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慈安太后毫无预兆地杀了个回马枪,载淳先是一愣,毕竟慈安太后一向敦稳持重,绝不会想起一出是一出,这样前脚走后脚马上来的做法并不符合他印象中的慈安太后的做事风格。
想想这一天下来也发生了不少事,先是小喜子来报说太后又替他找了个教夷务的侍读,接着就是他自导自演的那场大闹,其实在载淳觉得这回他的亲额娘也算是无心插柳地为他做了件好事,从他还被所有人称为大阿哥的时候接,他的皇阿玛咸丰皇帝就已经指定了当时的文华殿大学士,现今已经驾鹤西去很多年的祁隽藻作为他的老师,从此之后就是暗无天日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本来还有载澄陪着和他一起同仇敌忾,可他们对先生的“壮举”偏偏又让载澄他爹——恭亲王撞个正着,当场就把载澄拎了回去。只剩下他一个人坚守阵地,孤独地忍受让他欲哭无泪的四书五经和老先生们时不时对他已故的皇阿玛的召唤。
要说他载淳也不是从来都没有过雄心壮志,毕竟十七八岁的少年,正是热血方刚的年纪,如果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八旗子弟,他说不定真能毅然从戎,上阵杀敌,血洒疆场,可偏偏他就不是,如果,他没有一个可以主持大局的母后,他就也可以不管大清是存是亡,自己是死是活,直接跟洋人来硬的,可是偏偏他这个皇帝有名无实。满朝官员们不会把他的决策当成朝廷的命令,外国的使者也不会把他的行为当成大清的态度。
总之,他觉得,他无论投胎成为什么人,似乎都要比现在好点,自此,算是终于明白了他的亲爹为什么沉迷酒色,不思国事,不是国事一思起来就头疼,而是思了也是白搭,他爹那会是受制于洋人和太平天国作乱,他现在是受制于**干政,什么中兴太平说得都挺邪乎,只有他自己知道,不管心态怎么样,从实际行动而言,他这个皇帝和他爹没什么两样,或许,他连他爹都不如,至少他爹想要美女可以派人全国各地四处收罗,而他想要美女,就只能自己亲自出去找。
“皇额娘怎么……来了”载淳对慈安太后笑脸相迎,硬生生将已经到嘴边的“又”字给咽了回去,不管这个“皇额娘”管不管事儿,但好歹是他皇阿玛的正房,有她站在自己这边,自己也不用太受制于人。
载淳注意到,慈安太后的步伐比以往快了许多,连一向风平浪静的脸上都蔓延了不知从何而来的急切。
慈安屏退左右,这才对同治道明来意:“载淳,刚才皇额娘一路上都在想,你这你要是称病下去,你额娘那边固然是拿你没办法,但你这么把自己学业耽误了也终究不是个事儿呀。”
载淳知道慈安太后虽然和自己的生母有诸多矛盾但有一点起码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不能玩物丧志,荒废学业,于是道:“皇额娘,您是多虑了,朕不是已经答应过老师,这几日虽不去上书房,也会自己在养心殿潜心学习,断不会荒废。”
慈安太后看着载淳长大,对载淳的了解绝不亚于慈禧,这么些年来,虽然身处深宫,但也不是不问外事,载淳的行踪,她知道的是清清楚楚,方才见载淳那么干干脆脆地就跟李鸿藻推掉了他的所有课时,老早就猜到了载淳的心思,只是毕竟不是亲生母子,这些事她也不好挑明,只得和载淳剑走偏锋:“皇额娘不是担心你自己不用功读书,只是你亲政大典在即,就这么称病耗着,这让外臣们怎么想?”
载淳心里对慈安的理由极为不屑,外臣是从来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现在倒要他反过来照顾他们的感情,凭什么呀,但这种要“我为人人必须人人先为我”的思想在慈安太后听来,无异于是光明正大地说“你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不但大逆不道,而且天下当诛,自然也不言明:“皇额娘,您也不是不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朕想让天下归心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朕为夷务所害,不过就是须臾之事,如此一来,不是因小失大吗?”
