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姜王后“为人子,为人母”(1 / 1)

黄贵妃的西宫之内。

姜王后作为一国之后,尽管被怀疑和刺杀事件有关,但仍很好地保留了身为皇后的威仪和尊严。

黄贵妃也不愧是将门虎女,坐在宝座之上时不怒自威。但这威严却不是对着被审问的姜王后,而是对着刺客:“你怎么随意无赖人?莫非你说了谁就是谁不成?”

她的话音刚刚落地,一道慵懒的声音便响起了。

是苏妲己。

“那是因为贵妃娘娘上来就默认和此事和王后无关。连刺客本人的指正都不算证据的话,还有什么是证据?”苏妲己的脚尖挑了挑刺客的下巴:“说,到底是谁指使的你?”

“苏娘娘。”刺客哀嚎道:“您就是再让小人说上一万遍,也是王后指使的小人啊!”

姜王后气愤至极!

她身为贵女,小时候便见过无数的手段。但自小她就是侯府中的女公子,等到嫁给纣王之后,更是高高在上的皇后。加上手上使唤的人多,纵然会涉及权谋,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有被坑到的一天。

但是,到了这一天,偏偏就是她无可辩解的时候。

姜王后比谁都看得清,这区区刺客的指正,若是没有其他证据加以佐证,根本无法定她的罪。可是,如今并不是按照常理来定罪的时候——找哪种人不好,偏偏找一个东伯侯领地的人……

足见纣王已经再次动了心思了。

纣王已经铁了心陷害东伯侯,她再喊冤有什么用?

姜王后已经和这刺客对峙完了,但是无论她如何逼问,那刺客总是一口咬定行刺是她指使。

好在这件事情目前仅仅在她的头上。姜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把这件事情蔓延到自己的父亲身上——

纣王的目的性很强,而她,若是不想让这件事情蔓延到父亲身上,貌似只有一种方法,让这件事情到她这里就停止——

*

“你是说,不如让诸侯的公子都来朝歌学习?”纣王一下子来了兴致:“哦?学什么?”

风凝在将两位王子接到府邸之中之后,就马不停蹄地又回到了王宫。

她是不想掺合姜王后的事情。但是她有另一件事情迫不及待要做……

若是看过《封神》的人,都知道,此次行刺事件,造成最严重的影响,并不是姜王后身死,两位继承人远走。

而是,纣王在姜王后死之后,一鼓作气,直接将四大诸侯招到朝歌,杀死了其中三个人。

于是,两大诸侯国皆反……

若说前面纣王所做的事情还符合一个帝王做事的逻辑的话,将诸侯都招至朝歌,并且把他们杀死,就是他一个典型的昏招了。

要知道,北方作乱,太师闻仲尚且没有回朝歌。纣王就一下子惹上两个诸侯国,就是再急功近利,也不是这样做的。

这个昏招对他本人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却直接导致了后面商汤的覆灭。

风凝此来王宫,便是想要让纣王改变一点点的想法。

对,只是一点点而已。

既然,纣王已经以“被刺”为由诬陷姜王后了,那么他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想要将这个锅扣在东伯侯身上的。

若是姜王后没有死,而且按照纣王所预想的一样,将这口锅盖在了她的老父亲头上,那么纣王就可以各个击破,先以行刺为名,将东伯侯姜桓楚召唤到朝歌来,然后削弱对方的领地,关押东伯侯……挤压东伯侯儿子姜文焕的权利,派亲近大臣接管东伯侯的领土……

这是基于姜王后不死,纣王不贪功冒进的情况之下,最稳扎稳打的方法。

一旦姜王后在此次审问之中,和原着一样的结局的话。

姜王后以死以证清白,这事情不再那么容易扣在姜王后的头上,纣王轻则此次谋划全废,重则气急败坏,心中多疑,再召诸侯入宫,重走《封神》老路,商汤四面楚歌。

风凝自然是不愿意的。

但是,纣王这个人太聪明。聪明固然是优点,但是聪明也并不全然是好处,比如聪明的纣王,他就有点急功近利,有一点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的人,总是不喜欢别人驳斥他的规划的,所以他才对那些老臣的不客气耿耿于怀,才想要快点将权利都收回自己的手中。

所以,风凝,即使是劝纣王,也要学会技巧。

比如:好嘛,你可以对付四方诸侯,但是我们可以先对付他们的儿子。

牵制他们,让他们投鼠忌器。

教化他们,让他们心甘情愿。

就这,风凝还担心纣王又一次走了死胡同,不愿意听她的话。

好在,纣王对这件事情十分感兴趣。

听了风凝的建议之后,奏乐也不听了,舞蹈也不看了,难得端正了姿势,听风凝的下文。

“当然是学习怎么更好地拥护商汤,学习什么叫做君臣,什么叫做臣子之道。”

臣子之道,自然就是臣子该做什么了。

“尤其是今日行刺知识。”风凝继续说:“若是天下人都知道为臣子,为臣民的本分,这件事情便不会发生了。臣本想着专门办学,从诸侯公子教起,再传至万民。”

“公子们一年学不会,学两年,两年学不会,学十年。”

