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前后历经七年时间筹划。
最初的设想来自于对众多掺杂虚拟与未经授权行为的传记的出版,所引发的坊间对于三毛本人的各种不同的猜测与不良后果的不满。我们设想用自己的行为来制造与创造一种全新的公立传记:有授权,有家人参与,有尊严的写作方法、有法律的基本方式,有公正的历史心情等等。
基于此的写作理想,使我们在写作中由一己之力的设想变成了一个集体的行为艺术。因为三毛思想疆界的广阔与她行走的世界的无远弗界,令我们只能各负其责,各出己力,然后形成一本基本完整的传记。而这本书从地理上来区分,是一本由北京与台北方面的学者与作家、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次跨地域的行为艺术作品。
最初是这样的:1994年我们邀请时任台北《印刻》杂志副主编陈文芬女士一起撰写本书。用“原乡人”心态、原乡背景甚至原乡语言创作本书,成为我们编撰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后,我又邀请我的朋友,中央社记者冯昭与方旭先生参与,他们承担了大量的采访陈家人的任务。三毛的姐姐与弟弟陈杰先生对我们的采访与写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原本要进行的一次简单的撰稿的行为,最后因内容的增加,而变成了《三毛地图》部分。两位陈家人带我们参观与拍摄了三毛几乎所有的旧居。最令我们备受鼓舞的是陈家与皇冠出版社又授权我们使用了诸多私家图片,使本书更增加了独家与权威性。最后我们还冒昧使用了根据对三毛大姐陈田心小姐的专访的录音整理成的文章作为代序,在此也一并致谢。而在采访过程中,陈宪仁先生也提供了诸多方便,并允准使用诸多图片。而使本书增色巨大、最后找到灵魂的是台北著名学者南方朔先生,他欣然为本书作序,使我们大受鼓舞。
这本书也是一次对于三毛图像的集合。我的朋友肖全曾在三毛最后一次来大陆时,在成都拍摄了三毛的一个图片故事。他参与到了我们这本书中,相信这也是这个才华超卓的哥儿们的一个用图像完成的向三毛的致敬礼。
这本书的制作牵涉到了包括诗人楼河、作家沙林在内的诸多朋友,他们的参与使本书得以在1995年,三毛辞世15周年时,出版了那本曾引起各方关注的《三毛私家相册》。因为试图通过一本书展现她的丰富的一生,使我们舍弃了许多重要的文字与图片。而那些珍贵的图片与文字,一直生长在我们的心里。在这本书出版后,我就一直试图找到一种方式,来弥补那些失去的华章。
在那次重要的纪念活动后五年,我们终于找到了新的机会。
在三毛去世20周年之时,我们决定重新撰写关于三毛的传记。这次我们决定为她出版两本独特的书:一本是《三毛1943—1991》,这将是一本由珍贵的图片与文字组成的她的一个优雅的传记。第二本是为那些曾受过三毛影响的读者所提供的一本《三毛私家地图》,这是一本地理传记,由她去过的地方与曾经生活过的时间与故居组成。这本书将会为那些去台湾省的读者提供一个文化地理的参考地图。
两本书的编辑历时长久。在此感谢本书的特邀编辑时光与王宝生、编辑苏红雨,设计师杨林青。他们提供了对这两本书的不同的视角。
特此以本书向各位参与本书的朋友致谢。
特此以本书向三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