“皇上大可不必这么想。”慈安太后没有丝毫所动,这本就是她此行的目的所在,她一直以来是相信的载淳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不管是凭她的直觉,还是她一直以来所希望的。“那个沈哲,跟皇上同岁,人哀家也见过,倒是个真心想有所作为,报效大清的人,说不定会与皇上一见如故,日后成为皇上的左膀右臂。”
载淳正在心里策划明日出宫的行程,听慈安太后此言,差点没被自己的口水呛死,他这个皇额娘是不是也太理想主义了一点,那个姓沈的明显天生就是西太后一边的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皇额娘,那个姓沈的,他是私自出国,崇洋媚外,现在还要来教朕夷务,这种人,还有救吗?”
“皇上别这么说。”慈安有种天生的母性,只要是十几岁的孩子,她都认为有教无类“都是一般岁数的人,当年载澄来的给你伴读的时候你开始不也是不乐意的,后来怎么样?这个沈哲,也是中过举的,就是在国外,不是也只呆了两年,这么着吧,明儿你称病就成病了,皇额娘把他宣进来聊聊,若是有变换余地那对皇上岂不是一件好事。”
载淳无奈,他也想过有一番成就,但是国家成了这个样子,他苦苦思索了许久是在发现不了回旋余地,他对他的前途早就死心了,也早就认了这个亡国之君的命,不需要励精图治,更不需要什么左右手,但却不好弗慈安太后的心意,只得答应下来,反正不误他明天的“正事”就可以了。
沈哲在上书房候了半晌的功夫,才听匆匆赶来的一位不知名的公公前来传报,说是皇帝昨晚上着了凉,今日偶感风寒,这话听着分外耳熟,他仔细一想,“偶感风寒”一词岂不是“朕今日不高兴了”的另一种说法。
他苦笑,又无奈也有自嘲,自己的计划实在是太乐观,本来想着见到了这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的面,他一定有把握让说服同治皇帝,将这个少年天子推向这个帝国真正的顶端,但是千算万算,见面的说辞都已经精算到哪里改停顿,哪里该向同治投去坚定的目光,哪里该语气亢奋调动情绪,可是偏偏就没有算到,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清十二帝中最不靠谱的同治,清王朝的“朱厚照”,任你准备的说辞多有说服力,人家这个皇帝就算再没有实权,也总有权利不来见你。
沈哲悻悻地往回走,这么一来似乎是有点麻烦了,远的不说,近的就有他鼓动章云平去办厂,头一天下午还信誓旦旦地跟人家保证,不出半年一定让他的工厂合理合法,现在看来似乎希望渺茫,慈禧太后的懿旨又如何,如果同治他坚持违抗旨意,谁也不能说他什么,现在正将自己的战略重点放在拉近与同治皇帝关系的慈禧也难以为了这么点儿小事就跟自己的亲儿子过不去。
要让章云平别去办厂,他也难以再给他指明一条路径,况且这个时代发展很快,他这边拖延一天就是一片市场的失去,他这边拖延一个月,说不定他手上那份图纸也成了老掉牙的淘汰产品。
若是不在中央势力控制较严的北方城市,将工厂移到广东、福建或是湖北无异于要直接与英国抢占市场,别说清政府定然要插手干预,凭章云平自己八成也没有在强大完善的英美势力中间夹缝求生的能力,民族资产阶级到底还是来得薄弱。
让章云平把工厂移到直隶,的确是一个可行之处,又不档英国人的路,也有充足的劳动力,他或许可以去和李鸿章商量商量给开个后门儿。但转念一想,这也不行,这若是跟李鸿章一说,人家就有得想了,大可以说你小子胳膊肘往外拐,有了好东西不先献给你干爹反而照顾兄弟先。
一时间也没什么对策,只得打算回去之后再从长计议,指望那说不定就有灵光一闪。
果然,好奇心是个杀人的利器,他昨晚上就不该注意到什么“芸子”,就算注意到了也不该跟着她,就算跟着她了也不该跟进那家破店。
他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一切安好,他一什么都明白了,都没轮上他的心理作用产生影响,命运直接发生转变,什么事情都开始自动偏离他的预计的轨迹。
