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提示:只是在这祥和之中,却暗暗隐藏着一丝杀机。卫臣相府今年准备的贺礼最多,也最为贵重。一是因为他是首辅重臣,送礼当然要最为贵重。
桃灼慢慢的向明月殿走去,后面娇阳宫的两个奴婢一路小心的跟着。
桃灼看着这偌大的襄扬宫。没想到自己在这里一走便是这么多年。她静静的走着,半个时辰左右,便到了惠妃的宫殿前,她犹豫了一下,想进去看看,终是忍住了。
这天下最大的院子里,有着最强的争斗。容不得半点真情,谁不是斗的头破血流?
惠儿这个丫头,终是要吃些苦头了。罢了,一切都由他去吧。
桃灼停了片刻,朝着明月殿一路向前坚定的走着,不再回头。
回到明月殿,她躺在**,思量着自己这一生,恍然如梦一场。
喜儿这时端了碗银耳莲子羹上来。道:“太后,您从娇阳宫回来,定是累着了。奴婢特意给您熬了碗汤!”
曾几何时,那圆圆也是这般如此吧。自己特她如亲妹子般。现在呢?短短十多年的光阴,已物是人非!
面前这个丫头,自己纵是再喜爱。她纵是再贴心,桃灼也只是放在眼里,放在心上。没有半分的表露。
这人啊,有时候给人希望太多,不见得是件好事。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还是本本份份做好自己的事最好!
她打起精神,递给喜儿一份册子,吩咐道:“奉我的玉诏,即刻传旨召见这些大臣入宫!本宫要见见他们!”
喜儿接过册子。只见上面写着数位朝中重臣的名字,不禁心有疑惑。便怔怔的看着桃灼,桃灼明白,喜儿这是在担心外面那些形影不离的护卫。
她看着喜儿,道:“没关系,这是王上要本宫召见的,你放心去吧。没人会拦着你!”
喜儿点点头,出去传旨。
下午申时左右,一群大臣进入了明月殿,这一进去便是二个小时,直到酉时方才出宫。人人脸上惊惶未定,诚惶诚恐。
这群人走后,桃灼派人去娇阳宫传了旨,道:“太后说立后之事已妥当,请王上王妃放宽心!”
豆根一听喜上心头,娇妃也是媚眼如花。高兴的道:“太后,果真有办法。”
豆根一听,便问道:“太后是如何说服那些又硬又臭的石头?”
来人正要答话。娇妃搂着豆根道:“这有什么可问的,太后是王上的母亲,母亲都同意儿子娶妻,立后了,别人还有何话说?要再是反对下去,那不是自讨没趣么?”
传旨的丫头捂嘴笑道道:“娘娘竟然全说对了!活象自己亲眼看见一样!您是没见着啊,那群大臣灰头土脸的样子!奴婢在此先恭喜娘娘了。”
“你这个丫头倒也伶俐,王上。你说我们赏点什么给她?”娇妃笑着道。
豆根乐了,刮着她的鼻子道:“好,既然娇妃说赏,便赏吧!”
丫头一听,喜上眉梢,忙道:“谢谢娘娘,噢,不,谢谢王后!”
两个看着这个丫头的窘相,相视而笑。
第二日早朝之时,豆根道:“今天朕与众位爱卿再议立后之事!”
满朝文武百官道:“臣等遵王上旨意!”
“哈哈――――”
豆根笑道:“如此甚好,襄扬国上下一心,定能更加富庶兴旺!”
只有卫斯一家脸色铁青如土。
豆根道:“卫臣相,朕这就下旨,择日举行封后大典,便由你去操办吧!”
卫斯道:“是!臣一定尽力”
“如此甚好啊!”豆根道:“退朝!”
俗话说几家欢笑几家愁,世上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得旧人哭!
卫惠,这堂堂的重臣之女,本应是新人,可偏偏从未入过豆根的眼。她的身世背景,她的才华横溢,她的淡定自若,这些政治因素,和人格魅力都是豆根不喜欢的。
豆根爱的是处处顺着自己,处处依赖着自己的娇妃。惠妃的这种坚强让他不安,让他无法驾驭。
常言道:“有爱,哪怕是钉一扣纽扣都会让人记挂在心,无爱,纵是夜缝锦衣,那些是为她人做嫁衣!”
卫惠哪有不知这些道理的。
可是要她改了自己这些性格,那她便不在是惠妃。
娇妃为后,她可以想到父亲定时不悦,定时怪自己没有为卫家争一份光。可是这又如何呢?她不想去争,有些事不可勉强,不是自己的就永远不是,哪怕是争来抢来了,也未必能幸福。
卫惠甚至有些小小的高兴,她这一生只要平平淡淡就好。闲时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
娇妃的立后的典礼定在十一月二十八日。
卫斯因为要为娇妃置办一些纳彩的礼品,常常进出王宫,却一次也没去见过女儿。对这个女儿,他是彻底死心了。
现在王后之位都让人抢了。还何谈什么称量天下?
王后大典,定在了十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一个多月后。这是大吉之日。
婚礼前,豆根特意让钦天监的一名官员择一吉日,派以内务府大臣为首的一行人,一位摄政大臣的夫人以及内侍和侍卫,把礼品送到娇阳宫。
计有十匹鞍辔齐全的骏马,十仗盔甲,一百匹锦缎,以及二百匹其他精美布料。
按理说这些礼品都应送给娇妃的家人,亲眷才是。因为娇妃没有了家人,豆根便派人将这些彩礼送到了娇阳宫中。
娇妃率全宫奴婢分列庭院两侧,向北三跪九叩。感谢皇上的恩宠。
王后的
因为时间仓促,这些宫中礼仪,娇妃一时还不十分清楚,无奈只得一遍遍与众奴婢演排着。
豆根日日忙于大婚之事。太后桃灼自然也不能闲着。大臣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这光是思量送给王上和王后的贺礼,便要他们掉了许多的头发!
全宫上下一片喜气祥和。
只是在这祥和之中,却暗暗隐藏着一丝杀机。
卫臣相府今年准备的贺礼最多,也最为贵重。一是因为他是首辅重臣,送礼当然要最为贵重。二是因为卫文卫武皆在朝为官,这礼自然要比别人多。
三嘛,自己的女儿也在宫中,虽没有为后,但更应该在此时表表心意。以显得自己对王后的尊重。
至于那些曾经反对过立娇妃为后的大臣们,更为卖力,唯恐这王后在王上耳边吹吹枕边风。自然是百般讨好。
只是当时太后是如何让这群人俯首贴耳的,他还不得而知。现在自己忙着操办喜事。成日接受百官恭贺,心情自然也就舒坦了。所以这件事他也一直未去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