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怒
发怒是争取权力和地位的最典型特征,目的是为了迅速强力地摧毁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困难。以往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那些希望利用一切权力争取优越感的人才会发怒,争取他人认同有时会退化为真正的对权力的疯狂追逐。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即使是最细微的追求权力的妨碍也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反应。他们相信(可能是因为先前经历的影响)自己可以为所欲为,通过这种方法打败对手。它不能代表什么高水平智力,却为大多数人所采用,多数人很容易就想起自己靠发怒来获得威望或为所欲为的经历。
有时候,发怒完全是合理的,但这不是我们在本部分即将讨论的内容。我们将要探讨的是为何有些人常常发怒,而且它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激烈情绪反应。有的人故意将发怒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了。
他们常常很傲慢、高度敏感,见不得任何人比自己好,或跟自己一样。只有高人一等才能让他们觉得快乐,结果,他们保持高度警惕,生怕有人靠近他们,抑或对他们尊重不够。这些高度敏感的人的最常见的性格特征就是猜忌,他们觉得自己无法信任同伴。
其他跟发怒紧密相关的性格特征就是神经过敏和怀疑。我们可能发现,在极端情况下,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会因为羞怯就避开所有正式工作,再也不能适应社会。他们只知道用一种方法否认所有事物,他们的反对方式常常令别人觉得很难堪。
比如,他们可能会摔破镜子或打碎花瓶。即使事后他们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觉得难以接受。从他们经常打破珍贵的东西,而不会攻击廉价的物品来看,显然他们是在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发泄愤怒。这些行为背后必定有阴谋。
他们的小打小闹平时还可以,一旦碰上大场面就容易败露。很快他们发现自己已经与世界为敌了。
发怒是十分常见的,以至于我们只需想想“狂怒”这个词,就可以知道性格暴躁的人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的了。他们与世界为敌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发怒的人几乎完全丧失了社会感,对权力的渴望让他们痛不欲生,甚至像杀人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了。
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关于人性的知识来分析我们观察到的这些人的各种情感和感觉,因为它们显然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所有暴躁的、易怒的和刻薄的人都是社会和生活的敌人。此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他们对权力的追求是深深植根在自卑感的基础上的。
自信的人无须做出这种挑衅和暴力的反应和动作,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每次暴怒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自卑感和优越感,这是一种损害他人利益来提高自尊的卑劣手段。
酒精是最容易触发愤怒的物品之一,少量的酒精就足以产生这种效果。我们都知道,酒精可以缓解或解除文明对人的压抑。醉酒的人就像从未被教化一样,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会考虑周围人的看法。酒醒后,他们可能会想尽各种办法隐藏敌意和不友善。因此,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
生活不如意的人常常嗜酒,这绝不是偶然的,他们在这种毒药中寻求安慰和遗忘,将失败的情绪发泄到酒精里。
跟成人相比,儿童更容易突然发怒,有时一件小事就足以让他们变脸,这是因为儿童不仅自卑感更强,而且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也更渴望权力。他们之所以发怒,是因为觉得自己碰到的每个障碍都特别难处理。
深埋内心的愤怒如果不能以咒骂和发脾气的方式完全表达出来,就会给发怒者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我们应该注意它与自杀的关系。自杀通常给亲戚朋友带来伤害,是一个人对所谓失败的自我报复。
2.悲伤
当一个人失去或被剥夺了某种东西,却没有得到足够安慰时,他就会感到悲伤。跟其他感觉一样,悲伤也是不愉快或懦弱行为的补偿方式之一,意在更好地保护某样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它跟勃然大怒具有同样的作用,却有着不同的刺激来源。此外,两种情感代表了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就像在其他所有情感中一样,过度悲伤也表明一个人渴望权力。发怒是对他人的反抗,以贬低对手来提高自我。相比而言,悲伤意味着心理世界实实在在地难过,是继续抬高自我,满足自我的前提,表现为一种爆发式的反社会行为。悲伤的人爱抱怨,借以表达对同伴的不满。悲伤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但过分悲伤就是反社会。
悲伤的人是否可以实现自我抬高,取决于周围人的态度。如果别人跑过来帮助、同情、支持和鼓励他们,并为他们的福利着想,那么,他们的悲伤就会缓解不少。之所以哭过之后感觉好些,是因为他们以这种方式强化自己的无辜身份,想要打破现有规矩。