沈哲一路上心中都是七上八下,往后的路何去何从,是不是得要重新规划,规划了有没有用,他突然一点底儿都没有,要不然自己也急流勇退算了,做个小生意什么的,或者就老老实实的写几本书,翻译几本外国著作什么的著书立说,说不定混得好了,过个二十、三十年之后,这个世界的后人们还能给他个“中国近代思想之父”或者“中国的福泽裕吉”之类的称号,好歹人立于世上不能干实事还是能喊口号的吧。
但是路一转弯,他看见自己的影子,又特瞧不起自己,想想这算什么事,别说他现在还有点后来人的优势,就算这些优势都没有了,他沈哲那点比这些读圣贤书读了十几二十年的人差了,他凭什么就得退不可?天下财多,能者取而用之,天下民众,能者养而牧之,这本来就是天理,他自诩能者自然可以用,可以牧。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讲,他的确不是个属于这样一个时代的人。
他纠结来纠结去,就差自己跟自己打起来,不过此时养心殿里也有个人同样惴惴不安。
养心殿在不到十二个时辰之内,接见同一个人三次,这还是自大清开朝以来都从没有过的事,沈哲被莫名其妙带到养心殿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无意之间享受到了这样一位殊荣。只看见了这次的排场可是大不如昨天的时候,龙椅上仍然空空荡荡不说,连龙椅两侧都少了两位皇叔的身影,就连垂帘听政的人员都被“裁减”了一半。
慈安太后出身高贵,自小家教言明得很,家境也富裕,从来用不着她为了生计抛头露面,从性格上她也远没有慈禧那么“奔放”,就算是私下的召见,也非得借着这东暖阁的一帘黄纱,愣是得弄出点儿氛围。让沈哲觉得,见这位敦厚的慈安,比见慈禧还紧张。
下跪请安,平身谢恩。他本来觉得还挺好玩,但两天来的频率让他已经感到毫无新意以至于无聊,他到底还是个,古代人司空见惯的问候,对他来说无疑成为了枷锁。
“沈卿家在京城还没个落脚的地方吧?”慈安太后倒是个会打温情牌的人,以上来就旁事不问,直奔衣、食、住、行。
如果跪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刚刚经过数十年寒窗苦读终于金榜题名,从小到大都挺缺爱的新进官员,方受朝廷提携,如蒙大恩,这会儿又被高高在上的慈安太后这么一嘘寒问暖,还不当场感激涕零,立誓肝脑涂地。
可沈哲也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到大这种事情他见得多了,中学的时候校长有事没事陪着教育局领导“下基层”,大学的时候,市领导也喜欢去他们食堂,图书馆之类的地方坐坐,跟他们这些大国小民交流交流感情,问问学校的床软不软,学校的饭香不香,但通常这种文化们什么实际效用,走过路过,一切如旧。这种上级对下级的关心在他的心里早已不能涌起一点儿涟漪。
“奴才现住安徽会馆,一切安好,谢母后皇太后挂念。”
沈哲的表现显然不在慈安太后的意料之中,她本来想着这小子这刚刚才谋到一个像点样的官职,怎么也不能练就到荣宠不惊,难道这小子跟洋人打交道的次数太多,这心中早已没有“信”字可言,还是慈禧那边诓了他一次又一次,现在这小子当她的话是干打雷不下雨,慈安太后顿时警觉,这可不行,大清的威信她可一定得树立,忙说:“沈卿家长期在京城任职,一直住在会馆怎么行?这样吧,哀家替皇上做回主,怀德——”慈安嘱咐自己的心腹太监“把这件事吩咐下去,说是哀家的旨意,在京城里找出合适的住处,哀家要赏给沈卿家作府邸。”
怀德得令,半刻也不敢耽误,一路小跑就去传令。
沈哲听到这个恨不得立刻就能到手的赏赐,第一个反应是,这回赚了,不管房子济不济,好歹那也必然是个内环,说不定十几万一平米的地价。但马上反应过来现在不是自己算房价升值空间的时候,慈安太后这么做不但是意图收买他,根本就是在断他后路,最终逼着他不得不站在慈安太后这一边,暂且不说他现在还难以拿捏准确,这个慈安太后是否如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无为而治,与世无争,是一心一意作为同治皇帝坚实的后盾存在,还是另外有自己的打算,就是慈安太后日后一定会跟他站在同一条阵线,他也不能现在就让慈禧明白地看到他沈哲这么快就倒戈。
“母后皇太后太后恕罪,太后的赏赐奴才不敢收。”
慈安太后在帘内竖起柳眉:“哀家好意为之,沈卿家何出此言?”
