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君子之道(求推荐,求收藏!)(1 / 1)

更新时间:2012-08-01

自打那次李承乾过府之后,每三五日,李承乾便要到杜府来一次向杜睿请教,执礼甚恭,让杜睿不禁一阵暴寒,一想到一国储君,当朝太子,未来的君王每次来,都要向他躬身拜望,杜睿便是苦笑不已,最后在杜睿的坚持之下,两个人开始以兄弟相称。

随着日渐熟稔,李承乾来得更加勤快了,有时天刚亮,李承乾便到了,看着杜睿教杜平生习武,见猎心喜之下,李承乾便也吵着要学,他随时天家贵胄,却不娇揉造作,性子更是和杜睿相合,久而久之,两人更成了密友。

每日里,李承乾跟着杜睿习武论文,一同研习治国之道,李承乾也是大为长进,太宗皇帝见了,也是欣喜不已,对于长子,他还是有着很深期待的,总想着自己手中的这个王朝,能在李承乾的手上继续昌盛下去,所以一直以来,他对李承乾的要求都颇为严格,于东宫教习的选择上,也是破费脑筋,却不想那些老夫子没能将李承乾教导出来,倒是杜睿这个少年人,将李承乾逐步导入正途。

杜睿对于李承乾,也不是一味的言传身教,讲那些空洞的大道理,他只是不断的用自身的一些行为来引导李承乾,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而李承乾也是虚心,这点他倒是继承了太宗皇帝虚怀若谷的性子,而且毕竟是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的血脉,再加上从小就聪明伶俐,倒也悟性颇佳,时常还能举一反三,让杜睿也是欣喜。

这一日,李承乾又是早早便到了,这些时日他每日必到,杜贵得了杜睿的吩咐,对于李承乾到访,也不用通报,这杜府之内,除却后宅,其余地方,李承乾畅通无阻。

“承明!承明!”

李承乾一边朝着平日杜睿习武的庭院走,一边喊着杜睿的表字,杜睿年幼,尚没有到加冠的年纪,但杜如晦早逝,他又被杜构兄弟赶出了莱国公府,自是不会有人记得他加冠的事情,所以杜睿便给自己加了一个表字一一承明!言外之意,就是继承杜克明,杜如晦虽然不是一个好父亲,但却是一个治国的良臣,杜睿给自己取这样的表字,也有激励自己的意思。

杜睿正指导杜平生习武,见李承乾到了,擦了把汗,笑道:“秦兄今日来的还是这般早!”

李承乾痒怒道:“怎的!?承明不欢迎为兄!”

李承乾自幼便被当今太上皇养在身边,对于那些堂兄弟,比自家的亲兄弟还要熟悉的多,然而玄武门之后,那些堂兄弟一夜之间全都没了,而重新回到父母身边之后,对那些亲兄弟有怎么都亲近不起来,到了如今他身为东宫太子,更是成了那几个兄弟的眼中钉,所以对于兄弟之情,长这么大李承乾也没能感受到多少,自打认识了杜睿之后,李承乾方才感觉到了那种真挚的,无需防备的兄弟之情,所以更是倍加珍惜。

杜睿笑道:“哪能呢!兄长稍等便可,等小弟去换了衣服,再来相陪!”

杜睿简单的洗漱了一下,换了干净衣物,待到了前厅之时,正看见李承乾站着看他前几天写的,昨日刚刚装裱好的一副字,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不过如今距离周敦颐出生,还有数百年的时间,这原文作者,自然而言,便被安到了杜睿的身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武德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李承乾念着,突然转身看了杜睿一眼,赞道:“承明贤弟果然好品性!”

杜睿也知道生在这个年代,如果想要闻名于世的话,他那个文学大盗是坐定了,闻言却也不觉得怎么样,笑道:“兄长谬赞了。”

李承乾笑道:“贤弟既然这般喜欢莲花,怎的这府中却不见!”

杜睿闻言,知道李承乾是故意打趣他,便道:“爱恋,即爱君子之德也!”

李承乾闻言,心中不禁大为感佩,转头又看着那副字,不禁奇道:“贤弟这副字,不知用的是什么笔法,为兄从未见过!”

杜睿这副字用的乃是明代董其昌的行书,虽然董其昌这个人的人品不值得恭维,但是无疑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却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尤其是他的行书,行云流水,天生便带着一种飘渺,清丽的气息,再配上这篇《爱莲说》,更是相得益彰。

李承乾见杜睿不说话,本能的认为这种笔体是杜睿独创的,不禁更是大惊,当朝的书法大家首推虞世南,其余褚遂良,孔颖达诸辈也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风格,便独成一家,而似杜睿这般,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笔体,绝非易事。虽然杜睿几次和他说过,诗书不过小道,但是见杜睿年纪轻轻,不但独创出一种笔体,而且几近大成,心中对杜睿,不禁更多了几分看重。

“贤弟!为兄有个不情之请!不知~~~~~~”

李承乾尚未说完,杜睿便知道他要做什么了,挥手笑道:“拿去!”

李承乾见状,不禁有些尴尬,毕竟是找人伸手要东西,他一个太子还真是有些张不了口,此时见杜睿这般大方,也讪讪的笑了。

将那卷行书收了,两人分宾主落座。

“不知贤弟今日,何以教我!”这句话几乎都快要成了李承乾在杜睿府上的口头禅了。

杜睿想了想道:“既然兄长喜欢那篇《爱莲说》,今日便说说着君子,君子之道!”

前几日两人所论,皆是治国安邦之道,李承乾不明白,今日杜睿为何要与他谈论什么君子之道,但是见杜睿面色颇为整肃,也来了兴致,问道:“那依贤弟之见,什么才算是君子之道呢!?”

杜睿言道:“所谓君子之道,始于孔子。然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还包含了‘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君子可以说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当然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必须加强修养。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孔子讲君子,主要是从道德品质上立论的。君子由原来意义上的有位之人,演变为孔子心目中的具有理想人格之人。虽然孔子也讲圣人,但是在孔子看来,圣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如何行仁?孔子认为,行仁由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是内于己而发于外的,是一种自觉的无任何外在强迫或利益驱动的行为。就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外在强迫、无利益驱动下,自觉自愿地实行‘仁’,那么,这样一个人,就是所谓的君子。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来落实的。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以小弟愚见,此所谓君子之道。”

今日杜睿之所以给李承乾讲这些,为的就是能通过这君子之论,规范李承乾的行为,让其真正能做到修身养性,但是一味的学习圣人之言,满口仁义道德,是偏颇,而单是一味的学习治国之道,也是偏颇,杜睿可不想将李承乾教成一个满脑子功利思想,却忘了礼义廉耻的储君,要是真的成了那样的话,不单单是杜睿的失败,估计太宗皇帝也饶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