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评估儿童面临的生活困难后,我们将不难发现他们的应对方法通常是不恰当的,那时,他们的思考方式仅经历了短暂的发展期。他们发现,自己必须适应现实生活的法则。
但是,他们的适应能力还是幼稚的,生活对他们就像是一场漫长的实验,每一次错误的环境应答都是一次纠正错误、获得进步的尝试,观察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方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些应答行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精神的实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事实,即任何个体的反应,如对社会的反应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儿童在发展精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常会阻碍或扭曲他们的社会感。这些问题可以被分为两类。第一类问题源于儿童物质环境的缺陷,比如经济、社会、种族或家庭环境的异常;第二类问题与儿童的身体缺陷有关。
我们的社会文化很注重健康和缺陷,因此,那些躯体缺陷明显的儿童肯定面临着更多生活挑战,包括行走能力发展滞后、语言功能发育迟缓和长期动作笨拙的儿童。他们的大脑功能也比正常人发育要缓慢。
生活中到处可见跌得鼻青脸肿、行动笨拙和行为迟缓的儿童,他们带着身体和精神的负担,忍受着他人的同情,因为世界根本没有把他们的需求放在眼里。这种发展会引起很多问题。
当然,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这些儿童还是有可能克服自身残疾而不产生负面的精神后果的,前提是这些残疾尚未给儿童造成深刻的伤害以至于延续到成年。此外,如果我们将经济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这种情况还可能变得更加复杂。
对涉世未深的儿童来讲,人类社会法则就像是一本尚未打开的书,他们用怀疑和猜忌的目光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并倾向于避免接触这些事情以及逃避生活任务。他们能敏锐地感受到人性的敌意,但这种敌意常常会被无意识地夸大。他们对生活的黑暗面而非光明面更感兴趣。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总会过分夸大任何一面的作用,因此,他们阴暗的生活态度可能是终身的。他们渴望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当然,他们更会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是别的事情。生活必须承担的义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责难而不是一种刺激。很快地,他们就与别人产生矛盾,而且这种矛盾随着他们的敌意加深而更剧烈。随后,他们开始神经质般小心翼翼地判读生活事件,偏离真实生活轨迹并越来越远,最终只会徒增烦恼。
当父母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对子女的关爱时,类似的问题也会出现。无论什么时候出现这种问题,它都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儿童将牢牢地坚信错误的观念,以至于他们甚至不能感受到别人的关爱或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爱,因为他们本性里没有建立关爱这一概念。
教导那些成长于缺乏爱或不善于表达爱的家庭的孩子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他们对生活抱有逃避的态度,躲闪所有的爱和情感。父母、教师和其他成人的考虑不周也可以造成同样的后果。他们告诉孩子,爱和关心是不正常、荒唐和懦弱的。
例如,许多儿童曾经被告知,温柔是软弱的表现。这种逃避现实的态度在那些曾经被嘲笑的儿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担心表达爱意会被嘲笑,他们害怕表达自我感情。他们也拒绝正常的关爱,认为它是奴役或腐蚀人们的一种工具。
爱的能力可能就这样建立起来了。野蛮的教育抑制和压迫了所有关爱。儿童开始逃避生活的环境,并一点儿一点儿地丢失了对精神和灵魂发育至关重要的人际交往,一旦他认识的人向他表示亲密,儿童将与这位朋友建立最为深厚的友谊,这导致有些人的社会联系永远不会超过一个人。
当一名饱受忽视的男孩注意到母亲仅关心弟弟后,他会通过千奇百怪的方式补偿童年丢失的那份温暖和关爱,这种方式暗示了他可能会经历哪些生活困境。毫无疑问,他的成长过程会充满困苦。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给予过多关爱也会造成跟缺乏关爱一样的后果。被娇惯的儿童就像缺乏爱的儿童一样,饱受生活困苦的纠缠,他们过分地渴求别人的关爱,这种难以被满足的欲望将他们与别人绑在一起,阻碍了个体的前进发展。随后各种错误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过度估计关爱的价值,并得出这样的结论:成人必须为儿童付出关爱。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名儿童可能会对父母说:“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也一定要爱我。”这种话语在家庭中很常见。一旦儿童认识了这个“道理”,就会更多地向父母索要关爱,增强自己对父母关爱的依赖性。
人们必须经常警惕这种对某一家庭成员过分依恋和关爱的倾向。毫无疑问,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这使得他们为了获得他人的关爱而不择手段,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们绞尽脑汁,用尽一切方法。他们企图显示自己比对方(兄弟或姐妹)高人一等,或者忙于搬弄是非。
事实上,这些儿童还会煽动他的同伴犯错,从而使自己成为父母喜爱和赞扬的焦点。他们还会向父母施加社会压力,将父母的视线扭向自己。他们千方百计地努力,直至出尽风头,让自己感觉高人一等。他们可能好吃懒做或行为恶劣,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强迫父母在自己身上多花时间。有的儿童会想方设法成为三好学生,接受大家羡慕的眼光。
我们可以认为,一旦精神模式固定下来,所有手段都可以成为儿童索求关爱的方式。为此,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反社会的行为,但也可能表现出很优秀,令人称赞。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索求关爱的目的要么通过缺乏教养的方式表现出来,要么通过得体的良好行为表现出来。
在娇生惯养的儿童中,有一类儿童可能面临着一帆风顺的成长过程。他们的潜能和能力被善意的行为所扼杀,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允许承担自己的责任,也没有经历任何有利于成年生活的事情。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与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建立关系——当然,儿童期逃避人际关系的行为造成了成年期建立人际关系的困难和错误。
这些儿童对生活完全缺乏准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试着克服困难。一旦他们踏出温室,不再是自己王国里的小王子或小公主时,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遭受辛酸的失败和沮丧,再也没人给予过度的“理所当然”的照顾、关心或保护。
所有的这一类问题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或多或少地使儿童与生活孤立开来。比如,患有饮食疾病的儿童对营养的看法与正常儿童不同,这造成了他们发育的巨大差异;天生器官缺陷的儿童过着古怪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最终使他们与社会分隔开来。
有的儿童不清楚自己应该如何适应器官缺陷,从而选择了逃避。他们既不懂得如何交朋友,又不能加入同伴的游戏中。他们要么嫉妒同伴,要么贬低游戏的价值,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
生长环境对儿童的要求过严也会引起孤独感。对这些儿童来讲,世界处处充满不友善的眼光,他们坚信生活就是一段糟糕的经历。他们要么假定在生活面前他们必须保持沉默,要么把自己看作一名斗士,必须随时对付充满敌意的环境。这些儿童发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异常艰辛。
不难理解,他们一般会尽力保护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他们的思想高度焦虑,拼命地逃避所有可能侵犯个人领域的行动。他们神经质般小心翼翼地企图绕开所有的困难,而不是放手一搏。
另外一个提示儿童社会感缺乏的常见特点就是:他们常常将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显然,这种品质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消极态度。除非这些儿童能够找到一种改变自己错误行为模式的方法,否则他们将难以过上幸福和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