沈哲冷笑,心道您老人家想的不就是这出吗,装什么傻呀:“太后娘娘,恕奴才直言,奴才若是接了您的赏赐,前程也好,或者是性命也好,大概都是过不了今晚的,太后娘娘这不是要给奴才赏赐,这是要奴才的命。”
这番话,并不是他一时冲动,他仔细思索过,如果慈安太后是个明白人,那他把话说得直白到了这份上,慈安太后应该可以明白,就算他有心帮他,现在也绝对不是时候,而慈安太后大概也不会记在心上,如果她不是传言中的那般敦厚,那他也不用太给面子,慈安太后反正也没什么实权,况且在这个两宫太后已经初步产生了些对峙苗头的时候,就算慈安太后真的想把他怎么样,慈禧也一定会力保他,所以这些话,他还是说明白的好。
沈哲的回答算是一针见血,一时间慈安太后竟然无言以对。太后到底是太后,整个养心殿东暖阁随着慈安的沉默,瞬间静得让人不敢呼吸,就这么持续了一盏茶的功夫,才叹了一口气,纵然有好涵养,此时语气中也有些许怨气,连对慈禧的称呼都不经意间变成了先帝咸丰在世时的叫法:
“亏得懿妃妹妹的确是好本事,要么皇上年幼继承大统,我们这孤儿寡母的,又有何能耐让海内安泰,令满朝文武俯首帖耳,连沈卿家这般年纪,就这么快审度清楚形势。”
沈哲暗自摇头,女人的战争,他才不会傻乎乎地卷进去:“天下皆知,圣母皇太后以才牧臣,母后皇太后以德服众,由此内臣外服,四海安康,方有我大清今日中兴之态。”
慈安太后冷哼了一声:“如此,沈卿家为何不敢受哀家的赏赐?”太后有意将那个“敢”字咬得特别重,就怕沈哲听不出她的意思——你沈哲能在慈禧那儿吃那晚饭,怎么就不能领这母后皇太后的情。说到底还不是你沈哲在见风使舵,说好听了了是明哲保身,说难听了就是趋炎附势。
沈哲自然听明白慈安太后是在冷嘲热讽,但他现在也没打算和慈安太后建立什么交情,仍然是装傻充愣着应付:“奴才无功受赏,恐为满朝文武所不齿,日后同朝为官,也难以仰仗朝中前辈提点,提携……”
慈安太后未等他说完就平静地打断他:“沈卿家刚才说的,哀家不是要赏赐你,而是要了你的命,沈卿家出身官宦,家世为内外朝臣景仰,哀家以为,这能取你性命的,恐怕不是满朝文武中的一员吧?”
