何一家所灭。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术得到了一个机会。

那就是徐州之地,又再次涌现出了诸多的黄巾军,开始在各郡暴乱。

其实,由于天补均平之说,大汉朝各州各郡现在都不断的在往出冒黄巾叛贼,哪怕是河北那么强盛的地方,也依旧是有最底层的流民集结起来造反,但是都形成不了大的势态,还没怎么样,就被刘俭麾下的精兵猛将给干灭火了。

但是相比于河北和荆州,徐州这地方的黄巾军最近两年闹的就有点儿过于猖獗了。

当然,这也和陶谦在徐州治政不无关系。

陶谦性格刚烈,但是他年纪越来越大了,无论是精神头还是处事能力,都较年轻的时候越发不如。

河北方面被刘俭治理的如同铁桶一般,中原和青州的黄巾残部不敢过去闹,于是他们就把目标定在了徐州。

陶谦本人在徐州经营多年,虽然他手下有一支厉害的丹阳兵,但是却无法在徐州形成集权,他所依仗的,皆是徐州本地的望族高门。

而这些望族高门帮助陶谦整治徐州,那他们所需要的利益自然也要比原先加倍。

而这些利益又从哪儿来呢?自然是从中小豪强身上的利益刮去,毕竟蛋糕就那么大,别人多了几分,旁人就少了几分。

中小豪强的利益被夺取了,那他们的损失又由谁来负责呢?

自然就是最底层的黎庶百姓,就是这么一个人欺负人的道理。

陶谦没有能力整治豪强,于是徐州就处于一种权力在地方四散的局面。

权力在地方四散,那最底层百姓就屡屡反叛,百姓屡屡叛变,陶谦就得不断的派兵镇压,时间一长,徐州就有点儿乱套。

徐州乱的势头过大了,可能就得需要外人过去帮忙镇压叛军。

陶谦昔日就与袁术交厚,如今袁术虽有兵马,但却没有驻扎之地,于是陶谦就有意想让袁术过来帮他平定叛乱。

针对此事,陶谦手下的人却有不同见解。

他们有的人支持陶谦让袁术过来徐州,但有的人却希望陶谦能够找袁绍来。

而且还有人希望陶谦能够找刘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