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应该向女儿学习,坚强地活下去啊!汪玉明紧紧握住杨云芳的手腕,安慰、鼓励着她。
杨云芳默然。
随后,汪玉明凭着熟练的技术,为杨云芳缝合了伤口。
汪玉明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在灾区,国家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题词勉励她:天灾无情人有情,救死扶伤写忠魂!因此,她的文职干部证、卫生袖标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坐落于重庆直辖市,有着七十多年光荣历史和鲜明军事特色的第三军医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全国重点大学、军队21101程整体重点建设院校。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王登高校长亲自率领从西南、新桥两所医院抽调的六十七位专家,紧急奔赴汶川重灾区映秀镇。
当时,映秀镇与外界完全阻断,通信全部断绝,救援人员心急如焚。他们从都江堰市冒雨出发,赶到紫坪铺水库。临时码头挤满了急于上船的救援部队和搜寻亲人的当地群众,医疗队员背着沉重的药品,无法靠近冲锋舟。
王校长再三与调度冲锋舟的指挥员协调,由于船少人多,医疔队始终无法上船。
情急之下,王校长冲到船边,抓住缆绳,朝忙乱的人群高喊:被救出来的重伤员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就有可能死亡,医疗队晚去一分钟,就会失去许多宝贵的生命。
医疗队终于上船了o王校长他们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河中逆行,在距离映秀镇十五公里的临时码头上岸。
医疗队从重庆出发时携带了大量药物及医疗器械,但车辆无法通过。王校长当即决定:将价值五十多万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化整为零,由每个医疗队员背着行进,十几名身材瘦弱的女队员和专家教授,每人背着三十多公斤重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上路了。
女队员刘珂汐比较瘦弱,背着沉重的背囊十分吃力,王校长二话没说,拿过她的背囊,背在自己肩上。在攀爬一段陡坡时,身背两个背囊的他,踩上了松动的泥土,身体快速下滑…-.危急时刻,他猛地抓住了深埋在泥石流中的一根树枝,才没有掉进咆哮的岷江中。
此时,地震已经将道路破坏殆尽。医疗队只能按大致方向沿岷江迸发,有路的地方走路,无路的地方翻山。由于出发紧急来不及装备,整个队伍只有五只手电筒用来照明。
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几吨重的滚石随处可见。救援队员每前进一步都伴有碎石飞落,而在他们脚下就是湍急的岷江。
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了,王校长他们无法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多少公里,距离映秀镇还有多远,只能在漆黑的危机四伏的雨夜里奋力前行。途中,他们一次又一次遇到断裂、被泥石流掩埋的路,一次又一次遭遇由余震和下雨引起的山体滑坡和塌方,但救援队员一刻也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尽快赶到目的地!
5月14日14时30分,医疗救援先遣队历经艰险抵达映秀。
废墟、遗体、伤员……医疗队员们被这里的惨状惊呆了!漩口中学前的坝子上,六百多名受伤的群众,有的躺在门板上,有的蜷绾在破旧的棉被中,有的直接睡在地上,到处是痛苦的呻吟声。
看到这一切,王校长心如刀绞,他含着热泪,嘶哑着嗓子喊道:乡亲们,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你们的!