沈哲看慈安太后的话已经说到了这份上,索性开诚布公,不再打算为自己辩解,本来人在这个世上的首要任务不是功名利禄而应该是活下去,总而言之,在他的自由没被侵犯,爱情也没有出现的时候,这“生命”仍然还是唯一“诚可贵”的东西,别说他还没有把当朝圣上——同治皇帝当空气的打算,就算是他一心一意向慈禧太后的势力实行“一边倒”政策那也完全是他履行自己的自主权利,没侵犯着谁的合法权益,这外人怎么也管不着吧。
“太后,奴才才疏学浅,暂时怕是难以担当圣上和太后的众望,但是好歹也想当个识时务的‘俊杰’,不求光耀门楣,但保全姓名,不拖累父兄叔伯,则于愿足矣。”
沈哲说这话时,也将这“暂时”二字吐得是字正腔圆,尤为突出,毕竟他的宝至始至终还是压在年轻的同治皇帝身上而非慈禧太后。他还不想让慈安太后觉得,慈禧一方是他认定的出路,无从更改
慈安太后似乎没有注意到沈哲那个“暂时”的深意,怀柔不成,立刻转变了战术,沈哲低着头,却隐隐约约看见黄色纱帘的后面慈安太后的手正在暗自攥紧,他几乎都能听见慈安太后华丽的指甲套划破绸缎坐垫的声音,一时间心里也难以抑制地涌起淡淡的恐惧,毕竟他还根本就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慈安太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沈哲还没来得及多想,就已经听到慈安太后已经略显严厉的声音:“沈卿家,你是个痛快人,有些话哀家也不放与你直言。对于圣母皇太后决定引你为‘侍读’一事。哀家并不赞成。”慈安太后说“不赞成”这三个字的时候,一字一顿,似乎并不是说给沈哲听的,而是更希望这个声音可以穿透层层宫墙,清晰地传到储秀宫里,让那个高高在上到几乎飞扬跋扈、独断专行的女人,听见她这个曾经的正宫娘娘对一个嫔妃的愤怒。
慈安太后也觉得自己稍微有点失态,停顿了一下,语气也稍微缓和了点,虽然是要软的已经用过,现在是在给这小子用硬的,但到底慈安太后召见沈哲的首要目的,仍然是招安,不是树敌:“沈卿家不要误会,哀家并不是不认可沈卿家的才华,也不是有意针对沈卿家,只是,这搞夷务,办办工厂,添添甲兵,这是要拒敌于国门之外,哀家不是不明白,也不是不支持,沈卿家与六王爷此次可以与英吉利订立同盟换得大清太平安宁,哀家亦是欣慰至极,可是我大清和英吉利虽是同盟却非宗藩之国,与各个夷国往来平等并无尊卑,皇上乃九五至尊,屈尊学习夷务,实属我大清自降身价,为各国耻笑,哀家决计不会答应。”
沈哲一听就莫名涌上来一股怒火,他这回算是找到害自己计划错乱的罪魁祸首是谁了,原来就是这个慈安太后,本来年轻人肯定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况且凭北京城里那些传闻也表明,同治皇帝本人不但不是循规蹈矩的人,还明显比同龄人来得不安分得多,这对于此时最新的西洋,不会一点兴趣也没有吧,可偏偏人家同治好像真的是在这方面清高得很,原来是有这位家教严明的嫡母言传身教。她老人家觉得学习夷务屈尊是吧,那签订《北京条约》屈不屈尊,被日本一区区岛国一下子要去了两亿两白银屈不屈尊,皇帝、太后被八国联军赶到西安,承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又是不是屈尊。当然按照正常情况,这些事情有些她慈安太后看得到,有些她有幸看不着。但是在沈哲看来,慈安太后作为一个生在大清威加海内只是的贵族子女来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刺激都不够的话,还想要烧什么才能算满意呢?
“太后娘娘,奴才以为,皇上学习洋务,并非损害我大清尊严,对百姓而言,皇上是励精图治的典范,对于西洋各国而言,不但展现了我大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还显示了圣上与列国友好往来的诚意,奴才愚笨,是在不知,此等效用,与我大清国格,究竟何害之有?”
慈安太后听到海纳百川之气度的时候还觉得挺靠谱,但往后,就不对了,什么叫向西洋各国彰显我大清与列国友好往来的诚意呀,在慈安太后的心中,或多或少依然存在着些许天朝大国的骄傲和自尊,在她看来,大清与列国友好往来,那是大清给他们面子,现在这个沈哲的理论倒是有趣了,哪里有施舍还要向被施舍人展示自己诚意的道理。这一个“瑕疵”一经发现,顿时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沈哲的一番话在慈安太后的耳中刹那间是体无完肤,皇上学习夷务那叫树立励精图治的典范吗,那是教导天下百姓和皇帝一起玩物丧志!还有那个什么“洋务”这个被英国人硬扣上的一个“洋”字,这位沈大人叫得还挺顺口的,这才出了一次国,要是多出去几次,还不得把胳膊肘给拐折了。
“沈卿家,当年兴办洋务工厂的时候,沈卿家的义父,李鸿章李中堂大人也是跟哀家保证过的,说是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今你说,皇上乃天子,其一言一行,就是国本,国体。如今要皇上学习夷务,难道还是‘中学为体’吗?”
