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以现在的观念看,那《西游记》是奇幻小说,《红楼梦》是家族变迁和爱情故事,《水浒》是江湖传奇,《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了。

这中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故事极多,演义也不在少数,三国演义能在其中出类拔萃,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演义本是由说书人创造,如早期的平话,早期三国故事就极多,之后渐渐由人整理组成一部演义,目前认为集大成者是罗贯中,后期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我们目前看到的多为毛本,这次评论的版本也是毛本。

现在流行快餐小说,有前三页就要吸引读者眼球,否则就看不下去的说法,这有说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耐烦看拖沓故事的关系,所以现在的小说要求一开始就是高cháo,让人一看就要有阅读的兴趣。

其实,这开章就要吸引人,其实根本就是小说进化的关系。小说是何物?说句大白话就是讲故事,而小说好看不好看,关键就看你讲故事的手段如何。而且当年写小说的包括说评书的,写剧本的,他们的生存压力可一点也不比现代的商业作家来的轻松,至少没版税拿,至于周边产品的收入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假如故事不吸引人,没人来听来看,饿肚子的可是自己,其中说书的压力首当其冲,这靠嘴皮子吃饭,也不是那么好过的,纵使古人闲空,可也没兴趣听一堆索然无味的废话。所以说书的讲究隔几段一个高cháo,讲究卖关子抖包袱,比如章回小说最出名的那句且听下文分解,就是说书的卖关子留下的毛病,这后面重要,那开端更是重要了,古人讲究文章是虎头猪肚豹尾,这开头是一本小说的关键。

三国作为自评书变化而来,又几经罗毛等人的编写修改,当真可称得上是近代演义的顶尖之作。

三国开头先以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开头,这与文章最后的一段文相同,都是点这三国英雄史话,这也是大多数演义的通常形式。

而正文一开始先说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再交代一段三国之前的历史,这也是通常演义的做法,这古代演义有这一大毛病,说古说古,就真的从古至今说了一遍,这三国演义说古的那段话: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总共54字,比起一些演义大段大段讲这古代前朝的故事,那是简要的多了。

自然,大多数演义说这前朝旧事,也不是没有由头,大都是说前朝的一些事因果报应影响到书中说的那朝故事,比如水浒也特意拿出一章来说那一百零八魔王下凡的起因,而三国也有这样的故事:

三国起初一些版本就是说韩信死后含冤告状,结果阎王断案,汉高祖转世为汉献帝,韩信为曹cāo,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三人分汉家江山,以示因果报应。这故事一来经不起推敲,二来和三国故事的主旨相差太远,事实上大多数的演义采用的前文虽然都会讲一段前因,但是对于正文都影响不大,反而影响阅读效果。后来的三国演义就没有采用这种前因的写文,而是马上转入正文,直接把故事正正经经的说下去,入题甚快,不可说这便是罗毛等人高于当时其他演义小说作者之处。

演义以三国为题,则开章便将奠造三国的几位英雄便写进去了,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便写了刘关张三雄结义,又在之后引出了曹cāo,而第二回没多久则三国另一方东吴的初始者孙坚也出现了,三国之中先是蜀汉,再是曹魏,最后才是孙吴,或许开章这三者的先后出场次序便说明了在演义中这三国的地位吧。

所谓故事,其浅者只是让大家记住有这么一个故事,ri后谈起,便说这故事好看或不好看,若问之哪里好看,便要想得一些,再答道:情节曲折四字。自然,能有如此评价也算不错了。其深者则大家不单记得好看,还能借由这故事将其中人物都记在心头,正如那画画浅者为匠,所画为工整形象,但是没有神韵。而画画深者为师,所画便如那般说:“就好象画中的人活过来一般。”而故事说的好便是让读者为自己所刻画的人物倾倒,为之欢喜而欢喜,为之悲伤而悲伤,好比那书中人物便是在自己身边一般。

而《三国演义》中则是诸多此类人物,且不说那主角诸葛亮曹cāo关羽等人,便是用那几章刻画而来的如吕布,貂禅,太史慈,陆逊,郭嘉等英雄美女好汉良将谋臣便是拥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整篇的三国便是以这众多的人物支撑起来的。

三国演义以蜀汉为中心,尤其是诸葛亮一出,这演义全盘偏向于这位千古名相,这或许有悖于当时的真实历史。但是若从故事角度来说,选择以蜀汉为中心乃是最佳,蜀汉之开创者刘备前半生颠倒流离,后半生稍得扬眉便遭重创,郁郁而终,而诸葛亮自出山起便带着一种违背天命的sè彩,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几度北伐,最终命丧五丈原,其弟子姜维继承遗志,在最后关头还不忘恢复汉室,最终惨死乱刀之下,外加关羽水淹七军之后便是败走麦城,张飞被小人害死,整个蜀汉历史便是一种曲折悲凉的英雄挽歌。(而且蜀汉政权的主要人物本身形象就比其他两国要好。)正是这样的条件使得作者将蜀汉作为最重要的主线来描写,在描写之中,作者又刻意加强了这种悲剧sè彩,如几番司马家族的人都在生死关头得以安全,这更加深了一种悲哀的气氛,蜀汉乃是用人谋与天斗。

颇有趣的,四大名著中除神怪小说西游记算是一个大团圆的完满结局外,其他三本总体上的结局都是悲剧,而古代西方戏剧也不乏这类英雄的悲剧史诗,如《奥赛罗》、《李尔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等,仿佛英雄便是和悲剧关联起来,尤其是背景宏大的故事尤其如此。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并非三国的真实缔造者和君王,而是两位,一文一武,武者关羽关帝君也,他在三国演义创作的那个时期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演义只是将他的形象再加深一步而已。作者真正将心血贯注进去的是那位千古名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诸葛亮,在作者眼里,诸葛亮就是众多历代儒家士大夫的缩影,忠诚,智慧,坚韧,公正,诸葛亮就等于是作者的理想一般,他的光芒自他出现在演义的那一刻起,便无人可以取代了,他是整本书的魂。

自然,为了诸葛亮关羽这两位书中之魂,刘备等其他蜀汉英雄们也不得不在演义中委屈一下了,众多的事迹被转嫁到文武两圣身上。

演义以历史为本,这使得大家看上去更有一丝代入感,比如历史上的那些战役,三国历史虽短,但是战事颇密,尤其是罗和毛的文笔甚佳,将三国那种种战役描写的jing彩之极,尤其是那计策,可说是三十六计的战例说明。据说三国演义在明末女真族时,就当兵书一般看的,可见颇有独到之处。现代ri本也受三国演义影响甚重,甚至将三国演义称为三国志。

但是也是因为以历史为本,不得不受到了历史的限制,而作者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改动部分历史,使得有部分内容前后矛盾,这可说是历史小说不可奈何的地方。

不过最苦恼的莫过于将三国演义等同于三国志这样真正的历史吧,自然,这或许也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三国演义的成功,罗毛等人应该为之而自豪了。

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三国演义说的虽然只是短短百年故事,但是其事在中国历史甚或世界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影子,那作者何尝不是借三国在说自己朝代的故事。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在下童年便看了三国水浒,现在也没几根白发,只是前段ri子再翻三国,颇多感悟,便写下这三国随章侃,每章都侃侃说说,一家之言,望各位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