王校长迅速把医护人员分为检伤组、轻伤组、重伤组、护送组、手术组,依序对重伤员进行初步救治处理后,用直升机送往成都后方医院进行救治,对创伤稍轻者进行骨折外固定、清创缝合、消毒包扎。经过紧张有序的救治,全部伤员得到妥善处理,为送治伤员赢得了黄金时间。
在映秀的前四天,食品成了困扰医疗队的最大难题。16日,医疗队每十人只能分一瓶矿泉水,王校长一瓶不留全部送给伤员。医疗队没有给养,四天没进热食,护士们上山挖了一些野菜和土豆弄熟了给大家吃,王校长却把自己的那一份留给了值班医生。
短短的八天时间,这个医疗队医治了六千余名轻伤员,成功救治转送出五百余名重伤员。被救生还者中有九人被埋压时间超过一百小时,最长的达一百七十,八小时二十二分钟。
在映秀镇的一顶顶医疗帐篷里,只要有病人送来,他们就立马抢救,谁也不愿意休息。医生、护士相当疲倦,一些医生帮病人包扎伤口时都快睡着了,然而没有人抱怨。即使感冒、高烧,也会继续坚持抢救病人。他们好几天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睡得很少,还时常遭遇余震威胁。
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护士,内急忍不住了,只能用衣服遮挡—下,迅速就地解决。
另一位女兵不乏调侃地说:战火纷飞中我只有战士的感觉,没有女人的感觉了。
阿坝州州委书记、抗震救灾总指挥侍俊看到一名名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紧紧握住王校长的手说:多亏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要不然,那么多重伤员都不可能得到及时救治,你们为夺取抗震救灾初步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代表灾区人民向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这个医疗队里,杨占宇的特殊经历引起了我的注意——
杨占宇是三医大附属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的教授、主任医师,是唐山市丰南县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刚刚10岁。那次灾难中,他的母亲、弟弟都不幸罹难。当时,杨占宇被埋在废墟中,右腿骨折,全身大量软组织损伤。七天后,他才被送到吉林省白城市的解放军321医院,做了手术治疗。他的腿上至今还留有残疚。1984年杨占宇考上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本科毕业后又考上三医大西南医院韩本立教授的研究生。
听到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杨占宇马上向领导请求,到前线去,到灾区去。杨占宇认为,自己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切身体会,真希望马上就到前线去,心情急迫。自己是军医,病人看到穿着军装的医生出现,会不由地产生信任感。
下面是杨占宇抢救伤员的一个故事——
12日,在汶川映秀镇卧龙稽征所工作的沈培云吃过午饭后,像平常一样到二楼休息室去午休。地震后,稽征所七层楼的房屋瞬间倒塌,沈培云就这样在睡梦中被活埋,而这一睡就是一百四十六个小时。
17日中午,沈培云同事的哥哥再次来到废墟,想再试试自己的弟弟是否有生还的可能,他站在废墟上大声地呼喊着弟弟的名字,然而废墟里一直没有任何回音。失望的他准备离开时,却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从废墟中传了出来。
这里还有人活着,快救人。他立即叫来救援队。
不到半小时,消防队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这时,沈培云已经在废墟里待了一百四十个小时,没有水喝、没有东西吃,由于脱水,此时的他已经很虚弱。为了保证沈培云的性命,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杨占宇等四名医生来到现场,为沈培云送去营养液,并作心理干预,在救出他前,想方设法让他挺下来。
我下去跟他谈谈。杨占宇主动提出要亲自下去鼓励沈培云。在消防队员的帮助下,他第一次进入废墟巷道里面。
你脚能动吗?
下面麻了不能动,只有手能动。
沈培云微弱的声音让杨占宇心里很难受,他发现此时的沈培云脸上、眼睛里、头发上、嘴里已经全是泥土,杨占宇帮他把嘴里的泥土弄出来,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营养液管子递给他,一滴滴救命的营养液,顺着一根四米多长的软管,流进了他的嘴里。
我在这里待了多久?喝完营养液之后,沈培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自己的处境。
你睡了不到两天呢。为了不凉吓到他,杨占宇撒了善意的谎言。
14时,杨占宇再次进入洞中,给他鼓励。
15时36分,被困一百四十六个小时的沈培云被成功营救。
沈培云被救出来后,立即被送上了直升机。杨占宇一直护理着。
我不想活了。由于身体不舒服,沈培丢一直在飞机上念叨着。
杨占宇却不厌其烦地劝导他:现在大家花了那么大的努力救你出来,你一定要坚强起来。
一遍遍地劝说,沈培云这才慢慢地安静了下来。
17时30分,沈培云被送到成都军区总医院。
在沈培云和命运抗争的路上,杨占宇成了他的定心丸,一直陪着他来到成都。
真的很感谢你,真的很感谢,不是你我活不成了。沈培云躺在病**,说话声音仍然很微弱,用力地喘着气,虽然眼睛被纱布包着,仍不停地向站在旁边的救命恩人致谢。
当有人问到杨占宇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沈培云时,他如此解释说:我救他,除了医生的职责之外,更是对救过我的人的一种感激。
多么坦诚和豁然的一种诠释啊!
