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是伴随着个体追求权力和控制他人而产生的。当现实跟理想之间产生巨大鸿沟时,一个人就开始具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让他们觉得心情压抑,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一般行为和生活态度。

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他们要实现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们较低的自我评价和一直不满于现状证实了我们的这种猜想。他们忙于对别人的成功指指点点,或者整天想着别人是怎么看他们,或者他人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他们大多是被忽略的受害者,觉得自己饱受歧视。实际上,这些人可能比大部分人要幸运得多。

被忽视感的表现是多样的,它是一种未能得到满足的自负,是一种希望比邻居过得更好的渴望,或者单纯表现为想要拥有一切。拥有妒忌心的人不会向其他人说出他们想要拥有一切,因为社会感阻碍了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但他们的行为让我们觉得他们像是要拥有一切。

妒忌他人的成功不会让我们成为更快乐的人。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感对妒忌的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妒忌,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它。风平浪静的生活可能不会招致妒忌,但当一个人觉得痛苦、压抑,或者没有钱、食物、衣服或温暖,抑或未来一片黑暗,无法挣脱不幸时,妒忌就会变得明显。

当今,我们的文化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虽然我们的道德和宗教已经谴责了妒忌,但心理学尚未发展成熟,还没有提供彻底消除妒忌的方法。我们非常理解为何穷人会妒忌富人。谁又能保证一旦富人千金散尽,不会同样产生妒忌呢?

关于妒忌,我们唯一想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从人类灵魂的高度思考这个问题在当前状况下的意义。实际上,只要个人或团体的活动受限,妒忌就会开始产生。当它发展到难以忍受、难以宽恕的终极阶段,我们就无法根除它及相伴的憎恶。

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应当明白,绝不应该考验或惹怒具有妒忌心的人。我们也要采取适当的策略,避免引起他们的注意。是的,这些做法无助于改善现状,但对于那些人,我们至少可以要求他们不要刻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感。炫耀一个人的权力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很容易伤害到别人。

妒忌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生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利用权力压制他人的同时,必然也会有另外的人跳出来反对他。为了避免产生妒忌,我们制定了各种措施和规则,试着让所有的人都觉得公平。

我们得到的一个合理的结论就是,公平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自然规律,它符合我们人类的天性,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立刻就会出现反对以及不和。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之一。

我们很容易就会辨认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妒忌心,它甚至表现为一种身体变化。我们完全可以从人类的话语中感受到妒忌。我们说一个人“妒忌得脸都发绿了”指的就是妒忌影响了血液循环。从肉体的角度上讲,妒忌会收缩外周血管。

从教育层面上讲,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妒忌才具有意义——既然我们不能完全摧毁妒忌,那么我们只能利用它,将它引导至正确的轨迹上,却不会干扰人的心理平衡。这种做法不仅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团体。

对于那些具有妒忌心的人,我们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能够提升他们自尊心的职业。对国家而言,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国家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并妒忌那些发展得比自己好的国家,因而,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发展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进而让他们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立足之地。

那些终生妒忌他人的人永远都不会对他所生活的群体有所贡献。满怀妒忌的人只会阻碍其他人的发展,剥夺他人的一切,并让我们感到沮丧。同时,他们还善于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将失败的责任推卸给他人。

他们是斗士和独立特性的人群,不懂得珍惜感情,也不关心自己是否有用。他们几乎不会同情他人,也不理解人性。事实上,即使他们的行为已经给他人造成了痛苦,他们也不会思考如何改变。妒忌甚至让这些人以他人的痛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