悲伤的人越是要改变环境,想要索取的就越多。悲伤俨然成了一种无可辩驳的理由,是他们施加给朋友、邻居和其他家人的一种义务,显然它代表了一种从软弱到优越的斗争,既是一种保持地位的手段,又是逃避无能和自卑的方式。
3.反感
反感也可以破坏社会,尽管它的破坏力不如其他感觉强。从生理角度讲,不愉快的情景或气味可以刺激胃壁,从而引起反感。从心理角度讲,反感是“呕出”灵魂里某种东西的倾向和企图。正是这种呕吐动作表明了反感具有破坏作用。反感是一种嫌恶的感觉。人们反感时表现出看不起任何人和事物的怪相,企图以否定的姿势解决问题。
反感很容易就被人们误用做逃离不愉快场景的借口。唤起反感不是难事,然而,一旦这种感觉出现,我们就必须逃离造成它的环境,从而恢复正常。再也没有任何感觉比反感更容易被我们唤起的了,通过少量训练,我们就可以随意装出反感的样子。从此,这种无害的感觉变成了反社会的强大武器,抑或逃避社会的可靠理由。
4.恐惧
恐惧是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之一。这种感觉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分离性情感,还跟人与其同伴单方面关系的建立有关,就像悲伤一样。儿童因为恐惧而逃离某种场合,寻求他人保护。
恐惧的产生跟优越感无关,相反,它可能意味着失败。当我们感到害怕时,就希望尽可能将自己缩小。但恰恰从这点上,我们明显看出,恐惧的另一面是追求优越地位。感到恐惧的人寻求他人保护,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强大,除非有一天,他们能够独自征服危险。
恐惧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有机体的功能。恐惧是原始反射之一,控制所有生物。人类特别容易受到恐惧的干扰,我们在自然界中是弱小的,因而感到不安全。我们天生对生活的艰难认识不足,因此,如果没有得到帮助,儿童绝不可能顺应它,我们应该给予儿童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儿童自出生起就开始感受生活的艰难,而生活也开始约束他们。我们总是担心他们不能克服不安全感,进而养成悲观的性格。其中,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们非常渴望得到他人帮助,开始为身边的人感到担忧。
他们越是不能解决生活的难题,就变得越小心谨慎。一旦这些孩子被迫独立做事,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他们随时准备着逃跑,因此,他们最常见和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恐惧。
我们透过恐惧看到了生活交锋的开始,或许这种交锋是间接的,而不是公开挑衅的。有时候,恐惧在这些人身上造成的病理性退化让我们对心理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清楚地见到心怀恐惧的人伸手求救,借以吸引他人,并奴役他人。
对这种现象的深入研究表明,它跟我们此前讨论的焦虑是类似的。我们见到的同样是渴求支持和关爱的人,这种关系就像主人和奴隶一样,别人必须及时出现,向这些焦虑的人施予援手,提供支持。
进一步深入的观察揭示,许多人的一生都需要我们的特别关心。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独立(因为生活经历不足),只懂得用粗暴的方式争取特权。
无论他们多么渴望别人陪伴,都不会有太多的社会感。他们知道如何凭借恐惧重新夺回特权。恐惧让他们逃避生活的要求,让所有人成为奴隶,最终,恐惧侵袭所有日常关系,成为个体控制他人最重要的工具。
5.情感的滥用
在发现感觉和情感可以用来克服自卑感、改善性格和获得他人承认之前,没有人曾经完全知道它们的意思和价值。表达感情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一旦被忽视的儿童知道了他们可以通过暴怒、哭泣或恐惧来达到称霸的目的,就会反反复复地使用这种方法控制他人。他们很快就养成了用这些老套的情感反应对付轻微刺激的习惯。进而,无论什么情况,他们都先发作一番,这通常是一种病态的坏习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这种习惯,通常会导致成人的情感滥用,他们装出发怒、悲伤或其他感觉的样子,就像木偶一样。
这些毫无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令人感觉不快的行为使情感失去了原意,无论这些人是拒绝某种东西,还是在控制欲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情感伪装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性反应。过度悲伤让人厌恶,因为它过于招摇、明显和造作。有的人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他们要用悲伤打败所有人。
情感滥用也可以伴随身体反应。我们都知道,有些人过于生气,刺激了消化系统,导致呕吐。这个动作更明显地暴露了他们的敌意。同理,悲伤的人拒绝吃饭,这样,他们就会日渐消瘦,看起来真的“很凄凉”。
我们不可忽视这些滥用,因为它会影响其他人。等到有一天他们学会了怎样关心不幸的人,以上提到的暴躁行为才有可能停止。但是,有些人是如此渴望他人善意的帮助,以至于悲伤或恐惧得有点儿过分。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肯定。朋友和邻居真是功不可没!友谊和同情真是伟大!
发怒、悲伤、反感和恐惧都是分离性情感,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同情。然而,它们非但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实际上还破坏了社会感,使人们彼此疏远。是的,悲伤可以团结人类。但如果没有双方平等的付出,这种团结从何而来?悲伤是一种被扭曲的社会感,提供安慰的人迟早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