19时37分,沈培云的妻子张兰菊从都江堰赶了过来,看着躺在病**幸运脱困的沈培云几乎号啕大哭,他们一家紧握着杨占宇的手,有说不完的感激。
而杨占宇已经做好了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如果可能,他希望抢救病人之后,自己还能帮助当地的政府做好后期的防疫工作。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震中,我们不得不惊叹军队高科技手段对救灾的作用。
5月17日午夜,应前线抗震救灾医疗救治需要,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又派出远程医疗救护车疾驰映秀镇重灾区。由于通往地震重灾区的陆路交通仍然不便,他们几经周折,于19日凌晨2时,通过轮渡将远程会诊车送达映秀镇。
远程会诊车到达映秀镇后,通过卫星首先与解放军总后勤部远程医疗信息中心取得了联系,而后又成功与西南医院远程医疗信息中心对接。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校门前的远程会诊车上,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副院长吴军,通过视频,向远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远程医疗信息中心的医院院长李景波、政委陈征友,详细地汇报了医疗队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工作开展情况。随后,医院院长、政委询问医疗队有什么困难,并与医疗队员一一见面致意,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再接再厉,多救伤员。时接过程中,虽因遇余震,信号稍有中断,但声音和图像都比较清晰。
远程会诊车到达抗震救灾一线后,不仅可实现信息上的互联互通,实现对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有力指导、高效指挥和精确保障,更重要的是,可对重、危伤病员实行远程会诊,有效救治伤员。
5月14日18时10分,南京军区第411医院医疗队、第85医院医疗队,第455医院医疗队到达成都温江机场。他们将连夜赶往灾情最重、受灾群众最多、环境最恶劣的汶川县执行医疗救治任务。
指挥部决定:人员及物资已经全部到达的411医院两支医疗队率先向汶川方向进发;85医院和455医院的四支医疗队在机场待命,待其药品和相关保障器材随下班飞机从上海到达成都后,一并往汶川开进。当时,四支医疗队在运输车上宿营。
18时40分,指挥部十人和411医院医疗队共七十四人,搭乘成都军区青藏兵站部七辆运输车前往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大坝,准备乘冲锋舟前往映秀,通过映秀往汶川城进发。
5月15日深夜1时,车队停止了行进,紫坪铺大坝已到。据大坝工程维护指挥部预告,由于大坝水位过高,上游山体存在严重坍塌可能,出于安全考虑,原来准备送医疗队过江的冲锋舟暂停输送人员。于是,六十多台运输车、三百多名医护人员只能就地待命。
凌晨4时,从出差途中紧急赶到灾区的南京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前进指挥所总指挥姜国禹赶至成都,决定先与到灾情最重的汶川方向的411医院医疗队和指挥部人员会合。
10时,姜总指挥赶至紫坪铺大坝。虽然离汶川只有一山之隔,然而,强烈的地震以及密度很大的余震使这座壮观的水库多处存在随时决口的危险,因此乘冲锋舟到达对岸的计划搁浅。当时,来自解放军总医院、二医大、海军、空军、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广州军区总医院以及地方医疗机构的四十支医疗队、八十台运输车正在大坝一侧的山路上滞留。山路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水流湍急的岷江,路面由于地震已经有近三分之-的地方塌方,满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加之五至六级的余震时有发生,随时有塌方和山体滑坡的危险。
进还是退,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进发处于震中的汶川县城,是大家此行的主要目标,但由于公路尚未恢复,冲锋舟又无法进入,除了步行攀岩外没有他法。再重新申请任务,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捉下多救治受灾群众。
姜总指挥当机立断,向汶川进发的决心绝不动摇!哪怕是向汶川方向前进一步,就是向胜利的方向前进了_一大步。但在车辆无法进入汶川,进入映秀镇需步行八个小时,加之很多给养和医疗设备无法带入的情况下,首先要组织人员尽快从紫坪铺大坝撤到安全地带,再计划进入汶川的具体方法。