慈安太后看出沈哲似乎是不惧她,立刻搬出了李鸿章来压他一压,想来,这沈哲是个聪明人,再怎么样也不会敢反驳他义父的言论。
可沈哲偏偏是属泥鳅的,李鸿章的话那是“金科玉律”他不能更改当然也不能反驳,但这不带表旁边就没有他可以钻的空子。
“圣母皇太后恕罪,奴才以为皇上言行,难以为一国之本,大清之体。”
慈安太后听见这话,先是一惊,惊了片刻之后,才想起来发怒。从沈哲开始说第一句话开始,慈安太后就已经知道自己低估了这个和同治皇帝同岁的少年,也明白此次招安的败局自己已经注定了一半,沈哲是出国开国眼界的人,不是她的“大场面”可以镇得住的,但真是不看不知道,他不把慈安这个东太后放在眼里就算了,竟然对皇权都胆敢公然蔑视,想来,当年在金田村造反的太平天国的头领洪秀全对大清皇室的态度,那也就不过如此了,这个小子是想要造反吗?
慈安太后几近要拍案而起:“沈哲,你这是大不敬!”
沈哲见慈安太后盛怒,却也从容淡定,语气仍然是不慌不忙,低着头虽是表示尊敬,但整体的感觉,却让人觉着像是连正眼都不想瞧着太后一下:“母后皇太后请息怒,奴才并非是对皇上不敬。”
慈安太后沉默不语,帘外刮进来的冷风终于让她冷静了下来,现在就算是她立刻下旨将沈哲拉出去斩了,慈禧也会立刻前来“造次七级浮屠”,况且这东暖阁内,左右太监宫人都被她屏退,并没有人能来证明沈哲是说过那些大逆不道之言的,这个少年现在也算是慈禧身边的半个红人,而且他不像安德海是个无依无靠的太监,想杀就杀,他牵连这恭亲王,醇亲王,洋务派的中流砥柱李鸿章和左宗棠甚至还有一部分的清流派,情况向他当年私自出国的时候一样,总之还是那么句话,这个人,她动不得。
沈哲也没有要等慈安太后批准的意思,大大方方地开始为自己辩解。“奴才以为,若说皇上的一言一行,即是国本,国体,那么当年先帝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际避走热河,京城只留六王爷代以抚局,与英吉利和法兰西的代表周旋,几近无主,但大清百姓难道就会热认为这就是大清将天下拱手相赠吗?若是如此,为何当时北京城内,无一家一户,卷席以归外夷?奴才以为,那是因为我大清之民并不想让江山破碎,大清亡国,大好河山落入外夷之手。所以当年在广州,即便是朝廷军队龟缩不出,亦有三元里民众痛击英夷。奴才并不是想对先帝不敬,只是想向太后证明,我大清之体,在人心,不在圣上。义父当年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意在于,百姓中华之魂不变,乃是华魂洋才也。”
慈安太后自小读圣贤书,自然也知道一个国家“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沈哲将咸丰作为一个反面案例,慈安心中虽有些膈应,但也无从反驳,自她嫁给咸丰那天就看穿了他的懦弱秉性,只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认了罢了,并不是她什么都不说,就代表她对咸丰的做法都认同。
反而是沈哲刚刚一副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状态,让她觉得这个年轻人还真有几分唐代名臣——魏征的风骨,将他收编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国体在民她能接受,只是那到底是一些他从小就被告知是雕虫小计的东西,她虽听说过康熙帝也喜欢这些西洋的东西,但是人家那是作为娱乐,闲暇功夫拾到两下而已,有没有当成正事儿来做,不由重重叹了口气:“这夷务啊……”
沈哲敏锐地听出了慈安太后叹气背后的意思。正琢磨着接下来自己该怎么表现,却听见养心殿后的佛堂里传出诵经的声音,猛然灵光一闪。
“奴才敢问母后皇太后,您认为皇上是否可以阅读佛经,学习佛法呢?”