”学会了之后,便传至诸侯国,传至百姓,久而久之,自然天下归心。”

“况且,诸侯蠢蠢欲动时候,想想待在朝歌的公子们,自然也会冷静一点。”

风凝知道,最为吸引纣王的,绝对不是所谓的“教化”和所谓的“学校”,更不是所谓的“天下归心”。

至少,在纣王的眼里,目前最终要的根本不是什么“人心”,而是怎样尽量压制四大诸侯的势力,怎样从丞相他们的手中拿回自己的权利。

但是,风凝提出的设想还是吸引了他。

吸引在风凝的最后一句话上。

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个朝代,王和诸侯的关系都是此消彼长,若是王时刻强势还好,但凡是那天有了点点疲态,诸侯都要蠢蠢欲动一回。

商朝就是诸侯在夏桀无道时候趁机建立的。

不说那么早,就说纣王的爷爷,风凝的老父亲商王太丁那个年代,老西伯侯,姬昌的父亲救曾经呼声极盛,被风凝的父亲给杀死过。

而风凝今日提到的方案,无论是长远和短期都有一定可行性。

将诸侯的公子都接来朝歌学习,一方面确实能让诸侯投鼠忌器,在另一方面,长久来看,确实有助于人心。

所以,纣王心思微动。

但是,让诸侯公子前来学习,也是要有一个理由的。

风凝趁机道:“如今朝廷官员不够,臣想着兴办学校,举行考试,让考试合格之人担任官员。”

这话刚刚说完,就收到了纣王警惕的眼神。

国之大事,在于教育。

这句话不仅在现代通用,就是在古代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商周之时,“书”“文”更是贵族才有权利学习的东西,而更高深一点的学问,就是贵族之中,也并不是人人都有权限的。

在商周之时,知识就是财产。

知识能换来簇拥。

所以,在风凝刚刚提出“学校”“教育”“考试”“做官”等新式词汇的时候,纣王就怀疑风凝心怀不轨了。

风凝的确心怀不轨。

但是,她还是要掩饰一下的:“这些人,可以不在朝歌为官。”

“人才嘛。”风凝道:“无论是哪个诸侯国,都会喜欢的。”

纣王表示很心动了。

诸侯国,其实最让纣王忌惮的并不是诸侯。

而是他们自成一个小国家,想反,随时能反。

如果杀了他们的首领,他们可以换一个新的首领。若以瓦解一个诸侯国,最为关键的,并不是杀了所谓的诸侯。

纣王再清楚不过这个事实,但是一直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直到风凝给出了解决技巧。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发挥最大作用的,永远是小管理层。

只要他们的小管理层受控制,就可以了。

纣王很想喊一句“妙呀!”

但是,明显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那和诸侯公子前来朝歌的理由有何关系?”

“这学校刚出来,谁知道好不好?自然没有多少参加的人。”

“所以,就要有人带动。这最好的带动人选就是殷郊和殷洪两位王子。”

“既然王子出宫上学,总要有几个陪读。一般的大臣之子,怎配得上担当王子的陪读?”

还未等风凝说完,纣王就接上了话:“那自然是诸侯的公子前来朝歌当陪读最好了。”

说罢,两人便似谈好阴谋的大反派一般,相视一笑。

风凝明显说动了纣王,对方甚至将这件事情交给她办。

但是,对方最终也没有放弃坑一把东伯侯姜桓楚的想法。

在风凝走出纣王的寝宫之后,纣王刚刚还爽朗的笑容很快便敛去,他挥挥手,叫来内侍:“姜王后还没有招吗?”

言语间,已经颇为不耐烦了。

*

西宫之内,黄贵妃还在为姜王后辩护。

苏妲己脸上的不耐烦已经十分明显。尤其是在内侍进来,然后同她耳语几句之后。

苏妲己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抱着狐狸,走到了姜王后的身前。

这还是苏妲己进入西宫以来,第一次靠近姜王后。

她轻轻地揪了一下狐狸后颈的毛发。

姜王后只感觉到,随着苏妲己的靠近,一股浓浓的异香传来……

苏娘娘的脸上还保留着几分少女的天真:“奴和王后同为诸侯之女,自然也能懂王后的不易。在这深宫之中,错了一步,就连累整个家族……”

“可是,奴始终没有办法理解娘娘。娘娘是一个母亲啊。”

“东伯侯实力雄厚,您便是说出什么,对他也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可是,若您死了。”苏妲己动作如电,擒住姜王后的右手,用力一握,对方的右手便无力张开,露出一块碎瓷片来。

苏妲己摩挲了一下瓷片:“若您死了,两位王子在宫中无依无靠,该有多可怜?”

姜王后被苏妲己说得周身一颤,感觉身边的香味越来越浓了。

*

纣王并没有等上太久。

片刻之后,刚刚派出去的内侍便回来了。

他趴在纣王的脚边:“回大王,黄贵妃那边说,王后招供了。”

“她说,关于刺杀一事,她确实不知,但是那刺客,确实是她在东海时,东伯侯府上的府兵。”

?

作者有话要说:

很艰难啊。

而且确实受到了狐妖的蛊惑了。

迄今为止,狐妖的蛊惑又一次派上了用场。