二十分钟后,姜总指挥带卫生部副部长吴志成、沙纪根到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都江堰前指和四川省抗震救灾都江堰指挥部,代表南京军区党委和军区赵司令员、陈政委向总参孙建国总长助理汇报了军区医疗队派出进入情况,以及紫坪铺大坝大量医疗队滞留的情况,强烈要求指挥部尽快给南京军区医疗队下达进入汶川重灾区的任务。
我们是南京军区的部队,是军区部队的代表队,一定要到抗震救灾最前线、最重要的地方去展示我们服务人民的能力!姜总指挥请命说。
考虑到紫坪铺大坝的医疗队数量众多,总长助理孙建国决定,由二医大张校长负责牵头协调各单位抽组精干分队,轻装随救灾部队一道步行进入汶川救治伤员,其他医疗队先就近在都江堰地区配合当地医疗机构执行救治伤员任务,各医疗队必须立即从紫坪铺大坝撤到都江堰市安全地域,并立即通知成都军区联勤部组织车辆回撤。
10时50分,姜总指挥找到二医大张校长,协商派出医疗队进入汶川执行任务具体事宜。经协调明确,411医院抽组一支四十人医疗队,带轻便给养和器材,与二医大医疗队随救灾部队一起进入汶川,其他人员配合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做好伤员收治工作。
15时,南京军区赵司令员、陈政委分别作了重要指示,赵司令员指示部队要主动请战,争取最艰苦的任务;陈政委要求入川部队积极主动争取任务,创造条件完成任务,尽可能地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23时,姜总指挥召集吴志成等人,了解军区各医疗队进入汶川执行任务进展情况。经调查,由于紫坪铺大坝通往汶川的道路再次大面积塌方,水库水位进一步上涨,水路、陆路全部受阻,进入汶川的通道全部被切断,反馈到指挥部的消息是暂停一切医疗队进入汶川,就地待命。当时,都江堰市内均为一般伤员,大量医疗力量闲置,而重灾区汶川方向大量受灾群众缺医少药。针对这种情况,姜总指挥下定决心:明早继续请战,不到汶川决不罢休1
5月16日7时30分,姜副部长带吴志成等人驱车到成都军区联勤部,姜副部长向董德元部长转达了赵司令员、陈政委和联勤部顾部长、谢政委财成都军区在此次行动中给予的支持和保障的感谢,同时,代表军区、联勤部党委首长向成都军区联勤部指挥所请战。
成都军区联勤部抗震救灾指挥所被姜总指挥坚定的决心和一再请战的精神所打动,立即协调四川省都江堰指挥部,在自然条件暂不允许进入汶川的情况下,先安排411医院临床部两支医疗队赴尚未有医疗队进入的、道路刚刚打通的绵阳安县重灾区执行医疗救治任务。
11时,从成都返回都江堰的车上,大家拿出地图,仔细研究,并进行激烈讨论。在当时,大多数医疗队都还只是在都江堰市执行一般伤员救治任务,能到安县这样的重灾区执行任务是每个医疗队都梦寐以求的,但是安县距离汶川近百公里,如果汶川道路打通,再调整部署很困难,而且先机丧失。姜总指挥心里始终牵挂着汶川灾区,首先安排411医院两支医疗队赴安县执行任务,一旦通往汶川的道路打通,立即派距汶川相对较近的部署在什邡的85医院两支医疗队奔赴灾区。
12时,411医院医疗队受命后立即着手转场相关准备。
14时,姜总指挥带吴志成、沙纪根第二次到四川省抗震救灾都江堰指挥部了解通往汶川道路抢修情况,并再次请求尽快将南京军区医疗队派往汶川重灾区执行任务。
近乎是奇迹,正在这时,前方报告通往汶川第一个镇水磨镇的道路已经打通。
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家异常兴奋,姜总指挥立即向指挥部申请将411医院两支医疗队派去执行任务。指挥部随即同意了医疗队将原来派往安县执行任务的计划调整至汶川水磨镇。
20时30分,411医院医疗队乘坐成都军区提供的大巴车,开往汶川水磨镇。
二十公里左右的路,整整走了四个多小时。
一路上,都是被砸烂的汽车,一边是滚下的石块堆积,另一边不到一尺的地方就是悬崖,看着非常可怕。路上偶尔还会看到往外跑的受灾群众,说你们不要去了,那里有瘟疫。
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411医院医疗队到达了水磨镇,随后立即开始救治工作。
5月18日15时,68岁的藏族老太毛跃珍被送到了医疗队。由于房屋的坍塌,毛跃珍被砸伤的腰背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皮下血肿以及皮下组织坏死,如果不及时抢救将会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医疗队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里从她身上抽取出了超过800毫升的血块和坏死组织。
18时,医疗队又收治了_一名重症伤者,叫英卓,是个彝族姑娘,怀孕已经八令多月了,送来医疗队的时候由于大出血,人已经处于休克状态,她的左侧颅脑脓肿十分严重,医疗队进行了全力抢救,英卓得以生命体征良好,母子平安。
为了更多地争取到救援医治的时间,医疗队派出九支医疗小分队五十二人,深入水磨镇十四个村进行巡诊,由411医院胡佳乐副院长负责。