沈哲知道,虽然满清贵族是信奉萨满教的,但“佛”在紫禁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紫禁城里,不但和生活区相隔,仿照深山古刹的佛寺有雨花楼,吉云楼,宝箱楼,咸若馆等,在**之内,每个妃嫔的寝宫里都少不了自己的佛堂,尤其是清朝的最后几个皇帝都是短命的主儿,妃嫔们二十岁上下就成了孤家寡人,独身个三四十年的在**里不在少数,这些皇帝们留下的年轻的寡妇们,在这深深不知深几许的紫禁城里,除了青烟佛像,大概也无所慰藉自己的孤独。
慈安太后平时跟官员打交道的机会少,实战经验自然不及慈禧,见沈哲一问,想也不想一下儿,就直接进了套儿。
“佛法博大精深,普度众生,皇上研习之未尝不可。”
“然而佛法,也并不是自华夏本土生之,而是由印度传播而来,这严格来说,应该也在这‘夷务’之列,皇上研习佛法,太后娘娘就不怕我大清屈尊于天竺了吗?”
慈安太后没想到沈哲留着这手,此招一出,倒有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味道,方才慈安太后欲以李鸿章制约沈哲,可是不但没制住,反而现在让别人以释迦牟尼反击。
她是信佛的人,这沈哲反驳李鸿章不打紧,李鸿章那毕竟是人,可是如来佛祖那是神,就连唐朝的武则天也只敢冒充他“弟弟”——弥勒佛转世,慈安太后又在大的胆子也不敢诋毁神祗。但是沈哲的话他要找不到任何可以加以利用的破绽,只得含含糊糊地敷衍:“佛法慈悲为怀,虽然是外国传入,然其利国利民,即使是举国信之,敬之也无伤大雅。”
沈哲暗自一笑,他等的,就是这句话了:“母后皇太后太后英明,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无论本土而生,还是境外而来,均应一视同仁,不分伯仲。夫‘夷务’者,其船坚炮利,所向披靡,内能平乱,外能拒敌千里之外,是以强国;其技艺精,吾十人劳作一日不及英吉利、法兰西之人劳作半日之收效,吾等今日学之意在使百姓富足,天下安泰;如今我大清门户大开,广交各国,已成定局,圣上习以夷务,意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为使君明也。夷务者,强国、富民、明君,利国利民与否,请太后明鉴。”
慈安太后内心复杂,一方面她可定夷务可以强国富民,甚至有利于皇帝治理天下,安定四海,而另一方面,她并不像放弃自己的初衷,更准确地说,她不想和这个少年的首次交锋就败下阵来。
“夫夷人烧我宫室,辱我大清列祖列宗,此仇不可忘!”
“太后娘娘,奴才以为,夷人之所以可辱我大清列祖列宗,仰仗的,是其国富民强,船坚炮利,我大清若要学习前耻,不复受辱,唯有研习洋务。”
“哀家说过了,兴办工厂,于同文馆添加夷务课时,哀家并不反对。”
“母后皇太后可曾听说图建佛寺,不习佛性,不研佛经,也算得上是礼佛吗?佛法也好,洋务也好,后事不可知也,夫南北朝时,世人亦难知佛法之贵,而周武帝当年灭佛沙僧,仍徒增后世唾骂,若今圣上因私心而不习外务,至大清复受前辱,太后娘娘就不担心,今日对周武帝的诟病,他日亦会现于圣上之身。”
慈安太后哑口无言,不知再作何应答,而谁也没有注意到,养心殿正殿,一个一直伫立在东暖阁外探听殿内一举一动的身影,微微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