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前村,提起苏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苏家有子女八人,子女又生子女,葡萄架一般蓬开,繁衍至几十人。几十人的大家族,个个诚实善良,勤劳节俭。乡里乡亲啧啧称奇,交口称赞。
一朵小小的玉兰花,有轻轻的香。苏家的人,仿佛门前的玉兰花,每一朵都相似,不仅音容笑貌像,为人处事像,内心的真诚与善良,也像。这若有若无的“像”仿佛是一股隐隐的风,又独特又清冽,藏在每一个苏家人的言行举止里,以至于,远远地看到或听到,就能辨识,哦,那是苏家的人。
苏家老爷子,“德”字辈,名——苏德川。老爷子一辈子讲究一个“德”,他的口头禅,做人要讲道德。
年轻的时候,老爷子身体不好,常吐血,一接,一脸盆。邻居们看不过去了,背着他去温州市看病。医院紧邻水果市场,住院的老爷子抽空去市场捡烂甜瓜。
病好,回家。苏老爷剖出烂甜瓜,选出里面的籽,种在院子里。
几个月后,一条藤上挂满瓜。那样的年月,一个瓜,馋了多少路过的人。老爷子一个也舍不得吃,将瓜儿好生伺候,到了丰收时节,一个个摘了,放在箩筐里。
苏家的八个孩子,四个儿子,四个女儿,正是长身体的时节。各个瞪着甜瓜,咽了咽口水,一声也不吭。
老爷子说,孩子们,在你们父亲最艰难的时候,是邻居们帮助了我们。这一季的甜瓜,该给他们送去。人啊,要记情,有能力了,要报恩。
八个孩子,齐点头。一人拿着一个瓜,给邻居们送去。
风雨飘摇的年代,不管遭遇什么,苏老爷子总是告诉子女:做正直的人,做有学问的好人。
日子再难,苏老爷子也坚持让八个孩子去上学。孩子们呢?刻苦努力,白天上学,傍晚放羊,各个成绩优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八个孩子中,有七个成了大学生,捧上了国家的铁饭碗。那个年代的“铁饭碗”,沉甸甸!
苏家在小小的村庄,声名鹊起。
八个孩子中,唯大女儿没读大学。
没有铁饭碗,没有大学,苏家大姑娘依然是优秀的。她勤劳善良,宽容友爱,顽强坚韧。在遭遇中年丧夫的厄运之后,一人抚养三个娃。一个流动的店铺,成了大姑娘维持生计的来源。生活穷困,孩子尚小,苏家的大姑娘做生意,不争不抢,不欺不瞒。顾客喜欢她,同行喜欢她,左邻右舍更是喜欢她。在她的影响下,三个幼年丧父的孩子,异常努力,格外懂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姑娘的两个女儿成了人民教师,一个儿子成了办厂的小老板。
常常地,苏家大姑娘带着三个成年的孩子回村庄,给村子里孤苦老人送钱,送衣物。
老人们说,你人真好,苏淑清。
是的,苏淑清,苏家大姑娘的名。
淑——善、美;清——纯、澈,苏家大姑娘,人如其名。
苏淑清的小女儿,苏家最小的外孙女儿,在杭州教书。
她是苏家放飞的风筝,离小小的村庄,远之又远。
每年学期结束,苏家老爷子电话里问:“外孙女,今年你的学生伢儿考得好不?”
她乖乖地答:“好!”
“哈哈哈,不愧是我苏家的人。”电话里,九十三岁的老爷子洪亮的笑声,明媚似阳。
这个乐观长寿的苏家老爷子,是我的外公。
苏家大姑娘,是我的母亲。
我呢?就是那个苏家最小的外孙女儿。
一根藤上,瓜连瓜。不管这藤,蔓延得多长,瓜儿长得有多密,与地底下的根在一起,一直,一直在一起。
常常地,我在路上走。陌生的人盯着我看,看了一会儿,就笑,说,你是方前村苏家的人吧。
那时年幼,觉得不可思议,第一次见面,如何猜得出?
她再笑,说,就是像,眼睛像,鼻子像,举止也像,说不出的像。
现在,我懂得了,这说不出的像,是外公、母亲传承下来的家风,在我眉眼,在我举止,在我气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