就在411医院医疗队在重灾区水磨镇忙碌时,南京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前进指挥所总指挥姜国禹依然马不停蹄。
5月19日早上7时40分,姜总指挥从电视中看到映秀镇的道路刚刚被打通的消息,立即带人前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四川省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抢任务,汇报T411医院医疗队在水磨镇执行任务的情况,并恳切申请派出医疗队进入映秀镇。
南京军区抗震救灾前进指挥部的一再请战,感动了当地政府。四川省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名副厅长随即召集人员协商,十分钟后通知姜总指挥可以派医疗队赶往映秀镇,但水磨镇也有不少受灾群众,希望能够兼顾。同时,这位副厅长还提醒姜总指挥他们,要注意安全,毕竟通往映秀的路上每天都有多次塌方事故发生,刚刚修复的道路也是十分脆弱的。
411医院第一医疗队立即从水磨镇出发,从8时45分开始,短短的二十公里路程,他们用了近四个小时才赶到,其中有一段百米的路程就用去了_一小时二十分——并不是堵车,而是道路不时会有塌方,不时地被阻断。
灾后的水磨镇和映秀镇,信息闭塞,两镇下辖的二十八个行政村成为孤岛,巡诊小分队带着大包大包的药品和医疗器材翻山越岭,边打听边探路。
特别是映秀镇,是这次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伤亡惨重,所以这里也成为医疗队最为集中的地方。除T411医院第一医疗队,这里还有来自301医院、军事科学医学院、三医大等五个单位的医护人员共三百三十九人。
任何一个片断,任何一个场景,都让我们感动——
在这里巡诊最怕迷路。放射科医师马戈在一次去白石村的路上,发现一对躺在乱石中的夫妻。地震发生后,这对夫妇心慌意乱地赶去三江乡找儿子,谜路了o丈夫因过度疲劳衰竭而死,伤痕累累的妻子被411医院的医护人员抬回救治。土生土长的村民都会迷失方向,更何况初来乍到的医护人员。虽然心有余悸,但出发的脚步依旧坚定。
411医院第一医疗队在上级的要求下,立即在映秀扎营,把救治工作向周边辐射,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编组,建立了一个五人应急分队,另外以五人为一组建立巡诊分队,为参与救灾的官兵及周边村组受灾群众进行巡诊。
后来,411医疗队又组建一个八人的医疗小组被空运至条件异常艰苦、断水断电缺食品的银杏乡。
随后的一个月里,411医院医疗队跑遍了水磨镇的十八个村、映秀镇的十个村,做到了救治不留死角。
哪JL有灾情,哪儿就有红十字方队。
写到这儿,我必须向读者交代的是,虽然汶川是这次大地震的震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的身影也深深地镌刻在这片曾经灾难深重的土地上,但这仅仅只是十三万投入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大军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缩影,一个代表。
那是多么令人心潮澎湃而又悲壮万分的历史大场景啊——
在广达十万平方公里的震区土地上,大军云集:从军种分,有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加上民兵和预备役人员,涵盖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的六大支柱;从兵种分,有空降兵、运输航空兵、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有侦察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消防兵……三军部队各路精英纷纷亮相。此外,还有气象水文、导航测绘、航天测控、航空遥感等专业部队加盟参战,提供保障。再加上配属解放军抢险行动的民航运输、铁路运输以及国外、境外救援力量,抢险力量阵容蔚为壮观。
三军联合指挥、陆空联合搜救、多军兵种联合救灾……
一架架军用运输机星夜起航,一辆辆军车昼夜兼程,一支支精锐之师走上抗震救灾战场……
至今,还有数以万计的人民子弟兵依然在灾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人民子弟兵没有辜负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重托——拼命拯救生命、救助人民,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汶川的故事没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